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轩

新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过了一个暑假,虽然有个别核心成员或工作或出国,但读书会还是要继续办下去。在新人的补充下,第一期读书会还是有7人参与。地点在我整顿一新(误)的周转房。 这学期读福柯的《词与物》。本来考虑读《精神现象学》,但由于读书会的主力干将凋零,总感觉啃不动。偶然听说晋世翔也在带着学生读《词与物》,我一想这本书还挺合适,不如咱们也读一读,足够难啃,但也不至于像《精神现象学》之类的那么艰难。而且在适当缺席的情况下跳 …

科学哲学名著选读:引子

这次课按计划是由我主讲一个概论性的东西,但其实还是以同学讨论为主。 我没有准备讲稿,现在把PPT的内容直接搬上来上来。PPT本身比较简略,仅供上课的同学温故时参考,我有心思的时候再通过页边评论的方式加一些串联吧: 什么是科学哲学? SP or PS Scientific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的”哲学 ——不科学的哲学(“形而上学”)  “关于科学 …

课程方案:科学哲学名著选读

这周已经正式开学,今天我负责的课程已经开张,“科学哲学名著选读”,这是给硕士一年级生以及非本系培养的博士一年级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今年一共就是新进的5名同学选课,没有外系同学选课,有两位旁听。 课程时间在每周二下午1:30起,大约到4点出头下课。地点在清华大学一教204。欢迎旁听。但由于这门课的性质是一门学生主导的读书课(下详),所以如果只是想随便听听讲座,就不适合来听了。   教 …

谈ICO:股票的未来

今年ICO大爆发,许多比特币圈的大佬和前辈逐渐都不甘寂寞,玩起了ICO,圈钱无数,终于把自己作死,先是ICO被定性为非法集资,现在整个国内比特币交易平台都正在面临取缔,大佬们究竟如何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ICO,我向来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这很可能让我错失了几十倍的暴富机会,但我向来奉行安全第一的投资理念,因而也丝毫不觉得遗憾。当然现在ICO被查禁了,我也不会幸灾乐祸,国内取缔ICO当然是一 …

少一些习以为常,多一些追根溯源——《万物起源》书评

这篇书评是今年上半年写的约稿,但是交出去之后似乎没有被发表?(没有反馈)大概是嫌我写得不好吧。确实,这本书虽然确实不错,但也没有到特别惊艳的程度,而且也没啥主线思想可以评论,所以我也没有太卖力吹。但既然写了,还是贴出来吧。   由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编写的科普书《万物起源》最近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出版。该书由霍金撰写导言,由国内科学史界的资深译者张卜天翻译,饶毅、吴国盛、李淼等知名学 …

作为艺术家的伽利略

本文发表于《科技日报》,发表时改动不大。   艺术家伽利略 伽利略生于1564年,米开朗基罗恰好在这一年去世。从米开朗基罗到伽利略,标志着近代欧洲历史从文艺复兴的时代迈向科学革命的新时代。 伽利略与米开朗基罗的缘分不仅在于生卒年的巧合,他们有着更深的渊源。 伽利略出生于破落的贵族家庭,其祖上曾经有过德高望重的医生,所以伽利略的父亲着力培养小伽利略攻读医学,虽然伽利略本人对数学更感兴趣,但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上课

起床吃饭如厕,然后应该是穿衣、下楼、骑车等等环节,这次有同学点播,我就先跳到后面“上课”来讲。另一个关键是我这次课前状态不佳,“上课”正好是不怎么准备可以随便讲讲的内容。这部分讲得比较散漫,只是记录,不推荐阅读。 下一次就是最后一次课,可能再跳回来讲讲骑车,但主要是自由交流了。 一、截面 上课这个活动比较复杂,一个典型的上课场景中包含无数技术环节,我们只能简化来谈。 首先还是照例对这一生活截面做初 …

【发个牢骚】当老师才知拖延症烦

四个月前就贴出了招生启事,上个月贴出补充说明,希望有意报考的同学们尽早尽快与我联系,以便有充足的时间互相交流。

“研究计划”是申请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环,官方材料中必须要求5000字,我也非常希望提前看到。所以我对每一位报名同学都再三强调研究计划的重要性。

