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技术(基石大讲堂二十五期讲稿)
6月份为基石资本做了一次长篇讲座,最近他们录好了文字稿分成三篇发布。文本是他们誊录的,我过了一遍,但可能还有零星错误。我在这里贴个总集存档。三篇原文见:我们的教育为何致力于培养复制品?;技术从哪里来?从瓦特蒸汽机看我们对技术的误解;如果AI革命类似工业革命,我们将面临非常可怕的情况。其实三篇对应于我的三问:技术是谁?技术从哪里来?技术要到哪里去? 胡翌霖:什么是技术 编者按: 6月15至16日,基 …
比较随意的学术写作,随想或杂文之类。
6月份为基石资本做了一次长篇讲座,最近他们录好了文字稿分成三篇发布。文本是他们誊录的,我过了一遍,但可能还有零星错误。我在这里贴个总集存档。三篇原文见:我们的教育为何致力于培养复制品?;技术从哪里来?从瓦特蒸汽机看我们对技术的误解;如果AI革命类似工业革命,我们将面临非常可怕的情况。其实三篇对应于我的三问:技术是谁?技术从哪里来?技术要到哪里去? 胡翌霖:什么是技术 编者按: 6月15至16日,基 …
本文最初是友情参与PTADAO分享会时的演讲主题,分享后我自己整理文本,几乎算是重新整理了一遍思路,形成了更完整的文章。发表于“歪脖三观”后改名为全链上游戏:现实不实,虚拟不虚,伟大不靠计划。这篇文章算得上我最近思想的“集小成”之作。在这里贴原文。 1创新的游戏:伟大创新的唯一方法是追逐新奇和有趣 最近来自OpenAI的两位科学家出了一本书叫《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试图论证伟大的科技创新往往不是 …
这是我最近一直想写的一个题目,包括“区块链时间哲学”和“元宇宙空间哲学”。这些领域能够运用我个人海德格尔+麦克卢汉的学术底色,也形成了从古典哲学到赛博朋克的贯通。这是很大的题目,我一时很难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不过今年的现象学科技哲学即将召开,我希望去讲一讲,于是先凑了一些文字出来交差。 以下文字部分思路源自最近在Seedao的交流,也有一部分已经在去年的技术哲学导论课的总结中提到过,新东西不多, …
非常感谢SeeDAO的小伙伴们的组织,搞了这一次对谈,帮助我把华文DAO(华文道)的核心思路在一个新的语境下重新聊了一遍,希望能产生更多影响。 嘉宾介绍 丨与谈人: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技术哲学、媒介环境学。著有《媒介史强纲领》《什么是技术》《技术哲学导论》等。 丨主持人:baiyu 引子 当尼采喊出「上帝已死,超人生存」时,似乎昭示着我们— …
本文原标题“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读书吗?”,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3-04-21 第1版 要闻 标题改为《“刷”时代的我们还要“读”吗》,公众号上标题又改为就为这个理由,“刷”时代我们还要“读”。我自己觉得报刊的题目最好一些,在这里沿用。以下是原稿,刊发时略有润色,引用时以报纸为准。 马上又要到“世界读书日”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的历史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但“世界读书日”却是一个较新的 …
我又为超星录制了一次导读节目,视频课程应该是在超星发布了,我在这里贴上我录节目时准备的逐字稿。 一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老师胡翌霖。今天我给大家导读的是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二 这本书的影响力太大了。斯坦福哲学百科这么说的:“托马斯·库恩(1922-1996)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也许没有之一)。他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 …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营报》(2023-02-07) 本文中最后对社会批判部分写得非常省略,但正好可以和前一篇文章“Play to Action——论数字时代人的解放”连着看。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这是信息科学的奠基性文献之一。在《控制论》的序言中,维纳说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手由于和机器竞争而贬值……,那么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 …
本文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转载请与杂志社联系,引用格式如下:胡翌霖.从《货币哲学》看NFT的价值[J].中国图书评论,2022(12):7-17 导读:齐美尔的《货币哲学》阐发了一种相对主义版的康德先验哲学,用“距离化”解释价值的由来,用交换活动解释客观性的形成。齐美尔批判现代货币经济颠倒了工具和目的,财产占有与主体的自由脱离了关系。在齐美尔的视野下,区块链支持下的加密货币或NFT,似乎蕴含着帮 …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9-16 第3版 读书) ,标题改为“正视科学、资本、政治形成的“复合体”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不再‘独善其身’” 说起美国的科研环境或科技政策,我们通常第一个想到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是1945年布什给时任总统罗斯福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当给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但又必须尊重科学家的独立自主。 布什的报告确 …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8-10 第4版 综合 标题为《增强现实不一定等于增强理性》),公众号版本标题又改为《全息传送、人机共生?通信技术:没有最好,也谈不上更好》。 最近,西安大略大学的学生们借助微软的Hololens实现了全球首次“国际全息传送”。在西安大略大学发出的新闻稿中,开篇就提到了《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科幻场景,远在另一个星球的人也可以以全息影像的形态莅 …
我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时候幡然醒悟,拥抱了元宇宙、NFT、Web3等新概念。但还剩一个新概念我一直有所保留,那就是DAO。 DAO指“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其实也是个老概念,记得刚接触比特币的时候,巴比特似乎就要搞DAO(或类似概念),后来导致以太坊分叉的The DAO事件我也见证了。 我的看法其实是比较一贯的:我觉得DAO是个好概念,但市面上看到的做法都不太对,但究竟该怎么做我也没想好。直到最近 …
发表于《中国经营报》2022-07-24 最近,马斯克说了一句“已经做过了”引发了关注和热议。这句话所回复的问题是:“如果你可以将你的大脑上传到云端并与自己的虚拟版本交谈,你们会成为朋友吗?” 马斯克多半是在开玩笑,不过前一阵谷歌确实有一个程序员和AI交谈后,认定AI已经觉醒了自我意识,试图为他的“AI朋友”争取权利。 就目前而言,意识上传或AI觉醒应该都尚未发生,但我们的确可以先做一做思想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