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pan>胡翌霖</span>

[已解除置顶][置顶2] 对古雴的一个导引,联系方式以及留言和提问

随轩少得可怜的评论和留言一直让我郁闷。不过看看那些比较热的学术型博客,里头的留言也大多是“好文”、“佩服”、“崇拜”、“收藏了”等等,又或者是鄙视地骂上两句,像我这样能够尊重地提出批评的读者仍旧很罕见。这样一想,随轩上的清静反倒也是件好事。 有许多朋友宁愿在私下与我交流,而不愿意在博客上留下只言片语,我当然也能够理解——正如我宁愿在网上争论而不愿在课堂上提问那样,各人有各人的偏好。有些人喜欢在博客 …

“平等”取代了“自由”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民主之困境的共同症结

这段随笔是在评论吴老师新近的一篇博文时手痒写下的,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dc0620100bi39.html#cmt_1382340 由于相关的问题比较重要,这段文字不以“转贴——存档”方式记录,而是试探着在这里重复贴一遍。由于这段文字既粗略又粗糙,可追问的余地很大。 ———————— 科学和民主可谓同源同流,其根都在古希腊,其现代版本都在启蒙时 …

关于言论自由的一篇随笔

“思想自由”在社交层面上体现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在法律层面上表现为在任何时候不能“因言治罪”。 要区别“因言治罪”与“以言论为方式施行的犯罪”,比如教唆、诽谤、侮辱、煽动、诱骗等等,通过言语而施行的罪名数不胜数,这些定罪未必是不合理的。 但始终要清醒地辨明:这些罪名都不能是“因言治罪”,定罪的根据永远不能仅仅是其言论,而必须以其言论所指向的目的或造成的结果而定罪。 比如甲说乙是个骗子,无论 …

2008年10月骑车灵山游

2008年10月骑车灵山游 古雴 发表于 2008-10-04 22:30:14 照例写流水账把照片串起来。 歪酷的相册越来越不好用了,这次上传到Google,当然上传的照片被极大地降低了质量并经过了筛减。 相册的链接:http://picasaweb.google.com/HYL510/0810 这次出行和以往一样,也是出于心血来潮的冲动。某天鸭梨在群里提到有叶子的灵山很漂亮,我就想起国庆节骑车 …

[美]雅克•蒂洛,基思•卡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第9版)》

[美]雅克·蒂洛,基思·卡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第9版)》,程立显 刘建 等译,周辅成 审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8月,58元 不推荐。 尽管我只翻了半小时左右就不看了。但我可以确认这本书不合我胃口。 先看封面上附加的那个宣传纸条(这个东西学名叫什么?): “2006年2月2日,就在本书第9版修订完稿之日,雅克·蒂洛教授溘然长逝,留给世界的是这样一部触摸生命的心血之作。”“比《沉思录》更系 …

我如何走近科哲(一个辉格史)

没写好……不推荐阅读。。 人生是充满可能性的,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若是没有那些个因缘巧合,恐怕我就不会踏上现在的道路——或许是搞经济学,又或者是当科学家,最有可能的或许是一个民科或民哲。不过我最终还是站在了这里:北大科技哲学,说来偶然但仿佛又觉得是水到渠成,最自然不过的一种结果。 回顾之前的整个成长历程,再来看那些个因缘巧合,仿佛这每一个转折都是为了促使我一步步走近科哲而设计的,哈,何不写一个辉格式 …

关于我的私宅

xyt,不喜勿入~ 关于我的私宅 从原先租住的羊肉泡居迁入新居转眼已经一年多了,上了研究生干脆已不订宿舍了,算是在这儿定居了。至少在生儿育女之前,这里肯定是我的常驻之地。 以前专文写过“羊肉泡居”,还贴了许多照片,而搬入新居一年后也没有在博客上言及,只是在“随轩已经落实”中悄然地贴出了新居的地址。 之所以没有写,是因为无论怎么写,总难免有炫耀之嫌,想想还是低调些吧。 迄今为止也有不少同学和师兄弟姐 …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于施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20元——★ 对稍早前出的《哲学的邀请》(见http://yilinhut.net/2007/11/01/1070.html),我的评价就很高,该作者更著名的这本《伦理学的邀请》也是期待已久,前些天终于上市,买下后花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确实不错,值得推荐. 这本书封面上方印着一句话“伦理学唯一的目的是努力提升自身, …

暴力制裁是对理性之局限的无奈的弥补

我曾说“暴力革命是不合理的”——因为“暴力”总是非理,革命总是非法。然而这便有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如果说暴力可能是合法的,那么法的合理性如何可能? 我们知道法律由政府制订(无论所谓的政府代表着神、皇帝还是全体公民),而法的落实往往要诉诸暴力。很难想象没有警察、监狱等暴力机构而维持的法治社会,即便说不通过肉体上的暴力制裁而建立社会秩序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设想的,但只要是有公共的“法”被设立,就必定要诉诸 …

“理想”为什么不可能被“现实”摧垮

(本文混乱,不推荐阅读。)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理想主义”的人——例如说大学生——当他们“踏入社会”后,被“现实”的种种残酷所打击,最终放弃了“理想”,转而投入“现实”的怀抱,成为又一个“小市民”。我们便说,一个理想主义者变得现实了?但这是什么意思?。究竟什么是理想主义?又是什么促使他们“变得现实”? 上回在08级本科新生群中提到的就是这里的问题,上一篇文章没有写完,现在重头再说吧。 说到“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