确实,我当时会说,不着急,好好写。有一个暑假呢,但最后暑假都过完了,清华这边官方都要求报名了,这才有人拖拖拉拉发给我研究计划,更多的人竟然还没有发来。

研究计划很重要的意思是,它非常能够体现学生的学术素养,对学术问题的把握能力,对学术资源的掌握能力,自我定位的明确程度,以及与我研究兴趣的契合程度,这些都能够在一篇研究计划书中体现出来。所以我是把研究计划书当作筛选学生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正因为此,我不会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写计划。

虽然不会手把手指导你写计划,但你把计划书发给我,我是一定会给予反馈的。选题问题,文献问题等等,写得不好的我会严厉批评,然后你就有机会回头修改。

事实上,由于现在中国学术界的整体落后状况,很多同学都完全不会写研究计划,不懂得如何收缩主题,也不擅长利用二手文献,第一次写出来的计划书往往都很糟糕。我并不奢望我一下子就招到各方面非常成熟的学生,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学术潜力。毕竟学生入门之前是什么样也不是我教出来的,但入门之后只要善于学习,我相信没有学术功底的外行我也能教好。

但怎么看潜力呢?我设想的办法,就是先看到研究计划书,我批评反馈之后,再看他们能怎么修改完善。如果能迅速理解自己的缺陷,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那么这样的同学我就比较看好了。

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根本就错失了展示学术潜力的机会,要么是早早联系但迟迟不交材料,要么是之前不联系突然就交材料给我了,以至于到了八月底才交给我研究计划的同学,都算得上是早的了,他们还有一点点余地来回炉修缮。但现在还没有交的同学,那都是指望计划书一步到位,不准备接受批评和指点的了?

当上老师后,我这才知道拖延症多么烦人。我当年做学生时,提交论文什么的都是掐着死线,现在想来,从老师的角度看,所有的作业都在最后时刻扑面而来,体验真的不好。如果老师希望对每位同学多一些反馈,更是会手忙脚乱。无论提前几个月布置作业,似乎老师忙碌的时间都只有最后两周。我现在也算是遭报应了……

这篇文章只是发发牢骚,9月中旬(13、14号)似乎就要考试面试了,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还请报名者抓紧时间,及时主动与我联系。

(实验一下“状态”文体,应该不会被发送为订阅邮件)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厕

这一系列暑期课程终于过半,我讲过起床和吃饭之后,进入更俗的领域,这次讲拉屎。 一、截面 这次的场景人人皆知,就是上厕所。 为什么要上厕所?——所谓人有三急,排泄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需求之一,毋庸多言。但正如吃早饭的例子一样,上厕所的方式和概念也是历史性的。 另外,除了解决基本需求之外,上厕所也有一些附带的意义,比如对我们来说,上厕所往往是一整段玩手机的时间,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大概就是看报纸的时 …

谈工业革命(一)瓦特的水壶:神话与现实

逐渐关注技术史研究,工业革命当然是重中之重。但和科学革命一样,这样重要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学界受到的关注还非常少。 “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倒是非常热门,主要是鼓吹现在或未来的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大约第三次指的是信息革命,第四次指的是大数据或者是人工智能。但正牌的工业革命,或者说两次工业革命,研究得就很浅了,西方的学术著作也翻译得不多,一些不错的,主要也是偏重经济学角度的,而罕见从科学史家的视角来做的工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早饭

第一次讲起床,第二个案例就是吃早饭吧。 一、截面:吃早饭 上面这张图是随手搜出来的,不是我自己的早饭,但看起来还算日常,就从这里说起。 为什么要吃早饭?——为了营养?为了健康? 什么是早餐?——早餐不是正餐? 早餐吃什么?——荷包蛋、牛奶…… 二、技术条件 许多东西让吃早饭得以可能,首先是让早饭作为早饭的,是一定的时间节律,我们在读书或上班之前吃早饭;其次,习俗和营养学让吃早饭被认为是必须的。然后 …

反歧视必须讲科学吗?——关于《谷歌的意识形态回音室》事件

最近,一份在谷歌内部流传的备忘录被曝光出来,作者认为,谷歌公司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压根不是问题,因为女性天生就不适合当程序员,如果真要促进多样性的话,应该促进“意识形态多样性”而不是性别或族群多样性,因为偏向保守的意识形态目前备受歧视。 备忘录曝光之后舆论哗然,对该员工群起讨伐,谷歌也果断将之开除。 我本来倒没觉得什么,我当然不赞同这位男员工的言论,谷歌开除他也无话可说,但我随后看了一些网站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