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智慧城市能解决北京“难”站吗?
本文是命题约稿,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8年8月13日第7版,标题改为治理北京“难”站难在哪,略有修改。下面贴出原稿: 最近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都报道了北京南站成“北京难站”,重点曝光了黑车多,打车难等现象,引发了热议。坐高铁的都到了天津,送站的还在排队等出租呢。这种糟糕的服务条件当然与北京南站的硬件水平不能匹配,也与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相去甚远。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参考国际、国内优 …
本文是命题约稿,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8年8月13日第7版,标题改为治理北京“难”站难在哪,略有修改。下面贴出原稿: 最近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都报道了北京南站成“北京难站”,重点曝光了黑车多,打车难等现象,引发了热议。坐高铁的都到了天津,送站的还在排队等出租呢。这种糟糕的服务条件当然与北京南站的硬件水平不能匹配,也与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相去甚远。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参考国际、国内优 …
最近号称“消费降级”的拼多多上市,惹来颇多争议,我也在微博上说了几嘴。 不是任何有市场需求的事情都值得做,比如城里人同样很难理解的是,中国普遍存在抛弃女婴买卖人口等民俗,那该不该出个倒卖人口的app来服务他们?如果这个app大受欢迎是不是应该教育那些大跌眼镜的城里人你们不懂中国?放屁!谁都知道底层人民对假货和童养媳有需求,拼多多不是更懂而是更不要脸。 让我愤怒的是一个假货平台能够堂而皇之 …
Me too运动 最近Me too运动席卷到国内,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但愿它不要夭折。 关于Me too,我在微博里提过一嘴,但微博的限制很难让观点充分表述,希望我的说法不要被轻易解读为否定Me too。事实上我对Me too当然是双手欢迎,哪怕我提出要警惕中国特色的滑坡,但事实上,即便真的发展到某种“过度”的状态,也比没有这一运动来得好。矫枉难免过正,运动难免过激。至少在现在看来,在中国谈论 …
课程的分数出完了,这门课的第一轮开课也算是圆满完结。给分方面,我给了约一半同学A-及以上,远远超过学校建议的标准即20%,我加了额外说明,希望学校能够通过。同时,因抄袭而不及格的同学达到5人,也超出了建议的限度,但这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标准,给高分并不是为了讨好学生,给不及格也不是为了刁难学生,我的课也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学到什么,只要认真参与,积极听课、独立思考、课外阅读,做好这三样就是高分。 之前写 …
技术通史课的作业提交已经截止,虽然我之前已经谈了抄袭问题,但还是没说够,现在专门贴一篇文章交代一下,为我以后处理抄袭问题立好规矩。 这次一共29位同学选课,其中1名同学弃课(不考试不交作业),剩下的实际是28位同学,他们的期中作业我看到现在,一共是5篇抄袭!都快五分之一啦! 当然,其中有2名留学生(虽然是留学生,但明显是中国人,真正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反而更认真学习),2名艺术生,如果把非正常入学的同 …
这篇也是约稿,但好像没发表出来。起因是有报刊编辑要出科学精神专题,希望约相关的文章。她给的各种关键词包括:不遗余力、不畏强权、勇于质疑、破除陈见、不计名利、甘于寂寞、甚至献身……这些词我一个都不喜欢,于是我提出,这些观念太老套,也太天真。如果还要谈“科学精神”的话,不如反过来谈,追名逐利、不甘寂寞、左右逢源……不如说这些才是科学精神。我不是在开玩笑,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无论是从实际的历史来看,还是 …
说明 之前说过,期末考试为“完全开卷”,可以携带电子设备上网搜索。 “考勤题”也是我的新主意,趁选课人少先试验一下。为什么要设置“考勤题”?我认为选课的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习惯性勤奋且老实的,无论老师讲课好不好,都会保证出勤;二是习惯性混日子的,无论老师讲课好不好,都几乎不出勤;三是自由且挑剔的,老师讲得有意思就会坚持听课,老师讲得不好就会越来越少听课。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类学生。我也希望通 …
本文发出后博客莫名崩溃,恢复了好几次…… 《技术通史》课程就快结课了,下周我会写一份简单的总结,现在我先聊一聊作业的问题。 这门课的考核形式是比较创新的,包括期中作业40%+期末考试60%。 期中作业方面,我不希望看到学生抄袭剽窃,或者拼拼凑凑交一篇烂论文来,所以我提出了二选一的灵活方案:有兴趣或有能力的同学,还是可以写一篇小论文,6000字以上,我会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给予反馈;但不会或不乐意写论 …
我们的读书会已经好几周没读书了,除了暂停之外,已经有两周变成游戏活动了,再这么下去读书会要变成游戏会了…… 上周我终于把VR布置好了,读书会只来了3个小伙伴,就正好变成VR体验活动了。 当然我们玩游戏不光是娱乐消遣,也是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必要实践,这可不是敷衍或玩笑。我理直气壮地申请用我的技术史科研经费来购买VR设备,也一定会确实产出相关的研究文本。关于游戏的意义,我接下来准备写一系列文章讨论,至 …
这篇短文是在我《技术通史》课程的第五讲中的一些片段,整个讲义还没有整理出来,但今天有个摄制正好要讲到相关的话题,所以先抽取出来随手写几段。 钟是什么?它是一种,或者说一类技术器物,作为一种技术物当然它有特定的功能,那么,钟是用来干什么的? 答案似乎很简单: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但细一琢磨,这个“看时间”的动作很神奇,首先“时间”这种抽象的东西,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然后,这门技术是有用的,那就 …
上周五(3月30日)应邀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品读会”,介绍我自己的《过时的智慧》,虽说是个内部的活动,但听众不少,有50多个来自博物馆和出版社的朋友参与。 我定的报告题目是“过时的智慧及其现实意义”,听说刘夙也去之后,我特意强化了其中达尔文演化论的逻辑,博得一句“有启发、没想到还能这么用。”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篇报告对我来说挺独特的,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表达某种“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这 …
今天开启这学期第一次读书会,这学期仍旧继续读福柯《词与物》,新人插进来读应该也没啥问题。读几次福柯之后可能考虑换书,备选的有康德《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等,或者再推举其它书籍。 今年的读书会定在周六下午,今天是5点开始,下次起可能换到3点开始。计划是先读书,然后吃饭,然后娱乐(桌游或跑团)。 可喜可贺,今天有一位鲜嫩的本科生新人加入。欢迎其他有兴趣的同学随时报名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