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轩

无人驾驶:像汽车那样改造世界?——《自动时代》书评

本文发表于赛先生。标题为“无人驾驶改变世界,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其实这本书我没太细读,主要就是根据粗略阅读的启发,围绕我本身对相关问题的想法来写的文章。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明并流行起来的汽车,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或最具标志性的发明之一。汽车工业是钢铁、材料、石油、化工等一系列当时最前沿的工业技术的汇聚,因此带动了整个工业链条。同时,汽车工业也让新的生产方式,即流水线生产方式发扬光大。 …

面对技术的后见之明——《技术的阴暗面》书评

欠了好几篇书评,书都是不错的,我最近会连续写出来。当然只要书总体来说不错,写书评就还是会偏向于捧,同时借书评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对书本身也不算特别推荐。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0-07-09 第7版 书评)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再好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杀敌,也可能伤害自己。——这种理解技术的“双刃剑隐喻”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大众对技术的流俗看法。 在技术哲学领域 …

这么短也算通史吗?——《人的延伸——技术通史》出版

我今年至少有两本新书出版,最先出来的就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这本《人的延伸——技术通史》。这本书是当年出《过时的智慧》时就同时签下的写作计划,但我拖稿一拖就是3年,直到今年终于问世。 这本书仍旧是过渡性的,我正在撰写一部更大部头的技术史专著,顺利的话明年初就能写完。之所以先出了这本微缩版的技术史,一方面是给拖延过久的出版社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所说的“投石问路”,先打个前哨。 篇幅短小未必是坏事 …

比特币减半简明问答

比特币即将迎来第三次“减半”,关于比特币减半的相关讨论太多了,我也谈不出多少新意,但正因为讨论太多,可能让外行眼花缭乱,我这里尝试以简明的方式解答一下关于比特币减半的若干基本问题。如果你对比特币毫无了解,不妨先读我的“比特币:通俗介绍”。 1.What——什么是减半? “减半”是比特币发行机制的基本环节。比特币每经过21万个区块,即大约4年,发生一次区块奖励“减半”。自2009年1月上线以来,比特 …

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作业

我的本科生通识课程(技术通史、技术哲学导论等)都喜欢布置“读书笔记”的作业,可以取代论文(很多本科生完全不会写论文,逼他写就容易抄袭,不如更自由一些)。但拿读书笔记作为大作业,学生当然也是应当认真对待的,随便糊弄一下自然是得不到高分的。 提前把读书笔记发给我,可以得到一些反馈意见。但我发现,事实上很多同学的缺点是雷同的,那么我不妨专门写一篇文章,讲一讲我个人对于读书笔记作业的判断标准。 一、基础要 …

在线教学的“氛围”或新范式

在线教学阶段性反思 多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学期转眼间过半了,我的技术通史课已经上完八讲了,当然一直都是线上模式。而我主持的读书会自然也改成线上模式,我们在寒假期间就已经开启了“云读书会”,开学前两天一次,开学后恢复一周一次。 读书会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进行,清华的大课(技术通史)采用雨课堂和zoom云视频会议同时直播。 虽然我在接受新技术方面也算比较先锋的,但以前也一直没机会搞起这类在线教学活动,这 …

应当忤逆盖娅吗?——《美狄亚假说》书评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0-04-16 第7版 书评) 题目是我起的,但我现在又有点想换个题目,叫:“盖娅会死吗?” “盖娅假说”由英国大气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1970年代提出,并且与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共同推动,在科学界和环保运动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争论不休。 盖娅假说的灵感缘起于洛夫洛克在1965年参与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洛夫洛克认为,生命的存在将是一个行星级的现象,它们会改造 …

在技术时代反思人性——《技术与时间1》书评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0年4月刊 贝尔纳·斯蒂格勒是在技术哲学领域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也颇有影响,他本人也经常来中国举办讲座、开设课程。他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课程讲义最近刚刚结集出版(《南京课程: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辨证法》》)。而他早年的成名作,《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的中译本,在断货多年之后终于也出了新的版 …

用不平等的技术促进平等

疫情之下,在线教育大跃进,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都开启了云上课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或许是大势所趋,但仓促下的突然跃进,自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域、不同家庭,适应在线教育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例如,2月29日,河南一位初三女生就因家中贫困,需要和姐弟抢着用手机听网课,或许因为耽误了上课,或者加上其它家庭矛盾,结果吞药自尽。 万幸小女孩及时抢救回来,但这一悲剧肯定不是孤例,恐怕 …

谣言:在荒诞的世界中寻求理性

又一篇疫情随笔,前一篇也算沾边的话,这就是第五篇。还是请朋友们谨慎传播。 关于武汉病毒所的谣言还在继续,有冒充实名举报所长偷卖动物的,有煞有介事指明“零号病人”是某研究生的。这些阴谋论当然都很粗陋,不值一驳。 但谣言的意义不在于本身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而是在于它所反映的民心民意。越是粗陋的谣言,竟然能够流行起来,本身就说明某些问题,那就是民众对以武汉病毒所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正在丧失信任。 关键问题是 …

拔高敌人或比宏大更大的叙事

为柳帆护士强行辟谣惹人愤怒。所谓的谣言触怒了某些人,他们怒斥谣言的力量可怕,然后给出了所谓的辟谣,但是这“掷地有声”的辟谣仿佛就是在确证,她是护士没错,她在抗击疫情也没错,她染病去世也没错,她全家染病也没错……错的是什么呢?辟谣者强调,防护服不缺。言外之意是,她有充足的防护条件,不是因为资源紧张而染病,只能是因为自己疏忽而染病。 然后,辟谣视频中一句“她只是个打针的护士”更加让人寒心。仿佛说她一个 …

“混为一谈”的意义:民众如何参与科学交流

第三篇疫情随笔,还是那句话,风声紧,请朋友们谨慎传播。 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科哲界起码谈了二十年了,最传统的“缺失模型”早就饱受质疑,但时至今日,科学传播及其意义远远未能深入人心。 简单来说,“缺失模型”说的是,科学家掌握科学知识,而民众缺乏科学知识,于是科普无非就是科学家居高临下地,把科学知识输送给民众。但在国际学术界,传统“科普”的狭隘性早已成为共识,我们认为,民众并非完全被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