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偏执的思想家

期待偏执的思想家

我不会因结论的荒谬排斥某个理论,之所以有些东西必须鄙视,是因为其态度和表述方式。 

前段时间读了师弟的关于孔子的文章,现在读到一个师弟所谓“欲望学”的“论文”。 

有些文章是不能忍的,但我想大家知道,我目前明确持的是多元论的立场,我之所以排斥一些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观点“偏激”。 

观点偏激不要紧,别人可以做出反驳,不同的观点可以摆在一起交锋。然而,有些人态度也偏激,自以为好像比柏拉图康德爱因斯坦都聪明了,凡是反对他观点的人就是没理解,认为只有做他的观点的信徒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他、容纳了他,否则就是顽固己见——这种态度摆出来,虽然口头上还愿意“讨论”,但他们理想中的“讨论”其实就是让别人听他的;有另一些人是表述的方式乱七八糟,一方面是逻辑的严密性问题,当然,有些哲学观点并不推崇逻辑,那么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也好吧,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还是外国文表达都好,要是没有水平的话就写得平实一些,就是不要弄得阴不阴阳不阳,酸不酸甜不甜的,既没逻辑又没诗意…… 

可叹的是,现实中那些观点偏激的人,往往同时在态度和表达两方面都非常糟糕!当然,这与中国学术界的评判标准和教育机制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我倒是真诚的希望,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多出一些极端的思想来。中国人习惯于折中,西方哲学流派间经常有许多对立,而在中国书里介绍时,一定是“各有合理处、也各有局限”。话确实该是这样说,黑格尔早就总结过“正—反—合”的规律了。然而这“合”是要经历了“正”和“反”的偏执才能达到的,中国人自己不搞“正反”,就管“合”,于是,咱们总结其西方的哲学历史发展脉络什么的起来倒是头头是道,但自己的思想却少有真正闪光的时候。 

西方有相对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主流的学者往往不屑一顾,原因是他们走得太远,许多主张过于极端,这确不错。但是,中国若能出两个费耶阿本德、大卫·格里芬出来也好吧。 

保守主义、相对主义、基要主义、神秘主义等等,我虽然都不接受,但都可以接纳,我个人的性格决定了我难以走向偏执,但我确实期盼与极端的观点交流,然而,前提是偏执者心态健康、表述严谨。 

2006年3月24日

最新评论

  • 2006-03-24 20:00:00

    这个前提能达到的,就已经是不一般的人物了。

  • 2006-03-25 00:17:29 

    我指的心态健康、表述严谨,都是最一般的要求,参考看我们的老师们的表述,大概那样就足够了吧;如果是说与我交流的话,那么表述能差不多和我级别的就好了吧;或许我把自己的表述能力高估了?但无论如何似乎我的论文成绩一般不算差…… 

    问题是学院派中间越是资深的、越是水平高的,往往说话越“圆”、越“平衡”。中国人翻译许多西方名著时,写序言评论时往往总会说两句这个观点是片面的、那个主张是局限的,但毫无疑问那些名著都是深刻的。我赞同刘华杰老师在“且慢走向综合”一文以及课堂中的提法,与其搞许多“全面的浅薄”,不如多出一些“片面的深刻”——“真理将在知性的偏执中发现并得到锤炼。没有知性的洗礼,真理来得来廉价,懒惰而世故的人怎么能够切身体悟。换种说法,真理通过歪理得以表现。鉴于此,我们的科学文化讨论应当切实搞起来,首先找准对手,有来有往,排除干扰,战它数个回合,真理的碎片自然在辩论中呈现。”(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第95页) 

  • unic

    2007-01-01 00:32:09 

    但我确实期盼与极端的观点交流,然而,前提是偏执者心态健康、表述严谨。
    哈哈……我算是吗?
    恩~~表述严谨吗~还不好。
    我的个性导致我可能有时偏激。因为有时会激动。

  • 2007-01-04 12:39:14 

    偏执不是指性格上的偏激,而是指立场观点方面的偏执一端。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和稳固的立场,那还谈不上是否偏执。
    前些天听刘老师讲座,他说到反科学文化人作为平衡科学主义者以及民间科学家这两极的“第三极”,也是自立于一个偏执的立场上,而且自知自己的立场也有问题,但还是要站在第三极这个边缘,以与另两级平衡。明知偏执还要坚持,这是挺有意思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