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者,泻也
经常听人提“写者,泻也”,这可不仅是字形上的巧合,其实“写”和“泻”本来就是同一个字,金山词霸上讲:“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或许“写”演变为书写的意思只是源于“放置”的本义,但汉字到底是奥妙无穷,无论是否巧合,这两个字毕竟是被深刻地联结在一起了。 人说好文章都是“流”出来的,而我知道我的文章真是“流出来的”,如此可以说具备了成文好文章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了吧。 “流出来”的文章并不是 …
关于学术规范、学术态度、学术方法、读书、写作、上课等问题的看法。
经常听人提“写者,泻也”,这可不仅是字形上的巧合,其实“写”和“泻”本来就是同一个字,金山词霸上讲:“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或许“写”演变为书写的意思只是源于“放置”的本义,但汉字到底是奥妙无穷,无论是否巧合,这两个字毕竟是被深刻地联结在一起了。 人说好文章都是“流”出来的,而我知道我的文章真是“流出来的”,如此可以说具备了成文好文章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了吧。 “流出来”的文章并不是 …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409 看此帖前不妨先看: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408 的4楼和5楼。 我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相关的理解纯属揣测,如有不实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许多活动都是时代性的,在某一个时代中,这种活动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
在“读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一文中我大概说:光是一个人在那儿拼命思考、使劲琢磨,往往适得其反,苦恼越陷越深但问题也未见得能明朗多少。借助阅读,则既可以把思考变为一桩乐事,又可以在书籍的帮助下展开更广泛、更清晰和更深入的思考。 然而不但光是闷头空想未必是好事,闷头读书也未必总能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当一个人带着过深的成见以及不恰当的思考方式去阅读,那么海量的阅读量反而也会成为坏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 …
有时候出于调侃,我也会把论证、说服、劝导等活动称为“忽悠”。但如果追究起来,我必须坚持“论证”与“忽悠”是不能划等号的。事实上我们都能够体会这两者的区别,否则我们不会对赵本山小品中展示的“忽悠”发笑了。 首先,“论证”与“忽悠”的目的就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前者要求对方“主动”地去认可,而后者只要求对方“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前者侧重于思想层面,后者侧重于行动层面。 “论证”的主动性体现在,一旦对 …
这段文字是给《共青苑》的另一个栏目准备的,同时也可以算是前一篇“我与哲学”的延续。 在“我与哲学”一文中,我想说,我选择了过一种哲学家的生活,亦即执着地面对那些“大问题”,而不是逃避或自欺。但是,这种生活是如何可能的? 至少对我来说,我所理解的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成天冥思苦想(作“思想者”状),一刻不停地琢磨问题,如果是那样,那就太痛苦了。 事实上,想这样一个人静默地思考的状态在我的生活中也是极少 …
不同的哲学家搭建着不同的建筑——有些富丽豪华,有些庄严肃静,有些平淡朴实,有些可以供人安居,有些则可以供人狂欢;有些是高高耸立的尖塔供人仰望,有些是深埋地底的迷宫待人探索,有些只是搭建地基期待后人把工程延续,…… 那一座座风格各异的新建筑的建筑师就是哲学家们,但他们要么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建,要么通过模仿和融汇前人以创新,如果不参考任何东西而要完全独立设计,那么恐怕也只能搭出一座茅草屋罢了。 哲学家 …
略…… 3月30日 18:00——18:50 正方:数院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学术研究为先 反方:哲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教育教学为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略…… 略…… 发信人: EPR (井中),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复赛赛事安排(请 …
“不是傻瓜”——这是学哲学的四字真言,读书时、写作时,多多念诵,受益无穷! 哲学不是真理和规律,而是对智慧的渴求。哲学家们的思想更是容易犯错的,甚至可能比常人更多的偏激。然而,哲学家们不是傻瓜,即便是“错”,往往也错得“深刻”。 读哲学家的思想,一定要时刻牢记着,他们决不是傻瓜! 但是,我们在中学里最早接触到的“哲学”,却总是仿佛持着将他人视作“傻瓜”的心态。什么“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都被描 …
我不会因结论的荒谬排斥某个理论,之所以有些东西必须鄙视,是因为其态度和表述方式。 前段时间读了师弟的关于孔子的文章,现在读到一个师弟所谓“欲望学”的“论文”。 有些文章是不能忍的,但我想大家知道,我目前明确持的是多元论的立场,我之所以排斥一些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观点“偏激”。 观点偏激不要紧,别人可以做出反驳,不同的观点可以摆在一起交锋。然而,有些人态度也偏激, …
哲学是最讲究批判和质疑的,任何一个大思想家都具备强烈的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马克思说“怀疑一切”,康德也用三大卷巨著对传统形而上学整个地进行了的批判,鲁迅先生则是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彻底的揭露……许多人就觉得这很痛快、很过瘾,批评啊、揭露啊、挑毛病啊,成了某种风气,“张口闭口骂骂咧咧”成了一种时髦……有人说了:批评总是好事啊,批判不是最重要的哲学精神吗?哪里知道,此批判非彼批判也,民哲的所谓“批判 …
读哲学到了一个阶段,多少会有一些提高。最初读哲学可能是完全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到能够有限地理解一些东西,把读到的东西都变成知识记住,那就是上了一个台阶了——“知道”,这是最初级的一个台阶,但这是最基础的,没有知识的积累而就有思想,那只能是无根的思想。 从“知道”到“想到”,则是第二次进步,由我自己的体验看,相信很多人读哲学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能够与读到的一些思想产生“共鸣”,这时候的感觉是美妙 …
第一个阶段是读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感觉都有道理。这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点,或者立场还很不坚定,于是对各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会同时觉得言之有理,自己又拿不准主意。 第二个阶段是当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清晰起来以后,会感觉看到的各种观点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错误的。因为自己的观点已经明确,很显然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其余的那许多不同的以及相反的意见当然都是错误的啰。 第三个阶段则是返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