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在中国如何推陈出新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5-08-28 第3版 综合),标题改为“科技馆首批用户不应是青少年,而是学者” 在即将结束的这个暑假,科技馆跻身众多旅游打卡地行列。对家长们而言,想让孩子参与一些寓教于乐的项目,科技馆显然是最佳选择之一。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科技馆建设投入。据新华社消息,我国免费开放科技馆数量从2015年的92座增加到2024年的409座,年均增加科技馆35座。 科技馆与国民科学文化 …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5-08-28 第3版 综合),标题改为“科技馆首批用户不应是青少年,而是学者” 在即将结束的这个暑假,科技馆跻身众多旅游打卡地行列。对家长们而言,想让孩子参与一些寓教于乐的项目,科技馆显然是最佳选择之一。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科技馆建设投入。据新华社消息,我国免费开放科技馆数量从2015年的92座增加到2024年的409座,年均增加科技馆35座。 科技馆与国民科学文化 …
我又为超星录制了一次导读节目,视频课程应该是在超星发布了,我在这里贴上我录节目时准备的逐字稿。 一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老师胡翌霖。今天我给大家导读的是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二 这本书的影响力太大了。斯坦福哲学百科这么说的:“托马斯·库恩(1922-1996)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也许没有之一)。他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 …
最近有几次聊起把NFT和科学博物馆相结合的可能性,包括区块链圈子的和VR产业的。我的想法记录在这里: 博物馆的数字化不是一个新闻了,很多年前都在搞,特别是国外的很多博物馆,早就已经把多数藏品数字化后公开在网络上,当然数字展厅之类也早就有很多建设了。我们清华科学博物馆也不算落后,每一次展览都会做成“3D数字展厅”。 但目前的数字化,基本上还是比较单薄的,无非是拍若干照片,做成实体展品或实体展馆的数字 …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1年04期,是去年的书评,不过当时忘了转载。既然杂志允许我在自家博客转载我的文章,不如也贴出来吧。 制造科学——超纲的书名 中文出版界引入国外学术著作时,经常有修改标题的习惯。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现代科学简史:从蒸汽机到䴙䴘求偶》,原名“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
昨天的评论还没写完,我昨天写的是科学仪器史研究可以定位于“器物传记”,围绕器物本身形成意义。但这不是说除了这种内在意义之外,仪器史研究没有别的好处。 我们也可以类比于人物研究,和一般学术研究不同,作为人物研究成果的传记作品往往介于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除了非学术性的传记文学,研究性的传记也往往带有普及属性,更容易让一般读者阅读。 在介入学术议题和满足娱乐消遣之间,人物传记和通史写作一样,还有一层教育 …
今天例会讨论了科学仪器史的范式问题,我讲了一些看法。在这里讲全一些。 目前而言,科学仪器史似乎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鲜明的研究范式,关于这一点,吴老师似乎倾向于认为,针对个别仪器的研究是整个科技史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仪器和手稿、文物等原始史料一样,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从这些基础素材上面得到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些论题,进入学术同行的争议空间。 这一进路当然是存在的,一般而言 …
今天受邀去做了一个关于科学精神的论坛,虽然主题发言就5分钟,不过我也准备了一些新的说法,在这里更充实地表达一下。 “科学精神”似乎包含了许多维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等等,如何理解所谓“科学精神”的这种多重性,这种多重性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人太过随意,凡是“好”的品质都往科学精神里头塞;但另一方面,这种多重性也是颇有根源的,这是因为“科学精神”并不是在某一瞬间一下子凭空出现的,科学精神本身 …
为柳帆护士强行辟谣惹人愤怒。所谓的谣言触怒了某些人,他们怒斥谣言的力量可怕,然后给出了所谓的辟谣,但是这“掷地有声”的辟谣仿佛就是在确证,她是护士没错,她在抗击疫情也没错,她染病去世也没错,她全家染病也没错……错的是什么呢?辟谣者强调,防护服不缺。言外之意是,她有充足的防护条件,不是因为资源紧张而染病,只能是因为自己疏忽而染病。 然后,辟谣视频中一句“她只是个打针的护士”更加让人寒心。仿佛说她一个 …
最近的氛围让我有点惊弓之鸟,继续用上加密模式。这篇文章其实不值得加密,过两天我可能会默默解密。 最近有教师因为关于四大发明的言论而遭到处分,实在是令人震撼。我不想在这里重审对举报文化的警惕,只想聊聊学术问题。 这次事件比以往更加可怕的是,导致处分的言论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学术问题。为此官媒都看不下去了,提出让“四大发明”争议回归学术。 什么叫学术呢?无非是讲道理、讲证据。学术问题不是简单的站 …
这是一篇约稿的书评,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3-01 第7版 书评) 原题为:在“认知升级”之前,更要理解认知的基础 发表时改了题目(更好了点),增加了小节标题,也有一些删减。比如我原本比较严厉的批评翻译问题,改得非常温和了(编辑已告知我同意),另外夹带的“广告”(清华科学史系)也删掉了,最后谈希腊伪史论的一小段也删掉了。在这里贴出原始稿件。 近年来中国出版界似乎有一种不 …
发表于《科技日报》11月9日嫦娥副刊,无命题约稿凑了这一篇。《科技日报》新设了“科学史话”栏目,还是不错的,同学们有想投稿的我可以牵线。当然传统媒体思想还是比较陈旧,比如总希望讲出什么科学精神…… 韦达(François Viète,1540–1603)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当代中学生恐怕对他的大名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就叫“韦达定理”。韦达定理对任 …
课程的分数出完了,这门课的第一轮开课也算是圆满完结。给分方面,我给了约一半同学A-及以上,远远超过学校建议的标准即20%,我加了额外说明,希望学校能够通过。同时,因抄袭而不及格的同学达到5人,也超出了建议的限度,但这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标准,给高分并不是为了讨好学生,给不及格也不是为了刁难学生,我的课也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学到什么,只要认真参与,积极听课、独立思考、课外阅读,做好这三样就是高分。 之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