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逆袭专业?——从课程考核方式到chatGPT漫谈
按:本文最初只是想吐嘈一下对一波严重抄袭作业的感受,结果顺势就谈到AI了,有些散漫,先这样吧。 上学期的两门课(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直到最近才算结课。原本我的课程都是学期最后一周课上随堂考试,因为上学期末疫情爆发的原因,学校建议改变期末考试流程,安排期末和寒假后两场考试,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时间。我觉得学校的考虑是合理且人性化的,不过出两套卷子考两次有点麻烦,所以我和学生商议,决定把考试改成作业 …
关于学术规范、学术态度、学术方法、读书、写作、上课等问题的看法。
按:本文最初只是想吐嘈一下对一波严重抄袭作业的感受,结果顺势就谈到AI了,有些散漫,先这样吧。 上学期的两门课(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直到最近才算结课。原本我的课程都是学期最后一周课上随堂考试,因为上学期末疫情爆发的原因,学校建议改变期末考试流程,安排期末和寒假后两场考试,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时间。我觉得学校的考虑是合理且人性化的,不过出两套卷子考两次有点麻烦,所以我和学生商议,决定把考试改成作业 …
很荣幸今天代表本科科学史辅修班的老师发言。本科专业的建设,一直是我们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工作重点,在全国来说,我们也是第一个招收本科生的科学史系,现在是培养辅修专业,将来还要培养主修专业。 那么,为什么要让本科生学习科学史专业呢?当然,一部分目的是要培养未来的科学史学者,提升我们研究生的生源。但是更多的本科同学毕业之后未必会接着读科学史,甚至也未必走上学术道路。那么对于走向各行各业一般人来说,本科阶 …
最近指导学生开题,感慨颇多。我其实一直都希望学生做史学,而不是做哲学,因为我的指导更加省事一点。做史学需要灵感和思维,但更重要的是水磨工夫,我提供一些大的思路上的启发和建议,让学生埋头啃书就完事了。但是学生要做哲学的话,我就头大了,因为哲学是最容易敷衍又最不容易蒙混的东西,遇到睁只眼闭只眼的老师,水点字数就交差了,但如果遇到要求高的老师,想要蒙混过关,并不容易。我自认为至少是有一定哲学品位和思辨要 …
吴老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几乎都是唯一作者,从来不和学生合写论文,我当然有样学样,一般情况下都倾向于独立写作,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不怎么考虑共同署名的事情。 不过我当然也不是顽固不化,处于种种原因,最近我开始尝试与学生合写论文了。但这不是一个随意和盲目的事情,为什么需要合著,什么情况下可以署名,谁该署第一作者谁第二作者,这些问题都不能随便。 学术界对作者署名有一些默会的共识,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则 …
我的本科生通识课程(技术通史、技术哲学导论等)都喜欢布置“读书笔记”的作业,可以取代论文(很多本科生完全不会写论文,逼他写就容易抄袭,不如更自由一些)。但拿读书笔记作为大作业,学生当然也是应当认真对待的,随便糊弄一下自然是得不到高分的。 提前把读书笔记发给我,可以得到一些反馈意见。但我发现,事实上很多同学的缺点是雷同的,那么我不妨专门写一篇文章,讲一讲我个人对于读书笔记作业的判断标准。 一、基础要 …
在线教学阶段性反思 多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学期转眼间过半了,我的技术通史课已经上完八讲了,当然一直都是线上模式。而我主持的读书会自然也改成线上模式,我们在寒假期间就已经开启了“云读书会”,开学前两天一次,开学后恢复一周一次。 读书会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进行,清华的大课(技术通史)采用雨课堂和zoom云视频会议同时直播。 虽然我在接受新技术方面也算比较先锋的,但以前也一直没机会搞起这类在线教学活动,这 …
之前在微博上提过一嘴,因为文字量比较少,所以也没想往博客上放。昨天小读书会中又提到了这个问题,想想还是贴一下,毕竟是一个对哲学的基本定位问题。 拜占庭人应以罗马自居 师承吴老师,我的哲学立场当然是偏向于欧陆现象学的,不过其实我不太愿意以现象学或欧陆哲学自居。就好比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外人叫东罗马、西罗马,后来又管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人并不以拜占庭这一旗号作为自我认同,而仍然是以“罗 …
技术通史课的作业提交已经截止,虽然我之前已经谈了抄袭问题,但还是没说够,现在专门贴一篇文章交代一下,为我以后处理抄袭问题立好规矩。 这次一共29位同学选课,其中1名同学弃课(不考试不交作业),剩下的实际是28位同学,他们的期中作业我看到现在,一共是5篇抄袭!都快五分之一啦! 当然,其中有2名留学生(虽然是留学生,但明显是中国人,真正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反而更认真学习),2名艺术生,如果把非正常入学的同 …
本文发出后博客莫名崩溃,恢复了好几次…… 《技术通史》课程就快结课了,下周我会写一份简单的总结,现在我先聊一聊作业的问题。 这门课的考核形式是比较创新的,包括期中作业40%+期末考试60%。 期中作业方面,我不希望看到学生抄袭剽窃,或者拼拼凑凑交一篇烂论文来,所以我提出了二选一的灵活方案:有兴趣或有能力的同学,还是可以写一篇小论文,6000字以上,我会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给予反馈;但不会或不乐意写论 …
这学期我在北师大开了两门课,一门是全校公选课“科学通史”,另一门是哲学系1分的专业课“学术研究导引”,这两门课都是恰好15个学生选课。 为什么开课 之所以要开这两门课,首先是出于田老师的建议,也算是为以后留校或者到其他地方找教职积累一点儿业绩,也算是一种实习经验吧。无论如何,我自己感觉这两门课确实没白开,虽然耽误了不少时间,但我自己也还是值得的,至少以后开课应该说有点底气了。 这几天正在汇总同学们 …
在北师大度过了博士后的第一个学期,除了田老师每周的写作课外基本没有参与什么活动,存在感为零,想想确实不太像话,于是在田老师提示下,前两周参与了教研室硕士开题和博士预答辩等活动,刷了刷存在感,同时也了解了一下北师大科哲专业的风格和路数。 听着各种答辩报告,越来越觉得吴老师的教导很重要,特别是对“二手文献”之重要性的强调。很多同学(当然这不只是北师大学生的问题,北大的同学也不免俗)都只注重对一手文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