分类: <span>随笔</span>

媒介的经济史——从马克思到伊尼斯

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1894-1952),与麦克卢汉一道,被认作媒介环境学派的开创者。麦克卢汉高度评价伊尼斯的贡献,为其两部主要传播学著作作序,甚至把自己的成名作《古登堡群星》看作“伊尼斯观点的注脚”[1]。 不过后来,随着麦克卢汉声名鹊起,伊尼斯反倒成了在麦克卢汉研究中的一个注脚,成为解释麦克卢汉思想渊源的一个铺垫了。在媒介环境学的学术语境下,伊尼斯通常作为麦克卢汉的背 …

80后:暮气时代的第一代年轻人。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莫让青春染暮气”,说80后一夜间变老,变得暮气沉沉。当然,网上很快有许多反驳,但许多反驳事实上还是在附和着人民日报:对,80后是暮气沉沉,但这是环境逼的。只不过这些反驳会批环境批得更凶一点罢了。 这些反驳根本没抓到要领上,关键在于,80后真的暮气沉沉吗?暮气沉沉的真的是80后吗? 环境的压力,这一点就连人民日报也指出了。但关键是,在这环境的压力之下,80后作出的反应,是所谓的“暮 …

人类离心主义还是谦卑的唯我论——关于海德格尔是否主体性哲学的讨论

井琪转发了然石的一篇文章“海德格尔前期哲学是否是主体性哲学?”以及相关的讨论——参与者有井琪、然石(这是谁啊?看博客挺有意思的)、孟强老师和李章印老师等,我也发表了意见,我的评论偏向于然石并且也得到了然石的肯定,但一如既往地还是与井琪相对峙(这当然是挺好的事情)。具体讨论的前后文可以去井琪或然石的博客上找,我就不转载了,我就把我自己的一些评论稍加整理后转在这里(整理时补充的词句将以粗体标示)。 这 …

关于外星人作为现代迷信的讨论

最近有网友在博客上留言讨论外星人问题(早前在江晓原报告吐嘈下面有一些讨论),由于他的留言放在了古雴是谁这一介绍页面底下,有点违和(一般随手的留言和提问不妨放到留言板下面),所以我决定另开一篇文章直接把评论移植过来~   虽然零零碎碎谈过一些了,但我一直想专门就外星人问题写一篇论文,这可以是一篇“科学与宗教”的论文(事实上我还欠苏老师一篇论文)。不过一方面一直没腾出功夫,另一方面这类参考资 …

秋后算账与论鞋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转发并吐嘈了习总的“鞋论”,我爸不淡定了,马上打电话来告诫我小心说话,以免秋后算账。 一般来说80、90后的博客和微博被家长盯上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情,我也不能免俗,虽然说我的文字面向任何人,即便是家长和亲戚的围观也不会对我造成真正的压力,不过若说没有干扰也是假话。 不过产生的影响倒未必是压抑,由于我的性格,家长的叮嘱有时候会产生反作用,也就是说他们越是让我不要说,我就越是想说。倒也 …

照相与科学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以前也使用过,不过没有专题地写出来。今天和张老师他们吃饭的时候又提了一次,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有说明力的,在这里专门讲一下。 这个比喻主要用来表达我们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科学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好比是照相术,提供世界的映像。 我们对着一张照片指认说:“这是张三”,这是不是张三呢?这的的确确就是张三,不是李四或王五。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张三”的各种细节,甚至比肉眼看 …

关于版面费

投稿到现在,虽然小文章和书评发了不少,正儿八经的论文的发表情况还是比较堪忧,关键还是我太不上心了吧,就是在几个时间点的时候比较热心地“多稿多投”投了一批稿,大部分时间基本上放任不管。 不过我有两篇论文都因为版面费的问题而在确定刊用后被退稿了,这里的情况值得我说明一番。也许你会猜到我因为高傲固执之类的缘故拒付版面费结果被退稿,但实情要复杂得多,事实上我支持“版面费”,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我宁可支付版面 …

关于网易邮箱、cookie与网络时代的隐私问题

(好久没写随笔了,略乱,最近会逐渐恢复博客更新频率~) 最近的315大会似乎打击了许多没有在央视好好打广告的IT公司,苹果向来傲慢,你再指责他傲慢也没什么,不过网易这次恐怕是栽到了。 关于新闻媒体以一种运动式的、娱乐化的方式,高度选择性、倾向性地报道一些负面信息,这种行为令人不齿,不过我一般而言并不反对这种娱乐化和倾向性,因为大众舆论,特别是电视媒体,其本性就是眼球至上、娱乐至死。拿学术界的标准去 …

公平的悖论——关于叫停抢票插件

下午刚看到铁道部说他们不会也没有权限去禁止浏览器抢票插件,还略感欣慰了一下,没想到其实是去找工信部来禁止了,只能叹口气。 禁止抢票插件的理由听起来很冠冕堂皇:抢票插件确实有效,但对其他旅客不公平。 是这回事吗?的确没错,刚出票几十秒就被抢票软件抢光了,其他旅客咋办呢?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公平还是不公平,而是怎样的公平。如果说火车票始终是供求不平衡,总归会有一部分人买不到票或买不到理想的票,那么就其 …

鄙视与地方性

这篇文章早在半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就准备写了,当时是奥运期间,我写了几篇“…与…”形式的文章,其中也包括两篇烂头文,只记上“鄙视与地方性”的标题就没再写了。现在虽然想换一个更挑畔的题目(例如“我们为什么鄙视民工”),但想想还是不搞标题党了。 最初我想从奥运会中的国际间鄙视说起(比如中国人眼中的韩日),最近想起重写时,试图从上海人和“外地人”说起,而最近又有一个突出的事件更适合作为话头,也就是农民工被老 …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今天吴老师在外哲所周五哲坛作报告“自然的发现”,虽然主题是吴老师一贯的思想,我已比较熟了,不过在外哲所讲很是难得,特别是有刘哲、吴增定和吴飞老师参与提问,听来非常有意思。 吴老师提到“自然的发现”其实包含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一是自然作为“本性、本原”的概念,二是作为特殊存在者领域(与人类、精神等相对的)的“自然界”概念的出现。 为什么说这种发现是“跌落”呢,显然,这并不只是指两次实际发生历史事 …

平等还是自由:关于异地上学问题

最近非沪籍女孩占海特的事情引人注目,特别是发生在上海,我忍不住也要发表一些评论了。 当然,我支持占海特的抗争,支持每个公民公开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就其诉求的内容而言,我并不支持。 这一件事情牵涉出太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让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分解一下其中的问题。 大的问题有两条:一是教育问题,二是地域问题。要注意,问题根本不是“公平”的问题,如果首先扯出公平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