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pan>胡翌霖</span>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我即将把我的科学通史课讲稿整理出版,原定书名就叫《科学通史十五讲》,但编辑建议换一个更加抓人眼球的主标题,我搜索枯肠,想了这么一个词:“过时的智慧”。下面是我对这一题目的说明,或者可以用作序言或导论中的第一节。当然这个题目没有最后确定,随时欢迎各位师友赐名~   理直气壮地研究过时之物 当我们说某件事情“已成为历史”的时候,意思往往是,它已经“过时”了。 今天的一个物理学家不必去引用牛顿 …

说城市(一):城市是什么?

芒福德关于城市史和城市规划的许多具体观点也许会有过时,但他对城市的本质及其意义的洞见却是绕不过去的。 芒福德从两个角度谈过城市是什么。他指出,城市是“一种贮存信息和传输信息的特殊容器”,是“社会活动的剧场”。 作为对照,我们可以看一看现代词典对城市一词的解释。如牛津词典说city就是a large and important town(一个大且重要的镇子),至于town,指的是a place wi …

去中心化的必由之路——谈谈比特币硬分叉,顺带说央行的数字货币

比特币面临1M的区块大小限制即将不够用的境况,需要一次重大的升级,但怎么升级呢,不同人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果一个向下不兼容的方案在没有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就推出了,一部分人选择了新方案,另一部分人没有更新或者选择了其它方案,那么结果就是所谓的“硬分叉”。 前一阵有过XT,最近又有classic,但最终硬分叉似乎还是被避免了,很多人大概是松了口气,不过我倒是有一些遗憾,在我看来,硬分叉并不可怕,相反,它是 …

说垃圾(一):废弃之物到无用之物

我的博士后研究计划当时是要做垃圾史,惭愧的是,虽然与田老师合作一年多了,但这个题目下还没有多少推进,最后能不能写成出站报告,是有点堪忧的,一个妥协的办法是出站报告还是写技术史或技术哲学的内容,但在适当位置插入关于垃圾的讨论。 我要做垃圾研究并非心血来潮,或者因为偶然与田老师合作才想到这个题目,我认为垃圾问题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任何技术哲学家,特别是对现代性有所反思的技术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垃圾 …

手机与烹饪有何关系?——技术之一与多

上一篇提到吴老师的一个核心质疑,即认为科学是单一的,技术是多元的。当时他举了一个例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分支毕竟许诺了最终可以还原到一个统一的基础,因此它们的历史发展也互相联系,然而各种技术之间,诸如手机与烹饪技术之间,有何关联?如果各种具体技术是互相独立的,那么它们在历史中的统一性从何而来? 我当时有一个简短的回应:各门技术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生活”是统一的。而且我也举了例子,说明手 …

技术革命的结构(草稿)

这是上周吴门讨论班我讲的文章,文章本身是非常不完善的,不只是在形式上没有写完, 关键问题是基本文献的缺乏,“技术革命”的相关问题在学界似乎缺乏值得引用的讨论。当然,这种情况有理由怀疑我这一课题的成立本身存在问题,吴老师也对此 高度质疑。但我自己仍然认为这一问题是合法的,“技术革命”的概念的确值得深入探讨。 我这篇文章本身只是对库恩做了一个表面上的对应,这一对应是成功的,但我尚未展开阐明这些对应的意 …

沈阳—本溪会议游记(本溪篇)

接续前一篇,最近有许多事情排着队要赶,所以有点没心思写完游记,然而我最终还是发现游记不写完始终心里有个事儿,别的事情也干不好,于是还是把它补完了…… 在沈阳小石城开完第一天会议之后,我们来到了本溪,后两天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26号早上开始第4场主题为“现象学与中国传统”。 四川省社科院的刘胜利师兄报告“身体与自然——董仲舒的自然观及其身体现象学阐释”。 胜利师兄首先评述了学者们解读董仲舒思想的传 …

沈阳—本溪会议游记(沈阳篇)

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又胜利闭幕了,今年是由东北大学主办,在9月24日到28日的沈阳和本溪召开。 在2013年的庐山会议游记中,我说道: 从2009年去南宁参加第三届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至今,我已连续参加了五届会议,除了南宁只写了个“杂叙”外,之后的海拉尔、养马岛和广州都写了完整的会议吐嘈,已成骑虎难下之局,这次也还是要写一篇,至少在我尚未毕业期间坚持这一传统吧~ 结果去年我博士毕业了,这一传 …

自然史还是自然志?

上周五吴老师作了名为“什么是博物学”的讲座。关于natural history的中译名,很早以前我与吴老师就展开了争论,我主张应译为“自然史”,这个名词之争后来牵涉出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关于现代科学之起源的理解。在这次讲座中,吴老师正式表达了退让,他不再坚持“博物学”是唯一正确的译法,承认我的观点有道理,最终支持在学术语境中使用“自然志”的译法,而在大众语境下可以继续使用“博物学”。 当然我的争论也 …

关于小班教学

我曾经主持过“科学是什么”这门课附属的小班讨论课,当时也曾谈过相关的经验和想法。不过也说得不多。最近似乎北大元培班希望全面推广小班教学,吴老师希望我再系统整理一下相关的想法,于是我在这里再写一篇。 形式 所谓小班教学,在这里主要是指作为大班教学附属的由助教主持的小班讨论课这样的形式。而且不同于一般理工科基础课程所附属的“习题课”,我们在这里谈的小班教学更多地适用于通识性或前沿性的课程,特别是文史类 …

“技术”的定义——合目的的手段or可以学会的东西

最近正在准备一篇关于技术通史编史纲领的文章参加今年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文章有些难产,事实上我试图通过这个课题重新去审视“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这里先偏离论文的主题,来写一下我最近的想法。 按照海德格尔的路数,我们总是要先找到一个日常的定义,肯定它的合理性,但质疑它的透彻性,然后顺藤摸瓜,梳理出它更本源的含义。 海德格尔追问“技术”,就是从技术的日常定义出发,他指出一般人对技术的理解有两条:合 …

哲学评弹【第二话】“天气真好”(上)真即着重

上一话的行文似乎还是有些学术化,这次争取讲得更随意一些,只提供启发,不负责深挖。 今天从一句日常话语出发:“天气真好”。本来我是想写“美女,今天天气真好”,讨论一下真、善、美、天、地、人,不过感觉牵扯太多了,于是收缩成这一句,只谈“真”与“善”。 “真善美”似乎是最严肃最神圣的“大词”,似乎是哲学家追寻的终极目标,一些人谈起它们来恨不得斋戒焚香、沐浴更衣,以示庄重。 但再傲慢的哲学家也难以把这些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