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昨天胜利师兄回来讨论班接受拍砖,结果演变为胜利师兄舌战群儒,从上课到吃饭一直争得不亦乐乎。 毕业之后,胜利师兄的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中医问题,他试图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中医的“科学性”正名。胜利师兄把梅洛庞蒂“现象身体”和“对象身体”的区分延伸为“现象科学”与“对象科学”,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在“现象科学”的范畴下得到支持。 关于“现象科学”和“对象科学”,我的批评在庐山会议游记中讲过了。关键是“现象 …
最近何怀宏老师给一位大二学生的著作写书评,引起热议。何老师对《声西击东》一书所展示的哲学视野和现实关怀表示肯定,但也并非一味捧杀,而是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批评,他指出了韩乾同学一些学术概念方面的问题,也对该书的文体提出了看法:“作为学术论文,也还可以比现有的文章有更细密的分析论证和更严格的形式要求,而如果是评论,则可以更为犀利和生动有力。如果作者能够善用两种文体,且明确地将两者区分开来自然更好。”我认 …
许多人质疑比特币的焦点都在其所谓“通缩”特性:由于比特币总量有限,趋于升值,所以人们都倾向于囤积而不是花出,于是流动性很差,不能成为主流的通行货币。 这里还有两个层面,一是时间的,二是空间的。首先,基于货币未来升值的考虑,我们对它的使用可能会尽可能保守,而更少进行投机、投资活动。在这一层面上来说,比特币将减弱所谓“流动性”是必然的,但这未必不是好事,我在之前的一系列文章(如比特币与环保)中都提过, …
本文比特人2013年度征文活动的参赛原创作品,首发于比特人论坛,因此没有在博客首发。本以为评奖没戏了,于是昨晚顺手在博客上发了,没想到还是得到了第二名的大奖,因为提前半天转载(到了巴比特),我已自愿扣除奖金10%作为惩罚,在此对比特人网站表示歉意和感谢。 1.比特币浪费资源? 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也就是所谓的“挖矿”,经常被人诟病:那么多机器全力运转,耗费大量能源而什么都不产出,仅仅为了维持比 …
说明:这是应邀为西五艺术中心的青年艺术家们做的一次技术哲学报告,原题目叫“玩具与艺术:技术的余地”,实际讲的时候还是以技术/艺术为主聊一聊,玩具只是捎带一提。所以现在改了一下。所谓“余地”,其实也可以说是“缺陷”,艺术作为缺陷的技术听起来有些冒犯,还是用余地听起来正面一些~缺陷总是意味着可补余的,撞墙总是意味着可回旋的,有限性、阻滞与余地、空间是同一回事。 本质上说,我聊的是“技术哲学”,而在我这 …
今天的讨论班除了原定的哲然报告之外,井琪又自告奋勇做了一个报告,评论吴宁宁“汉森的镜子”。由于我也在庐山会议游记中就吴宁宁的研究做了一些发挥,所以我也把我的发挥一并放到讨论班去讨论了。 井琪的讨论越来越有进步,我以前总批评他黑话太多,但已经逐渐地改观不少,这次我批评他把“汉森的镜子”讲得过于玄了,这是针对具体观点而言的,就整体的文风来说还是流畅了不少的~ 吴宁宁的立场则比我想象得更保守一些,她仍然 …
很荣幸受邀参加小班课助教培训和交流活动,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 我曾担任“科学是什么”一课的讨论班助教,这门课由许多理工院系的名师共同开设,讲座+讨论班的形式也就开了一期。当时这门课是每周2学时听各院系老师做讲座,然后1学时分小班讨论,学分为3分,评分以期末论文40分+讨论班表现60分。 小班讨论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同学们的选课热情。一开始这门课有一百多人选课,但当我们第一周布置完讨论班要求后,同学 …
第一周吴门讨论班是新锐小师弟刘任翔同学自告奋勇讲“反辉格编史学的贫困”,当时课堂上有许多讨论,我还上台画了个图,不过后来我就一直在写庐山游记和准备自己的讨论班报告,没来得及写点啥,但这个主题挺重要的,现在抽空补写一些想法。 从刘任翔文章的标题就看得出小师弟霸气十足,当然这标题也成为其文章的最大漏洞,就文章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些历史观来说问题不大,但把矛头指向“反辉格史”并不恰当。 当然,科学史界的确存 …
讨论班前说明: 论文没有写完,但还是先讲一下吧。这篇论文我遇到了一些困难, 造成进度搁置。事实上这一段在我的博士论文规划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我试图在这里建立起技术史和科学史的关联,把技术哲学→技术史→科学史→科学哲学联成一体。但构架野心比较大就造成结论先行,而材料跟不上。以沃尔特·翁一人为主似乎不足以完成这一章的使命。当然沃尔特·翁非常有意思,他比麦克卢汉更像现象学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有更多 …
8月28日出发,9月4日回北京,这次参会连头带尾整整一周,是我参加的最长一次会议,相当于度了个假。 从2009年去南宁参加第三届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至今,我已连续参加了五届会议,除了南宁只写了个“杂叙”外,之后的海拉尔、养马岛和广州都写了完整的会议吐嘈,已成骑虎难下之局,这次也还是要写一篇,至少在我尚未毕业期间坚持这一传统吧~ 题目仍然是叫游记,强调评论的个人化特征,评论之详略褒贬都有明显的个人偏向 …
《中国科学报》 (2013-08-23 第14版 读书) 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风靡一时的优生学,甚至在许多地方以法律的形式推行,最终由于纳粹的暴行而声名扫地。纳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通过强制节育乃至种族灭绝的暴力手段改善人种。但出错的是什么?仅仅是暴力的手段,还是说优生学本身也有问题?这一问题似乎从未得到充分的反省。到了半个世纪后,随着遗传学、基因学等生命科技的发展,优生学的相关问题又以新的 …
1.引言:文学风格还是研究方法?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2)是20世纪最富影响也最具争议的媒介思想家。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者或缔造者,其声誉曾大起大落,一度被捧上圣坛,又很快被冷落遗忘。随着网络时代之滥觞,他又以“先知圣贤”之名重新为学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所熟知,但仍有人认其为只会用胡言乱语忽悠大众的江湖骗子。 这两种形象倒也并不矛盾,所谓先知、预言家,往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