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轩

“论证”与“忽悠”的区别

有时候出于调侃,我也会把论证、说服、劝导等活动称为“忽悠”。但如果追究起来,我必须坚持“论证”与“忽悠”是不能划等号的。事实上我们都能够体会这两者的区别,否则我们不会对赵本山小品中展示的“忽悠”发笑了。 首先,“论证”与“忽悠”的目的就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前者要求对方“主动”地去认可,而后者只要求对方“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前者侧重于思想层面,后者侧重于行动层面。 “论证”的主动性体现在,一旦对 …

关于“费耶阿本德语录”

新斋老蒋 费耶阿本德语录 我是费耶阿本德的狂热粉丝,以后没事贴一些他老人家的语录吧: 自由社会是所有传统都具有平等权利和进入权力中心的平等机会的社会(这不同于通常的定义:人人都有进入由一特殊传统——即西方科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所规定的地位的平等权利)。一种传统获得这些权利,不是因为它对局外人具有重要性,而是因为它对那些参加该传统的人的生活具有意义。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译本),4页。 [ 此贴被 …

历史主义视野下的不朽

历史主义主张一切真理或道德的标准都是“历史的”,也就是说根植于其时代与文化的,而并没有某种超然于历史之外的永恒真理。 不过历史主义是否限定了人们注定无法“超越”历史呢?并非如此。 要注意,“超越”并不是“脱离”。而是在立足于历史的前提下,展开出新的历史。 我之前已经提到:“只有依靠历史,我们才有可能超越历史”。换一种方式说:只有去拥有过去,才可能去面向未来。没有“过去”的人也是没有“未来”的。 我 …

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从柏拉图开始,从古希腊的“自由”到近代的“启蒙”,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问题就始终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到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正史”,我们特别看到:波普的自由主义到库恩的“革命”再到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简直就是一场政治哲学的辩论。回顾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的思想史我们可以确信,科学哲学家对政治术语的借用绝不仅仅是巧合和比喻。 古希腊同时创造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位仁兄也同时杀入 …

[转贴]关于“张田勘: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zz”的相关讨论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316&fpage=1&toread=1 很明显,这个帖子的讨论主要针对田老师(瘦骑士)。叔本华的气势早就过了,现在所展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气势了,个人感觉类似的争论还是蛮有意思的。尽管这种争论很难走向深刻,但还是比较能暴露出问题的。我有许多表述方式都是首先在类似的争论中出现的,以前是在刘 …

如何“说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

这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我自己给自己竖了块靶子?未必。尽管没有哪位伟大的哲学家如此荒唐,但这种苗头在一般论者那里并不少见。许多人确实是把非理性主义当作了“避难所”,以回避他们思想上的懒惰。每一种彻底的极端的立场都是不可战胜的堡垒,但是外头的人固然冲不进去,里面的人也杀不出来。 对于一个彻底的非理性主义者,怎么说服他?彻底的非理性主义者是没办法“说服”的,因为“说服”就是“讲 …

[转贴]啥叫辉格史(“辉格史”与“当代史”辉格的数学史与辉格的哲学史等)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297   古雴 啥叫“辉格史”? 就数这个版面更新最慢,我来问个“外行问题”吧~ 在之前的帖子中(见: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284)鱼之乐兄说讨论“变质了”,从专业问题转向外行问题,这么一说,我也不好在那个帖子里头继续追究了 …

17英里K歌2008-1-16

17英里K歌2008-1-16 古雴 发表于 2008-01-18 14:42:56 部分照片。 每张照片基本都配有10秒钟录音,在网上贴不了。 阿飞和小龙很high,三石技惊四座,鸭梨当然也没话说。我么当然还是去凑个人头,旁听为主。被逼着唱《童话》的高潮部分,自点雪藏十几年的《耶利亚女郎》,最后唱了一点儿军训时学的《精忠报国》,算是出过场了~ 阅读94次 评论 个人主页 扔小纸条 文件夹: 生活 …

“可能性”的寻求

以下说法可视作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翻译”,当然,这不可能符合海德格尔的原意。 传统西方哲学,或者说整个西方思想史,以“确定性的寻求”为主线,围绕着着对确定性的渴求而开展出的,有追求“本体”的哲学,追求普遍规律的科学,追求明确法则的伦理学,追求不朽极乐的宗教等等。一切学问都在追求确定性,追求固定不变。 本来,确定性的寻求未必与可能性的寻求相矛盾,然而,确定性的寻求最终过渡膨胀,以至于人们竟开始拒绝可能 …

再谈郭德刚

将近两年以前曾写过一篇“也谈郭德刚”,当时是针对ZW的文章而谈的,他居然对郭德刚示以轻蔑,我当时只是听过几个短片音频,因此主要是从“传统”角度说了几句,说郭德刚对相声的发展总是有贡献的。 但最近经师兄指点,原来这郭德刚相声必须看视频的,才又找来许多视频再看,啊那真是OMG,感觉果然大不相同。而且听过更多的相声后,对所谓的“黄段子”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哪来的什么黄段子?!这样的调侃都黄吗?真不知道Z …

海德格尔与叔本华印象随记

这学期一共就选了这两门课: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前日终于如期完成论文,这学期就算是圆满了。 这两门课我上得还是很不认真,上课翘了大半,两本书也是最后时刻才看完的。不过由于海德格尔的课老师只是泛泛作普及性的讲解,而叔本华的课更是以学生作报告为主,因此翘课倒是影响不大,至少借机会硬着头皮啃了这两本书,肯定是有所收获了。 两篇论文写得都不满意。当然,我迄今还没有写出过一 …

内感官、外感官、时间、空间……

自从康德引入了“内感官”的说法并将时间归于内感官后,时间对应于内感官,空间对应于外感官,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而时间比空间更加基本——因为脱离一切外感官,时间还是能有所着落,而脱离时间的空间却无处着落——这似乎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内感官”?这究竟是个啥感官?如果说所谓第六感的“直觉”仍然是某种外感官的话,那莫非是传说中的第七感?想到圣斗士星矢,开个玩笑~ 我想说的是,究竟有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