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现象学入门</span>

个性哲学vs.命题哲学:谈欧陆哲学衰落之必然及其意义的不朽

之前在微博上提过一嘴,因为文字量比较少,所以也没想往博客上放。昨天小读书会中又提到了这个问题,想想还是贴一下,毕竟是一个对哲学的基本定位问题。 拜占庭人应以罗马自居 师承吴老师,我的哲学立场当然是偏向于欧陆现象学的,不过其实我不太愿意以现象学或欧陆哲学自居。就好比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外人叫东罗马、西罗马,后来又管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人并不以拜占庭这一旗号作为自我认同,而仍然是以“罗 …

谈背板——Beat Saber现象学

最近VR基本都在打Beat Saber,多少应该算是进入高手层次了?官方乐曲中除了标准模式全部A且Full Combo之外,最近开始攻克无方向模式和单手模式,两种模式下也各有3关FC了~ 最近技术哲学导论课刚讲完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对乐曲的现象学分析。把这套现象学分析用在这里,倒也有点意思。 刚接触到Beat Saber这款游戏时,很多人都会对expert难度望洋兴叹,觉得难以企及 …

谈现象学(一)

最近看到祥龙大师的文章“什么是现象学?”,感觉大赞。他的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有一定西方哲学史背景知识,但又不了解现象学的人。张老师讲清楚了一些基本概念,也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些他个人对现象学的独到体验,可谓深入浅出的典范。 看过张老师的文章之后,我也忍不住想写写自己对现象学的理解,当然我的文章不可能和张老师相比,主要是为了厘清自己的概念。另外我争取写得更“肤浅”一些,完全不谈胡塞尔或海德格尔的专业术语。 …

“技术”的定义——合目的的手段or可以学会的东西

最近正在准备一篇关于技术通史编史纲领的文章参加今年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文章有些难产,事实上我试图通过这个课题重新去审视“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这里先偏离论文的主题,来写一下我最近的想法。 按照海德格尔的路数,我们总是要先找到一个日常的定义,肯定它的合理性,但质疑它的透彻性,然后顺藤摸瓜,梳理出它更本源的含义。 海德格尔追问“技术”,就是从技术的日常定义出发,他指出一般人对技术的理解有两条:合 …

现象学笔记4:言语与命题,上手与现成

这两周读书不少,由于憋论文所以没及时写笔记,现在还是随手记一笔,因为和我即将写的论文可能也有点关系(关于海德格尔的上手和指引之类),就不按着书的顺序了。 在其他哲学,特别是早期分析哲学那里,语言往往被作为命题来分析,所谓的“真理”也被视作是某种命题或者是某种与命题相符合的东西。比如塔斯基说“‘天在下雨’当且仅当天在下雨”,据说这就是对真理的定义。 现象学并不把世界看成是命题的集合,同时也不把命题判 …

现象学笔记3

今天只读了两节,关于所谓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的区分。简单来说,自然态度就是非反思的日常态度,而现象学态度就是反思性的哲学态度。对这两种态度作出区分并不是要把它们对立开来,好像一边是普通人的自然态度,另一边是哲学家的现象学态度。事实上现象学态度是对自然态度的一种超拔而不是一种反叛或决裂,自然态度毕竟是人生活的基本状态,在日常经验的前提上才谈得上反思。而另一方面,普通人和哲学家一样时常在自然态度和反思 …

现象学笔记2

这次主要讲“在场与缺席”,在场对应于“充实意向”,缺席对应于“空虚意向”。所谓在场或者说充实,就是指事物鲜活地、具体地呈现在你面前,被你直接指认到的情况。不过更准确地说,在场是由缺席来规定的,“当我们领会某事物的在场时之时,我们恰恰是把它领会成并非缺席的:如果我们要觉察到在场者,那么就必须存在着它的可能的缺席之视域。在场作为某种缺席的消除而被给予。”。什么时候可以说一个事物在场了呢?就是当我们不再 …

现象学笔记1

写作是一种习惯,搁置得太久时,写作的欲望就越来越淡化,最后失去了这一习惯,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总而言之,无论如何,我得时不时写点东西,重新唤醒动笔的习惯吧。 这学期吴门一起读索科拉夫斯基的《现象学导论》,顺便再蹭蹭靳希平的另类胡塞尔,争取这学期对现象学来个入门吧~ 于是随手写写笔记啥的吧…… 《现象学导论》的导言讲了本书的缘起、目的和概要。简而言之,这本书是要跳出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