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主”,胡乱先写一些。
本文属我有感而发,却在思路不畅的几天里,断断续续写的,条理很乱,而基本思想并未超过高中的水平太多,只是胡乱写写。 进大学以来,很少再讨论政治的话题了,而这正是在高中时的课间争论得最多的主题。 这几年我总说:“政治哲学,水太深……”。意思是精力有限,无能也不敢涉足。 不过,最近却逐渐感觉到:这水固是深,但最终还是避不开的。我既然要主张某种“多元主义”,又怎可能回避政治问题呢?作为科学哲学家的波普、波 …
比较随意的学术写作,随想或杂文之类。
本文属我有感而发,却在思路不畅的几天里,断断续续写的,条理很乱,而基本思想并未超过高中的水平太多,只是胡乱写写。 进大学以来,很少再讨论政治的话题了,而这正是在高中时的课间争论得最多的主题。 这几年我总说:“政治哲学,水太深……”。意思是精力有限,无能也不敢涉足。 不过,最近却逐渐感觉到:这水固是深,但最终还是避不开的。我既然要主张某种“多元主义”,又怎可能回避政治问题呢?作为科学哲学家的波普、波 …
今天在全球化问题课上正好讲到了文明对话的问题,我就鼓吹了我这套存同求异的主张,讨论中有许多问题。现在略为补充。 我承认多样性是一个现实。但这是个什么意义上的现实呢?从本体的层面上讲,差异当然在对话之先,多元共存这一事实是在开展多元对话之前就早已存在的事。但这是本体的层面,认识的层面又如何呢?从认识的角度看,那些差异之处可能被我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的自觉,却是在对话之后的事。只有与他者的对话中,在与 …
又是在刘老师博客上发的留言: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5nw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怎样的科学是科哲的一块大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现在再发一些初步的讨论(在上学期的科学哲学导论课程作业中已经有了一些讨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啊。医学这门技术是非常特别的,在西方它也有与科学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医学是为了治病的,并不是人体生 …
存同求异 “求同存异”是一个好词,当各方在立场和见解有所分歧的时候,先把敌对搁下,考虑那些主张是大家都认同的,先合作起来再慢慢协商那些分歧。 这种态度在许多需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都很重要,对例如生态保护等迫切的问题尤其必要。 然而,“求同存异”并不足以概括多元主义对待交流的态度,它是一种很好的合作的态度,却不全是最好的对话的态度。我要提的多元主义的共存对话观,不是“求同存异”,或许说“存同求异”更为 …
稍早之前学校的辩论赛,据说我们系06级的新生们有出色的表现。最后的失利也实在不是实力问题,据说是抽到了“超女是艺术”这一立场,而且对手竟是艺术学院…… 有人说“超女是艺术”简直就像“雪是黑的”,根本没办法辩,当时我也觉得有理,实在只能感叹运气欠佳。不过后来细细一想,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若要我现在选择一个立场,我倒是情愿选择说超女也是艺术。 我们为什么倾向于认为“超女不算艺术”呢?原因是我们往往觉得 …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有什么样的科学,与西方科学关系是怎样的。 观点一:小青蛙与大青蛙——中国古代有与西方同样的科学,只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不如西方科学长得壮实,仅此而已。 观点二:蝌蚪与青蛙——承认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科学,但有科学的“萌芽”,即便没有外力作用,也会迟早成长为青蛙的。虽然蝌蚪与青蛙的样子长得极为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观点三:青蛙与牛蛙——我个人较倾向的观点。虽然中国古代 …
昨天的全球化问题,再次与ZW发生争论,其实问题的焦点与上周以及更早之前的争论都是一样的,归根结蒂就是关于词汇、概念的使用。 先来谈具体的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ZW指出当时报告的同学使用的全球政府“可能性”不妥当,不妨改成“现实性”。因为“可能性”一词在分析哲学的语境下指的是逻辑上的可能性,例如太阳明天从西方升起在逻辑上就是“可能的”,但显然不“现实”。而ZW认为那位同学讲的是“现实中是否可能”,因 …
宗教学导论第一次作业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神学、城邦神学、自然神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关系? 古罗马学者瓦罗(Terentiu Varro)区分了这三种神学,也就是三种解释诸神的理路——神秘的(mythicon)(即神话的(fabula)),城邦的(civile),和自然的(physicon)。 神话针对剧场,是用诗歌讲述的诸神的故事;城邦神学针对城市,是对诸神的崇拜和节庆活动;而自然神学 …
波普 波普… 0 导论… 0 什么是证伪?… 2 什么是科学?… 4 什么是技术?… 7 什么是整体?… 8 什么是革命?… 9 什么是历史?… 12 其它… 13 参考书目… 16 导论 波普最具影响,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哲学主张,一是科学哲学领域中的“证伪主义”学说,二是历史哲 …
关于引经据典的问题 我决不会否定基本的文献阅读,更不可能反对在文章中做引用,我自己的写作风格就是十分突出引用的。不过写作是一回事,讨论是另一回事。我一开始误以为ZW课上写的文字是针对之前的讨论,因此表示反感。如果只是写给自己备忘,当然没有问题。在讨论中,即便是在学术的讨论中,引用经典的最终目的要么是为他人的观点做诠释,要么是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概念和定义一类的东西的引用是应该慎重 …
托勒密天文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来源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约公元150年)生活和工作在希腊化晚期罗马统治下的亚历山大城。古代天文学在托勒密那里达到其巅峰, “如同欧几里得总结希腊古典时代的数学而写出著名的《几何原本》一样,托勒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天文学的优秀成果,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天文学大成》。这部13卷的著作被阿拉伯人推为‘伟大之至’,结果书名就成了《至大论》(Almagest) …
“商品”应该是什么? ——为马克思的“商品”定义辩护 “‘消费’带来了什么?”——如果让现代人来议论这个话题,尤其是拿给中国的青年们——当今世界上最为热爱“市场经济”的群体[①]——来回答,一般的思路大约是:消费促进交换,交换促进生产,生产又促进消费等等,总之,消费最终将带来“丰富”——财富的丰富、生活的丰富等等。于是,我们时常能听到诸如“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样的口号,无论如何,消费总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