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技术</span>

媒介与道德

之前那篇文章说要承上启下,其实就写到一半,原本打算从奥运说到媒介的,结果写了奥运篇字数就差不多了,而后半部分是一个更大的主题,现在再续上吧。 当时是我提到,尽管我们一方面关注劳教案,一方面在讽议时政,但另一方也为奥运会的争金夺银而激动,这并不排斥,更不可耻。最近我又转了一篇“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写的是为什么在非洲每天都有孩子饿死的情况下,还要花费数十亿资金去探索火星?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某种现实的道德 …

筷子与网瘾

前些天吃了两顿西餐,用着刀叉,想着筷子,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非常不习惯。 那么,我是不是用筷子上了瘾呢?每天都要依赖筷子的生活是否是一种沉迷呢?这种说法似乎有些荒诞,恐怕不会有人认真地思考“筷子成瘾”这种症状。 除了筷子,还有诸如淋浴、抽水马桶等等,有许多我们生活中更加依赖,失去它们就会浑身不舒服的事物,它们完全嵌入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之内,让我们难以割舍。但为什么没有筷子瘾、马桶瘾之类的说法呢?如果 …

满足与选择——读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

最近读了这本书: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其中引起我注意的主要是贯穿全书的关于阿米什人的讨论。 这本书原名分明是说Technology,中信出版社的中译竟然把大部分Technology都改成了“科技”,简直匪夷所思。作为中信出版社这一“品牌”的产物,注释和索引等当然也一律欠奉了,“致谢”竟然保留下来已经万分难得了。本来,这本书虽说学术上并不太深刻,倒也不失为一本介于学术和通俗之间的,很好的技术 …

技术意向性与潜意识

昨天韩连庆师兄在北航作北京技术哲学论坛讲座“居间与构成——人工物意向性的含义和功能”,吴老师上午给我们发了短信,但最近我鼻炎大犯,赖在家里不愿出门,结果就没有去。这鼻炎虽说是天天有,但还是一阵一阵的,当天下午就感觉好了不少。 晚上问吴宁宁要到录音,问韩师兄要到论文,补了一下。韩师兄的视野和思路其实与我有较多共通之处:现象学、媒介环境学、技术哲学。不过在他那里对媒介环境学的利用较少,而对伊德的借助较 …

“自然的看”的媒介性

本来这篇文章是在开题答辩之后准备贴出来的,不过当时写着发现其实无非也就是引一些以前写过的文字,于是就搁置了。不过今天有一个喷子光顾了我的媒介存在论论纲,倒是正好把这篇文章贴出来聊作回应。 其实这位喷子的异议和孙老师当时的疑问是类似的,当然孙老师总是高傲但不失体面地提出质问,而网络上的喷子则不同。我很欢迎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孙老师那种,但喷子在茶馆里是不受礼遇的。鉴别喷子首先看他的质问是不指望你回答的 …

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今天讨论班我讲莱文森的论文,论文虽短,讨论得挺多,最后只剩二十分钟读书,倒是意料之外。 关于莱文森的正面意义,我在论文中的确是写得太暧昧,或者说写得太假了,我自己都说着心虚……不过莱文森真正称得上有一种正面意义的理论元素,确实是我在论文中提到了,以及我在开讲时最先扯到的,他的这样一种未自觉的“黑格尔主义”的思路。 我首先提到吴老师的“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科学思想史,一条是科学哲学(实质上已经替换为 …

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

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 胡翌霖©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莱文森继承了媒介环境学的传统,但流于肤浅。他认为传统的技术批评家们只注意技术的弊端,而没有从演化的视角评估技术。莱文森认为技术在初生阶段所带有的弊端将在演化的过程中被淘汰或补救。但莱文森的进化论面临三个问题:谁在进行选择?何以选择?选择的结果如何评估?对这三个问题,莱文森的答案都是“自 …

《存在与时间》札记之二:《存在与媒介》?

今天读的部分在我看来不是特别重要,海德格尔交代了“这本书”(包括未完成的第二部)的构架。 这个构架在我看来是值得商榷的,我最欣赏的是《存在与时间》的前半部分,而一旦揭开“时间性”并且在时间性的基础上重复一遍,我就跟不上海德格尔的思路了。 不过基本上说,我的思路仍然与海德格尔相对应,只不过从“时间”开始可能需要作出更多的修正。 上周我说道,海德格尔所谓的“问之所及”、“问之所问”、“问之何所问”,分 …

媒介史的强纲领

今天的开题报告挺顺利~感谢各位老师的照顾~老师们也提了不少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清线索。 一些问题在这里补充一下,首先,我的论文当然也是定位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学术圈内,因此并没有希望把那些传播学界内的接纳媒介环境学的学者们扭转到技术史的方向,媒介环境学当然可以在传播学界生根发芽,但我强调的是不能局限于此地,我的工作是把媒介环境学的传统引流至技术哲学界,但并不试图去传播学界让它断流。 另外,“从技术 …

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博士论文开题计划)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1])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它奠基于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人物的多伦多学派,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博士点。直到1998年,以纽约学派为中心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学会”。 注意到,媒介环境学不仅是一股新兴的思潮,而且试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于是,我的论文之所以以媒介环境学为研究对象,也并不限于归纳和转述相关学者的思想和论 …

为什么说诺基亚会成为下一个柯达

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了,虽然还没有真正破产,还希望东山再起,不过机会恐怕不大了。 诺基亚的情况与柯达有些类似,都曾是称霸市场的百年老店,也都因为成功的包袱而败于自己开发出来的新兴技术之下。柯达并不是没有尝试适应新潮流,但是并未成功,而诺基亚正在押宝Windows Phone,期待着在微软的提携下绝地翻身。 自行阉割了其它可能性而把命运赌在WP之上,有没有可能挽救诺记的命运呢?在我看来,不可能。道理和柯 …

关于科学通史期末大题:“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

这次鉴于大幅提高了平时的任务,期末考试相对容易一些,除了传统的名词解释(增加到14道)之外只有一道论述题,论述题折算成总分相当于12分,大致算是第四次小论文了。 二、论述题(30分),征引要规范(如果征引的话),不得抄袭。 为什么说“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芒福德语)? 这最后的小论文也是要求征引规范的,不过毕竟是当堂开卷考试,也不宜演变为“拼书”的较量。这道题目出得还是比较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