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技术史</span>

记忆取代计算——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书评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4-02-02 第3版 读书),改名为“记忆比功能更重要,丰富性比效率更重要” 贝尔纳·斯蒂格勒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重要的技术哲学家之一,在我看来甚至可以去掉“技术”与“之一”两个词。他的代表作是3卷本的《技术与时间》,这套书早已译介到中国了,译林出版社最近又出版了合订本。 合订本完善了老译本的翻译,特别是解决了个别术语译名不统一的情况,提供了统一的索引,更 …

什么是技术(基石大讲堂二十五期讲稿)

6月份为基石资本做了一次长篇讲座,最近他们录好了文字稿分成三篇发布。文本是他们誊录的,我过了一遍,但可能还有零星错误。我在这里贴个总集存档。三篇原文见:我们的教育为何致力于培养复制品?;技术从哪里来?从瓦特蒸汽机看我们对技术的误解;如果AI革命类似工业革命,我们将面临非常可怕的情况。其实三篇对应于我的三问:技术是谁?技术从哪里来?技术要到哪里去? 胡翌霖:什么是技术 编者按: 6月15至16日,基 …

从技术史看“元宇宙”——信息革命的新环境

本文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No.7,Vol39,去年4月成文的,最近刚见刊。 摘要:“元宇宙”的概念包括“元”、“宇宙”两层含义,前者是沉浸性或者说超脱性,后者是开放性或联通性。元宇宙有超越自身并反身自指的特性,这种特性蕴含在从岩洞壁画以来的技术史趋势之内。元宇宙不是虚拟现实,不能把沉浸性和逼真性混同。元宇宙并不追求逼近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人们之所以会移居元宇宙正如人们之所以移居城市, …

全感官游戏vs.全链上游戏——元宇宙革命的两个方向

本文最初是友情参与PTADAO分享会时的演讲主题,分享后我自己整理文本,几乎算是重新整理了一遍思路,形成了更完整的文章。发表于“歪脖三观”后改名为全链上游戏:现实不实,虚拟不虚,伟大不靠计划。这篇文章算得上我最近思想的“集小成”之作。在这里贴原文。 1创新的游戏:伟大创新的唯一方法是追逐新奇和有趣 最近来自OpenAI的两位科学家出了一本书叫《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试图论证伟大的科技创新往往不是 …

技术思想史何以可能?——从《技术与文明》看芒福德的编史方法

本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3, v.29;No.107(01) 46-52 摘要:芒福德是技术史学科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技术与文明》在编史学方法上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他的编史学方法可以阐发为“技术思想史”,与“科学思想史”一样,技术思想史旨在梳理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某种思想或精神层面的线索。技术思想史要求引入以下四个特征:一、精神性(不再把技术仅仅看作中性的物质器物,而是要揭示技术的精神 …

把人当人:维纳《人有人的用处》导读

这是给媒介域联盟做的导读,文字稿由冯光能粗略整理然后我进行润色,但尽量保留口语风格,已在媒介域联盟公众号贴出,这里转帖原稿。 1.1 开场 吴璟薇:各位在线的朋友,各位长期关注媒介域联盟读书会的各位书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我们科学史系的胡翌霖老师来领读维纳的一本非常重要的经典书:《人有人的用处》。相信大家对于控制论都非常的熟悉,尤其今天在这样的一个ChatGPT或者人工智能高度发达 …

从蜗牛壳到元宇宙——技术“器官”的进化论

几个月前录的一个讲座,今天发出来了,我在这里也把原始的逐字稿贴出来。这个讲座名义上是讨论《物种起源》的,主要是讲技术与进化,这方面其实当年的另一个讲座更加清楚:进化中的人与技术——技术也需“多样性保护区”。这次是加上了“元宇宙”。最近关于元宇宙的讲座也很多,不过基本观点没太超出之前贴在这里的系列文章,所以我也不另贴了。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我2020年出版的《什么是技术》这本书里的思路的延续,我试图 …

创新的代价:技术史的另一种启发作用——《技术陷阱》书评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2-01-21 第3版 读书),题目改成了“另一重启发:从技术史中看见小人物的苦难”;在他们公众号也发了,题目是“这回谈谈,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苦难!”,在这里转帖。 我在清华开设技术通史课程,近几年也做了不少次面向公众的技术史专题讲座。这类课程或讲座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你讲的历史对我们有什么指导作用吗?特别是有信息技术背景的听众,他们更爱谈的是所谓“第四次工业革 …

元宇宙是超现实而不是虚拟现实: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

“元宇宙”(Metaverse)是去年的大热词,我也在微博、课堂和口头做了许多讨论,可惜没有一家媒体找我约稿,我就一直没有系统地写作。也许我可以考虑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但我又总是犯懒。总之趁着这两天有点心思,先写一个随笔吧(我仍然会把这篇文章通过Opensea做成NFT,但在NFT版权共识并不成熟的时期仍然欢迎任何传统方式的转载)。 “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词,把它译成“元界”也别别扭扭的。但我 …

器物传记——科学仪器史的方法和意义

今天例会讨论了科学仪器史的范式问题,我讲了一些看法。在这里讲全一些。 目前而言,科学仪器史似乎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鲜明的研究范式,关于这一点,吴老师似乎倾向于认为,针对个别仪器的研究是整个科技史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仪器和手稿、文物等原始史料一样,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从这些基础素材上面得到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些论题,进入学术同行的争议空间。 这一进路当然是存在的,一般而言 …

关于张笑宇《技术与文明》的采访稿

早前《中国科学报》推介张笑宇的《技术与文明》一书,对我做了一些采访,今天我刚想起来这事儿,查到这个采访早已经用上了,见《中国科学报》 (2021-06-17 第5版 文化周刊)。发表出来的文章是截选了我的文字采访稿的片段,与张笑宇的著作引介整合了起来,虽然总体看组织得还不错,但就我的表达来看是截得太碎了。我在下面贴上我的原始回答,内容丰富得多,也更加完整。 张笑宇的这本书当然是不错的,我隆重推荐。 …

媒介史与媒介哲学(2021春)课程总结

这是门新课,不过内容也不完全新,一部分内容是我在《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这两门课中“溢出”而来的。因为另两门课我都在不断增加内容,我计划把《技术通史》中关于媒介技术的内容(包括文字、印刷术、电报等)转移至这门课。当然,在新课中更加突出相关的哲学思考,历史与哲学两手抓。 按惯例写出课程总结。第一次课程总结写得详细一些。 1.课程要求 课程评分为:课堂表现10%+读书笔记40%+期末论文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