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教学</span>

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这是我第二轮开设“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课程,总体的课程大纲和参考书目变化不大,与前一届相比取消了讨论课,增加了期末随堂考试,内容方面增加了人工智能和Web3。课程大纲如下: 在Chatgpt崛起之后,我改变了考试的规则,从以前一贯的完全开卷(允许上网),改变为只能看纸质材料。结果上看,答题的平均质量和往年差不多,不过没有非常亮眼的答卷,不知道是因为资料限制的原因,还是选课人数本就不多导致的。 清华通 …

《技术通史》课程总结(2022年秋季学期)

过敏季还没过又迎来沙尘季,整个状态低迷,课程总结又不紧迫,所以继续拖拖拉拉终于把上学期第二门课写完。(看考题分析直接跳转后半篇) 技术通史是我开设最多的课了,上学期已经是第6轮了,前五轮也都有总结。当然每年多多少少有一些新课,这次吸取了上学期的经验,压缩了学期初的几节课,去掉了石器时代和东西技术交流,在学期中后新增了几节课,如下: 新增内容 十、飞机 配合当时科博馆还在展出的“直上云霄:达芬奇飞行 …

技术哲学导论课程总结(2022-23秋季学期)

由于上学期的期末作业直到这学期初才截止,而开学后一方面有许多瞎忙,另一方面赶上了过敏季,每年春季我都会被过敏折腾得死去活来,今年也不例外,鼻炎爆炸时啥事都干不了,总之拖拖拉拉直到现在才写总结。 “技术哲学导论”是门老课,我曾在18年秋季和19年秋季开过两轮(课程大纲见课程总结),之后还基于讲义形成了一本著作《技术哲学导论》。然后我暂停了两年,一方面是开了“媒介史与媒介哲学”等新课,另一方面是因为既 …

通识逆袭专业?——从课程考核方式到chatGPT漫谈

按:本文最初只是想吐嘈一下对一波严重抄袭作业的感受,结果顺势就谈到AI了,有些散漫,先这样吧。 上学期的两门课(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直到最近才算结课。原本我的课程都是学期最后一周课上随堂考试,因为上学期末疫情爆发的原因,学校建议改变期末考试流程,安排期末和寒假后两场考试,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时间。我觉得学校的考虑是合理且人性化的,不过出两套卷子考两次有点麻烦,所以我和学生商议,决定把考试改成作业 …

“技术哲学原著选读”2022年课程总结

我开的课以本科通识课为主,在研究生课程方面,现在主要就剩这门读书课了。 这是我开这门课的第二轮,第一轮似乎也没写总结,因为这课当时没有考试环节,不需要讲评啥的。至于课程内容,就是读书,也没啥好总结的。不过这一轮课我加入了考试环节,这就有必要写讲评了。 这门课本身是比较偷懒的上法,我不需要备课,不用PPT,就直接拿着书逐字逐段念书,每念一两段就讲解一番。然后学生随时提问,或者在最后一小节课上集中提问 …

做能辩论的公民——2022年科学史系毕业典礼致辞

很荣幸今天代表本科科学史辅修班的老师发言。本科专业的建设,一直是我们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工作重点,在全国来说,我们也是第一个招收本科生的科学史系,现在是培养辅修专业,将来还要培养主修专业。 那么,为什么要让本科生学习科学史专业呢?当然,一部分目的是要培养未来的科学史学者,提升我们研究生的生源。但是更多的本科同学毕业之后未必会接着读科学史,甚至也未必走上学术道路。那么对于走向各行各业一般人来说,本科阶 …

《技术通史》2021年秋季课程总结(问卷总结)

上次已经写了期末考试评讲及优秀答卷展示,其实还有一项内容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这次从以前6000字以上改成了3000字左右,但基本要求和批改体会没有什么新鲜之处,所以我也不多说了。大致的判卷标准是:1.抄袭0分;2.明显不符合课程要求的不及格(比如压根不是读书笔记、字数太少、明显是别的课的作业挪用过来的等等);3.非常敷衍,语言不通,颠三倒四的70分以下;4.明显敷衍体现出不上课不认真读书的或者有严 …

《技术通史》2021年秋季期末考试评讲及优秀答卷展示

照例每门课结课都要写总结,这次的《技术通史》总结分两部分,这次先贴上期末考卷评讲,下一篇再总结学生调查问卷并思考未来课程改进的方案。 说明: 考试为在线开卷考,时间2小时,可参考书籍和电脑,可上网检索资料。 考题共7道开放性论述题,每位考生任选其中3题作答,每题100分,考试总分为三题平均。 老师在每道题中选择一位最优秀或最具示范性的答卷进行展示和评讲(已得到相关同学授权)。 答卷先由助教吴岳恒批 …

学哲学基本功:避免抽象物的实体化,反整体的普遍化

最近指导学生开题,感慨颇多。我其实一直都希望学生做史学,而不是做哲学,因为我的指导更加省事一点。做史学需要灵感和思维,但更重要的是水磨工夫,我提供一些大的思路上的启发和建议,让学生埋头啃书就完事了。但是学生要做哲学的话,我就头大了,因为哲学是最容易敷衍又最不容易蒙混的东西,遇到睁只眼闭只眼的老师,水点字数就交差了,但如果遇到要求高的老师,想要蒙混过关,并不容易。我自认为至少是有一定哲学品位和思辨要 …

媒介史与媒介哲学(2021春)课程总结

这是门新课,不过内容也不完全新,一部分内容是我在《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这两门课中“溢出”而来的。因为另两门课我都在不断增加内容,我计划把《技术通史》中关于媒介技术的内容(包括文字、印刷术、电报等)转移至这门课。当然,在新课中更加突出相关的哲学思考,历史与哲学两手抓。 按惯例写出课程总结。第一次课程总结写得详细一些。 1.课程要求 课程评分为:课堂表现10%+读书笔记40%+期末论文50% …

技术通史(2020秋)课程总结

这是第四轮课程,这一轮课程与前三轮不太一样,总学时差不多,但从原先的16周课,每周2课时,改成了11周课,每周3课时。这样的排课缘于我报课时候的一点失误,但我之后也决定将错就错,试一试这样排课的好处。 好处还是有一些的,首先是错峰结课,比大多数课程提前一个月结课,相对来说或许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一些负担。因为众所周知,学生一般都是不接近deadline不紧张的,布置的大作业一般都会拖到最后解决,而学 …

课程方案:科学哲学及原著研读

“科学哲学名著选读”是我来清华后负责的第一门课,面向科学史系的研究生新生。 当时科学史系还没几个老师,科学哲学总该有人上,自然就派我负责这门课了。 我自己的研究偏向技术史与技术哲学,正统科学哲学虽然也大致熟悉,但不算专长。 但在我看来,正统的科学哲学肯定是要学的,绕不过去。所谓正统的科学哲学,我指的是发端于逻辑经验主义,兴盛于英美分析哲学的一套学术脉络,就“科学哲学”这个主题来讲,这条线最经典、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