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文化</span>

关于“合理”、“合法”漫谈——为什么暴力革命是不合理的?

要注意,我说的是暴力革命是“不合理”的,而不是说我永远都不会支持暴力革命,而是说支持暴力革命没有道理。尽管哲学的使命是追究道理,但并不是人的每一项偏好都必须讲出道理的。比如我喜欢吃青菜,那就喜欢吃好了,不必讲出一大番道理说喜欢吃青菜的合理性之类,仿佛那些不喜欢吃青菜的人就理亏了。即便说全世界99%的人都喜欢吃青菜,也不意味着那1%就理亏了。对于那些纯属个人偏好的选择包装以理性论证的外衣而强加为普遍 …

“责任感”

记得在初中刚上预备班(小学六年级)时,在班主任(政治老师)布置的第一篇“周记”(亦即“打小报告”的途径,不过我总是只谈“问题”,不谈具体的人)中,我强调了两个概念“是非心”与“责任感”,我认为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同学们的这两点。一贯以来,我对同龄人的愤愤不平都远远超过我对老师的,我认为同学们只知道嘲弄和抵制老师的管束,自以为是,却从来都缺乏责任感,从而不能够自己约束自己。我认为老师不能只是侧重于管教, …

如何“说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

这种“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我自己给自己竖了块靶子?未必。尽管没有哪位伟大的哲学家如此荒唐,但这种苗头在一般论者那里并不少见。许多人确实是把非理性主义当作了“避难所”,以回避他们思想上的懒惰。每一种彻底的极端的立场都是不可战胜的堡垒,但是外头的人固然冲不进去,里面的人也杀不出来。 对于一个彻底的非理性主义者,怎么说服他?彻底的非理性主义者是没办法“说服”的,因为“说服”就是“讲 …

关于“田松: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269 最近的一系列言论,究其起因,一是受与民科的对话,而是和田老师的讨论而刺激。虽然田老师的连载还没完结,不过我的回应早已告一段落。贴在这里备案吧。(哪些话是我说的不用注明了吧) 田松: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系列连载) 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之一):科学依据之外 (2498 byt …

文学就是人学?——一个回应

这是对UNIC的回应,借此机会,先顺便表明一下我关于概念的分析和追问的态度。 你要说“文学就是人学”,这不错,我并不反对。当然,这句话并非你的独创,而是已然被用得很泛滥的说法了,搜索了一下,出处似乎是高尔基,也曾被许多文学家在不同的场合用过。 每一句话都有其语境,也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被判断。否则没头没脑的一句断言是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和判断的。比方说,我说“地球是圆的”,对还是错?如果以地球不是平的 …

“文学”是什么?

我号称这一年要大补文学,那么,我指的是什么?什么是文学?尽管我了解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到我读过更多的文学书之后才更有发言权,不过,如果对“文学”是什么毫无想法,那么我究竟是要去读什么书呢?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他人做好的分类,在书店里的文学类书架上找书,便是读文学了。不过,作为搞哲学的,还是不该过于偷懒。而且最近正好也聊到这个话题,便写一写吧。等到明年再回过头来比较,看看自己的想法会有多大变化 …

关于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既是一个短期内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战略里最关键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前途都至关重要。要处理的是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不是消除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是消除不了的,能做的只是如何去面对它。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而拉动的,悖论是:穷人如果想要富裕一点点,就不得不看着富人以更快的速度暴富。但如果要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为代 …

“邓三”期中讨论提纲(关于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马院老师看了会不会疯掉? “邓三”期中讨论提纲 要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选一方面谈谈体会。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

传统教科书式的论争技法

问得好!传统教科书的毛病并不在于其观点怎么样,虽然我不喜欢传统教科书的许多观点,但这毕竟代表着某种大众化的理解问题的方式,这本身并不是太糟糕的。但问题在于其论证方式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教科书的策略是很厉害、很巧妙的(要不怎么会在苏联和中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策略其实在很多其他的地方也经常使用。甚至我们也可能经常不自觉地使用。 简单说,就是自己竖一块靶子自己打。 比如说我要攻击XX …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大学一解

大学一解 2007-04-28 09:19:49 http://blog.sina.com.cn/u/48c5bb42010009ql 标签: 大学 儒家 教育 通识 人格养成 大学一解 梅贻琦 [清华学报] (正文略) 评论(16)┆引用┆阅读(45)┆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新齋老蔣 2007-04-28 16:39:1 …

关于音乐与诗歌

我对音乐了解很少,听的也很少。但不是说我很少听音乐,事实上,无论是看书还是写作,上网还是闲逛时,我一般都听着音乐,从时间上讲,我听音乐可绝不会比别人少。不过,我听音乐往往是拿几首曲子反反复复听就可以了,很难生厌,也常常懒得更换,很可能几个月都在反复听同一套音乐,所以总的来说听过的音乐数量是挺少的——当年大听佛经佛咒的那段时候,听到后来发现我能够把长篇的梵唱心经之类的全都背出来了,而我当时从未刻意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