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医学,重审人性——王一方讲座感想

重审医学,重审人性——王一方讲座感想

今天王老师围绕“医学是什么”讲了许多方面的问题,重点是对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医学的当代处境的反思。对医学是什么的定位关系着医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医学是科学吗?或者是一门技术?又或者说,医学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这些定位恐怕都不够恰当。医学并不是能够用科学,或者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可以界定的,尤其是在现代的“大科学”、“高技术”意义下的科学与技术,与医学的旨趣大相径庭。

科学追求真理,要求客观性和普遍性;技术则追求效率和实用。但医学的本职是关怀和救治。于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说,医学都不属于也不应该归于科学或技术的范畴,而是另一条独立的传统。

医学的科学化造成“客观主义的危机”,病人不需要说话,只需要去机器下检验以及付钱。医学只注意“观察”而不在乎“体验”。作为“疾苦”的疾病失去了其情态性而变成了报告单上的指标。而技术的逻辑则把人性的价值中性化,“救治”中不再蕴含“关怀”的含义,医治的对象不再是病人,而只是“疾病”。医学的目标仅仅是消除症状(降低异常的指标)和维持生命(增加存活的时间)。在让垂死的生命苟延残喘的能力上,现代科技在医学中大展神威。但这种技术的威严并不能增益生命的尊严。

一方面是当代的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观念主宰了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的角色本身恐怕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例如古代人把“寿终正寝”看作是人生完满的谢幕,而现代医学(尤其是隔壁没有教堂的中国现代医学)几乎就要剥夺人们寿终正寝的权利。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生前位高权重的人,若不是死于意外事故,就是“因病医治无效”而死。生命的意义好像就是去对抗疾病,而最后每个人都注定是失败者,生前再风光的人,也必然是作为一个失败者而死亡的,而且许多时候,他要先变成一个在机器维持下苟延残喘的废物才能够迎接自己的死亡。“抢救”作为一种仪式,承载着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重审医学也是在重审人性。

2010年11月5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