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pan>胡翌霖</span>

王权的退位与国际单位制的变革

发表于《科技日报》嫦娥副刊,现在也做成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发表时改动不多。其实当时就约稿了,碰上我感冒所以拖了一阵,现在才想起来补上。 11月13日,在法国凡尔赛举办的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修订国际单位制的决议,把千克等四个计量单位改由物理常数定义。至此,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将全部改成了“自然”的定义。这一改革的成功,按照前任国际计量局局长特里·奎因(Terry Quinn)所言,是“自法国 …

“恩赐”的消逝——二谈贺建奎事件

界面的约稿(转载请与界面联系),发表时改名为“基因技术与人类感恩和敬畏心的消逝”,内容没怎么改。 据说我妈怀我的时候,为了让我皮肤白一点,不知道从哪听来了偏方,天天吃西瓜。结果这偏方显然没啥效果,吃了几十只瓜还是把我生得又黑又壮…… 想要孩子生得聪明、美丽、健康,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为了孩子更好地出生,父母也愿意做许多事情,找偏方或合理饮食,“封山育林”,定期产检,胎教,保健操等等。这些事情有些“ …

“甩锅”才是贺建奎事件暴露出的最大危险

中国科学报的约稿,发表于2018-12-04 第1版 要闻,发表时题目改为“谁该为贺建奎事件担责”,内容也有一些润色,我这里贴原稿。 最近,两位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震惊了世界,也让科技伦理问题进入了公众视野。 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已经与国际接轨,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贺建奎事件暴露出来,我们在科技伦理领域仍然远远落后,相关监管制度完全欠缺或形同虚设。 早在1946年,为了审判纳粹德 …

VR能拯救沉迷于手机的我们吗?

这篇文章是界面约稿(转载请与界面联系),基于早前的文章修改而成。界面是非常好的新媒体,我本来就一直关注,能够供稿也很荣幸,比在传统报刊上发文章感觉好多了。 投稿的原题为“沉迷VR可能是一种救赎吗?”,发表时被修改为“VR能拯救沉迷于手机的我们吗?”,更精确了一点,所以我这里转帖也沿用之。文章内容略有改动,我这里贴原版。   低头与埋首——沉迷之好坏 最近,河北承德设置了“躺式红绿灯”,以 …

韦达与古今数学之变

发表于《科技日报》11月9日嫦娥副刊,无命题约稿凑了这一篇。《科技日报》新设了“科学史话”栏目,还是不错的,同学们有想投稿的我可以牵线。当然传统媒体思想还是比较陈旧,比如总希望讲出什么科学精神…… 韦达(François Viète,1540–1603)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当代中学生恐怕对他的大名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就叫“韦达定理”。韦达定理对任 …

AR眼镜与“缸中之脑”

我的博士生姚禹最近在讨论班做了报告,讨论了从现象学角度对普特南“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的重构。题目是他自己选的,我感觉可以做,但对他实际做出来的东西我很不满意。我的批评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在这里简单记一下我对“缸中之脑”的理解。 首先普特南之所以提“缸中之脑”这个思想实验,绝对不是为了重新提出一套“外部世界怀疑论”,在怀疑论的意义上,缸中之脑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我认为康德的“物自身”就足以回应一般意义 …

《科学的意义》书评

这篇是约稿的书评,我原题为“科学哲学的意义”,在《中国科学报》发表时改成“站在科学边缘处的思考”,两个题目其实我都不太喜欢,所以在这就不加题目了,反正就是对这本书的书评。约稿的书评总是稍微偏向往好处说的,其实这本书一般般,我也不是特别推荐。不过我文中所说的一部定位于“非学院派”的科哲导论,还是值得写的。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科学的意义》一书,作者是剑桥大学的科学哲学教授蒂姆·卢 …

谈背板——Beat Saber现象学

最近VR基本都在打Beat Saber,多少应该算是进入高手层次了?官方乐曲中除了标准模式全部A且Full Combo之外,最近开始攻克无方向模式和单手模式,两种模式下也各有3关FC了~ 最近技术哲学导论课刚讲完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对乐曲的现象学分析。把这套现象学分析用在这里,倒也有点意思。 刚接触到Beat Saber这款游戏时,很多人都会对expert难度望洋兴叹,觉得难以企及 …

2018秋季学期课程安排(技术哲学导论+科学哲学名著选读)

这学期我开两门课,一是面向本科生的“技术哲学导论”,二是研究生必修课“科学哲学名著选读”。 技术哲学导论,每周二15:20开始,六教6B113 科学哲学名著选读,每周三13:30开始(10月份之后调整到13:00开始),三教3203 另外读书会时间尚未确定,估计可能要到十一后才能正式启动了? 技术哲学导论 课程说明 本课程与春季学期的“技术通史”交替开设,但定位不同。“技术通史”为门面课,受众更广 …

安吉会议选评

不写游记了 “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转眼已经是第12届了,今年由浙江大学承办,在安吉百草原举行。 去年在西安的会议我翘了没去,今年我也没有交论文,不过还是来了,承担了两场点评,也算有一些发言。 以往每届会议我大多会发表一篇非常“毒舌”的长篇综述,把所有人的报告挨个批评一通。这个传统大概是从2010年的海拉尔会议开始的。事实上,第一次写综述是应吴老师的要求,我当时说我不会写综述呀,吴老师说,就按你平时 …

谈VR(二)游戏体验阶段性小结

VR已经买来几个月了,总的来说,没白买,除了在读书会时而给同学们体验之外,我自己使用频率也不小,甚至每周有几天专门去清华玩VR,目的是锻炼身体,运动量真的很大,而且沉浸感很强,我可以连续1个多钟头在里面高强度运动。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玩VR至少有部分学术意义,所以玩过一段时间,是该写点小结了。 一、身体 1.眼睛 玩VR不伤眼,至少从体验上来说,眼睛并不累。看到有新闻说有人沉迷VR导致视力提升的, …

牛顿力学与现代货币

7月16号应邀在石榴区块链的活动中做了一个小报告,原题为《牛顿力学与现代货币》,前两天视频和文字整理版被他们发出来了,改名为《科学革命和现代货币之间的隐秘关联》。该文稿是他们根据我演讲整理的,事实上在演讲之前,我自己就写过一份发言稿,和实际的演讲当然有差别,贴在下面以供参考。 与比特币的因缘 和很多人一样,我很早就在科技媒体上看到比特币的新闻,但一直没有太放在心上,当然一直是穷学生,也没考虑过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