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马逊火灾与亚马逊宕机
发表于界面时评,改名为“从亚马逊火灾到亚马逊云服务故障:人类的脆弱与虚荣” 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燃烧三周,巴西政府称无法控制,对于起火的原因,现在也不明朗,至于大火何时熄灭,估计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人类表示无能为力。 这场大火在这两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许多危言耸听的言论。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亚马逊雨林的重要性——所谓地球之肺,它每天的氧气“产量”占到全球的20%。 当然,这 …
发表于界面时评,改名为“从亚马逊火灾到亚马逊云服务故障:人类的脆弱与虚荣” 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燃烧三周,巴西政府称无法控制,对于起火的原因,现在也不明朗,至于大火何时熄灭,估计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人类表示无能为力。 这场大火在这两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许多危言耸听的言论。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亚马逊雨林的重要性——所谓地球之肺,它每天的氧气“产量”占到全球的20%。 当然,这 …
给中学师生做讲座 8月17、18号,我受邀去江苏省清河中学参加交流。他们有一个教育改革的实验项目,要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育中,加入技术史元素。 江苏省清河中学在淮安市,不是什么名校,不过这个课题还是很让我感兴趣的。当然,那边的老师能想到邀请我也挺难得,因此我也就很高兴地过去了。 当时他们的高一新生正在军训,我给他们做了一个讲座,讲的是瓦特的故事。第二天则是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我介绍了我对《 …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8-16 第7版 书评) “我是谁?”——这可能是人类思想史中最古老也是最永恒的大问题,哲学家们为此殚精竭虑,而现代科学也以不同的角度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有人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有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有人说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但无论如何,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一点:“我是一个人”。“我是谁”这一问题立刻被转换为“人是什么”,而绕过了对“一个”的追究。 无论我是什 …
“技术通史”这门课去年已经开过一轮了,当时已写过详细的课程总结(见此),这学期刚刚结束了第二轮开课,可以说这门课已经渐渐进入正轨了。 第一年课最后是29人选课,今年去除退课有69个学生,总算是壮大了一些,希望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来年选课人数再往上增加~ 期末考试 首先讲一下期末考试。这次期末考去除了考勤题,全部都是开放性论述题,照例还是完全开卷,能携带电脑上网查资料。 这次考试我利用 …
发表于界面时评,标题改为“垃圾分类前传:抽水马桶与大粪之灾”,我这里还是用原题。 最近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再加上早前中国对洋垃圾说不,彰显出国家政府对于解决垃圾问题终于狠下决心。 针对垃圾分类,有人觉得不必在丢垃圾时费那么多心思,只要让垃圾回收者用心分辨不就好了吗?我们知道收破烂、收废品的这个行当历史悠久,在旧时代,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垃圾分拣和回收的工作,怎么到了现在科技更发达 …
我正在把网站从阿里云搬到亚马逊AWS,原因不多解释,AWS非常好用,先试试看。 目前我已经把老站yilinhut.com复制到新站yilinhut.net ,老站暂停评论,新站正常。 我最终会把yilinhut.com也解析到新站的,但现在还需要交接一段时间,比如说email服务器怎么设置,域名解析怎么处理,我都还需要研究一下,所以目前新老并行,评论请移步新站。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6-28 第5版 文化) 1959年英国斯诺在演讲中提出“两种文化”这一命题,引发了激烈讨论。直到60年后的今天,这一话题仍在延续,似乎尚未过时。 但我要提出一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主张:两种文化之争早已过时,现在还去纠结于斯诺发起的话题,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首先,我们回到当时的语境,看看斯诺到底提出的是哪两种文化的分裂? 现在很多人谈论“两种文化”,动 …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6-17 第1版 要闻) 发表时有删改,此处贴原稿。 这篇文章是一种强行乐观的解读,事实上我很担忧,即便真是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最后恐怕政府没什么变化,还是会落实到对知识分子的规训上面。但是怎么说呢,大家多往好的方向解读,世界也会变得好一点。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六个大项共20条意见,引 …
上礼拜去新华·知本读书会做讲座,书城杂志和澎湃翻书党都发了记录,整理得都挺好。我在这里转帖来自澎湃新闻的文稿(已授权)。澎湃的整理更好地重构了我的思路,标题党也抓住了精髓。 我原定的讲座题目是“进化中的人与技术:寄生还是共生”,其实是想重点往赛博格方向讲的,不过准备过程中发现赛博格真不太好讲,于是就淡化了副标题,所以澎湃帮我改的标题:“技术也需‘多样性保护区’,留存濒危技术和观念”反而更加准确。 …
之前在微博上提过一嘴,因为文字量比较少,所以也没想往博客上放。昨天小读书会中又提到了这个问题,想想还是贴一下,毕竟是一个对哲学的基本定位问题。 拜占庭人应以罗马自居 师承吴老师,我的哲学立场当然是偏向于欧陆现象学的,不过其实我不太愿意以现象学或欧陆哲学自居。就好比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外人叫东罗马、西罗马,后来又管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人并不以拜占庭这一旗号作为自我认同,而仍然是以“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