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轩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回应网友问题:知识为什么会从“德性”变成了“力量”。有没有可能从媒介的角度来揭示这一转变的根源? 这个问题好~ 还真是可以从媒介角度来揭示的。 知识之显示的媒介,大致来说,从口语时代,到抄本,最后到印刷书。那么口语时代,显示知识的唯一或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说,在演讲或争辩活动中知识得到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知识的显示总是关系着某些具体的个人,在交流和聆听的过程中,知识作为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卓越品 …

博客的“卖身契”

当我们注册一项免费的网络服务时,其“服务条款”往往是完全被忽略掉的,其实这个玩意儿还是该重视一下,不然一不小心就签上一份卖身契了。 最近一直在寻求歪酷博客的替代品,始终没发现合适的。新浪博客我是绝对不用的了,因为他的服务条款就是一张卖身契啊。 我所关注的主要是两点,一是隐私保护,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政策不同博客其实大有不同,墙内的博客与墙外的博客更是有天壤之别。 先来看歪酷的:http://w …

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

刚刚做完“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的论文,今天正好是刘老师来讲博物学及其编史方法,正好再接着写两句想法。 类似于辉格史、思想史、社会史之类的编史纲领,“自然史”作为编史纲领,是双关的意思。一方面,“科学自然史”可以解读为某种“科学志”,natural history的特点在于注重分类叙述,但并不注重时间性叙述,特别是构建线性时间的因果链条。传统的科学史都注重解说科学发展,旨在说 …

复兴史官文化——作为宗教体制的史官制度

之前写了“自然史”的论文,写得比较草率,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一方面是关于近代西方自然史兴起和史学兴起的内在关联有待于思想史的考察,另一方面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值得作进一步的哲学思考。柯师兄提示我看福柯的《词与物》,他的意思似乎那本书将支持博物学的译法,不过我粗略翻来,明显是支持我的思路的。 无论如何,重审译名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础,如果始终通过博物学去理解西方的自然史传统,根本是读不通、想不通的。我想我的 …

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

Natural history一般被翻译成“博物学”,在西方传统中,natural history与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相对立,代表一种更侧重观察、记录、分类,而不是推理或实验的自然研究方式。而在中国传统中,我们虽缺乏自然哲学传统,但却有发达的“博物学”传统。 但是,中国古代真的有一个所谓的博物学传统与西方natural history相对应吗?用博物学来翻译natur …

重审医学,重审人性——王一方讲座感想

今天王老师围绕“医学是什么”讲了许多方面的问题,重点是对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医学的当代处境的反思。对医学是什么的定位关系着医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医学是科学吗?或者是一门技术?又或者说,医学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这些定位恐怕都不够恰当。医学并不是能够用科学,或者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可以界定的,尤其是在现代的“大科学”、“高技术”意义下的科学与技术,与医学的旨趣大相径庭。 科学追求真理,要求客观性 …

“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还是科学与人文?——刘兵讲座感想

今天刘兵老师的主题是“戏剧与小说中的STS与科学传播”,先是介绍了一下关于斯诺所谓“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然后介绍了《伽利略传》、《物理学家》和《哥本哈根》三部戏剧作品。小说部分没时间讲了,主要是展示了一些事例,而没啥清晰的主线,我就针对背景知识中的一点问题写感想了。 斯诺提“两种文化”时讲的是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刘兵老师提到我们现在更常说的是“科学与人文”。人文比起文学来说含义更广得多,但并不意 …

作为科学史的文明史——评萨顿《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

乔治·萨顿作为科学史学科的奠基者,第一代职业科学史家名著于世,国内学界对他也并不陌生。在2007年,江晓原和刘兵主编了萨顿科学史丛书,把萨顿的编史思想全面地引介过来。而反映萨顿科学史成就的大部头代表作之一,《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也在最近由大象出版社引进。 关于萨顿的价值,译者鲁旭东在前言中说,“读科学史不能不读萨顿的著作,就像读哲学不能不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样。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萨 …

传统作为创造的条件——董光壁讲座感想

今天董老师讲的是科学创造与自由和传统的关系,董老师认为“自由”是创造的源泉,而“传统”又是创造的必要条件。 传统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尊重传统才能够有所创造呢?董老师并没有说清楚,我愿意在这方面多说几句。 董老师一开始界定说传统主要指的是“经典及其诠释”,于是中国的“传统”就是四书五经,是儒释道的典籍。按照这样来界定“传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典籍是科学创造的必要条件了。 其实所谓传统,更重要的意义 …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王一方讲座感想

科学高速发展,人类在求知之路上飞速前进,但这种发展是否需要制动机制,是否需要对科学进行“否思”?这是王老师提出的问题。科学是否需要伦理的约束?“正确”之外是否还有“正义”的规范? 当人们讨论科学的伦理约束或社会责任时,往往是针对科学家的个人行为。当然,科学家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和任何职业者一样,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当然要受到相应的社会的、伦理的约束。这种意义上的科研伦理,只是对科学家的追究, …

空间与几何学——王老师讲座的思考问题和讨论建议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1169 虽然这次王老师的讲座内容比较跳跃,不过这次布置的阅读材料是比较可读的,如果事先阅读了材料,听王老师的讲座就可以起到互相辅助理解的作用。希望大家务必阅读相应材料,至少必须阅读《科学与假设》的第二编。明天的讨论课,主讲同学和助教们应该更多地围绕材料来讨论,而不要发散太远。 笼统地归结起来,这次的讲座和阅读 …

仁者无敌,一些联想

敏感词获得了敏感尔敏感奖,无论如何值得庆祝,可惜中国似乎还是没有一个“公民”获得敏感尔奖。 校内上许多同学又找出去年圣诞节前夕敏感词先生的“最后陈述”来分享,题目叫“我没有敌人”,当然,相关的信息很快都被和谐掉了。 我本该转帖这篇文章,不过为了我博客的安全起见,还是作罢。为了表达纪念与尊敬,我至少在这里引一句话来贴,出处就不注明了,反正任何转帖此文的网址都随时可能消失:“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