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启蒙</span>

关于瑞典气候少女(启蒙精神的沦丧)

这本来是随手写篇微博,但写多了,而且有些敏感词,就放到这里。   我对那个瑞典气候少女(Greta Thunberg)是非常厌恶的,不是因为她的观点或立场,而是因为她的年龄。有些事情未成年就是不该做,再早熟也不行。 比方说,一个天才少女你可以提前上大学,可以提前写书,但是对不起,你不能提前结婚,更不能满世界宣扬你的美好婚姻,哪怕你的婚姻真的很美好。 罢工、罢课、抗议和结婚一样,是每个成年 …

康德论“不可说谎”

我读康德主要还是纯批和其它有关形而上学的部分,伦理学部分读得不太多。当然,在学一般的伦理学时,会读到一些二手介绍,但一般也就是简单地讲一下所谓“绝对律令”,笼统地把康德归入所谓“义务论”的代表。我虽然研究不深,但是感觉这些乏味的总结很难展示出在康德文本中感受到的力量。 康德的“绝对律令”并不是真的某一条现成固定的绝对教条,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反而是对教条的一种制约:凡是能奉为教条的,一定应是可以普 …

科学通史讲稿13:启蒙时代的科学

我们今天讲18世纪科学。 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到1789法国大革命,18世纪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变革的世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都发生于这一世纪,美国的独立和俄罗斯的崛起也都在这一世纪。 但就科学史而言,18世纪似乎是相对平淡的时期。在此之前的16、17世纪是波澜壮阔的科学革命;而19世纪被称作科学的世纪,各类学科全面开花,电磁学、热力学、原子论、进化论……但18世纪呢,相比起来似乎感觉有些乏 …

80后:暮气时代的第一代年轻人。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莫让青春染暮气”,说80后一夜间变老,变得暮气沉沉。当然,网上很快有许多反驳,但许多反驳事实上还是在附和着人民日报:对,80后是暮气沉沉,但这是环境逼的。只不过这些反驳会批环境批得更凶一点罢了。 这些反驳根本没抓到要领上,关键在于,80后真的暮气沉沉吗?暮气沉沉的真的是80后吗? 环境的压力,这一点就连人民日报也指出了。但关键是,在这环境的压力之下,80后作出的反应,是所谓的“暮 …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吗?——兼谈启蒙与解蔽

人民有愚昧的权利,这是田松老师的说法——“人民有愚昧的权利;如果人民没有了愚昧的权利,就只有被愚昧的权利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有资格来为文明与愚昧划界?” 当年(将近六年前了啊真可怕)我就对此持保留意见,但没有详加论述。昨天井琪又提了这一说法,而我最近又在关注教育学问题,正好再谈一谈想法。 首先,田老师,包括刘老师、蒋老师等之所以支持“愚昧的权利”,其实是旨在强调一种抗拒的自由——我可以拒绝科学的 …

关于“知识改变命运”

最近看到南方周末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最近几天和家人和亲戚吃饭,也经常提起类似的话题。今天提到,复旦大学明年有可能完全取消高考裸考的生源——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考入才行。这种举措当然会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学生考入一线大学的难度——光是专程来参加自主招生笔 …

教育现代化中的科玄之争——以张君劢为例

【摘 要】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科玄之争”定位为古今之争或东西之争都没有切中要害,科玄之争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之内的某种张力。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提出的恰是现代化或者“启蒙”的诉求。启蒙的核心在于国民人格教育,在于培养自由的意志。张君劢关心的并不是科学能否说明人生观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培育树立新人生观的问题。而新人生观或者新文化的树立并不能单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追溯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根源 …

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从柏拉图开始,从古希腊的“自由”到近代的“启蒙”,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问题就始终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到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正史”,我们特别看到:波普的自由主义到库恩的“革命”再到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简直就是一场政治哲学的辩论。回顾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的思想史我们可以确信,科学哲学家对政治术语的借用绝不仅仅是巧合和比喻。 古希腊同时创造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位仁兄也同时杀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