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pan>胡翌霖</span>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床

第一周的课程之前只写了一半,事实上当时前半节课是导论部分,而后半节课讲了第一个案例分析,在这里继续补写。至于第二周的课程,原定4位同学讲半节课,我讲半节课,结果同学们参与感过强,时间也没有严格控制(因为是第一次,我有意不强行控制),所以3位同学的报告连带讨论就用满了两个钟头,所以我准备的内容留到下周再讲。 第一个例子是“起床”,事实上只截取被闹钟吵醒这一个环节。 一、截面 今天早上被闹钟叫醒。 对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论

上周六在706开讲了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系列课程的第一讲,第一讲包括两块内容,一是总体哲学方面的导论,二是第一个分析案例。 以后的课程计划每次都再讲一个案例分析,而前半节课则由学生为主报告和讨论。 导论包括“解题”与“方法”两个环节,首先我随便把课程题目的每一个词拆开来,讨论了一番,引入了一些技术哲学的观点与风格;其次我交代了整门课程的模式化分析方法。 一、解题 也就是:“技术—如何—塑造 …

博士招生要求补充说明【失效】

清华大学突然又改变政策,把所有准聘教授招生权收回了,所以招生启事暂时失效,等我熬成长聘再说吧…… 招生启事发布之后,已经有好几位同学与我联系,表达过报考的意向了。为什么不说精确有多少位呢?因为我也不太清楚,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表达了一下意向,没有更深入的联系,也有一些不是今年这一届的。 我现在已经顺利加入了清华的招生名录,在暑假后的9月份,就可以录取2018年入学的第一批博士生了。也就是说,在最终来 …

比特币:通俗介绍

吹了那么多年比特币,文章写了不少,不过仔细一想,其实还没有写过一篇对比特币基本原理的通俗讲解。虽然网上随便搜索能找到一大堆,但也没有发现特别对我胃口的。在上海战高温期间心血来潮,想写一篇试试。 (这篇文章显然不应景,最近火热的是比特币分叉危机,关于这个问题,我最近发了两篇微博,附在最后) 我希望以尽量通俗的方式讲清楚比特币的基本原理,不过多涉及诸如比特币值不值钱,是不是骗局之类的问题,这些辩护性问 …

博客更新基本完成

终于折腾完了,主要是更换了博客主题,以及整个分类架构,焕然一新吧? 分类架构方面,彻底抛弃了之前的“思史诗”体系,也大大减少了分类目录。新的分类体系主要以文体分类,只有在“随笔”一类下面,再按照主题区分了几个大类。 设计分类架构时,我不再考虑客观的逻辑性,而是从读者何时需要点选分类的方面来考虑。一般而言,如果是长期关注我的博客的读者,可能每次都留意新文章,不需要进行分类浏览。而临时来检索文章的朋友 …

课程计划:《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又受到706青年空间的邀请,准备在暑假期间开一门课程,从7月下旬开始,每周一次,大约5~6次课。 他们在试探“项目式学习”的套路,我了解得不深,大约来讲,无非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以交互讨论为特色的课程形式,我也愿意探索一下更生动的教学形式。 认识你自己 我计划讲的课程是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领域,这一领域一方面极为深刻,但另一方面也其实门槛很低。因为哲学的出发点并不是那些大哲学家的艰涩文 …

博客正在改版

首先是从博客主题上改起,下决心改掉原来的主题。 启用CommentPress(结果并没有用这个插件,用了Inline Comments)批注主题。调教新主题期间博客可能经常异常…… 接下来重新设计分类架构。      

养生骗局的“锅”不该让观众背

又是《中国科学报》的约稿。 上次约稿后半天写好,大概是效率给报社留下了良好印象,这次又找我写稿,我最近都快忙得病倒了,本想拒绝,不过一看题目,想想大概很快能写一点出来,就试写了一下,结果连吃饭在内2小时写好的,本来就是随笔,要求不用太高,也就投稿了。 反省我博客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还是缺乏动力,也没人催,其实再忙的时候自己每天稀里糊涂荒废的时间也何止两小时,每天写个千把字其实是一个很起码的事情 …

科学普及应该站在“创新”的对立面

此文发表于今天的《中国科技报》,是约稿后半天就写好的即兴随笔。原题为“如何理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发表时改了标题并删了两段,删的还不错,所以我这里也就直接贴转载了: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7/5/323655.shtm 自2001年起,每年的五月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 科技周定位于“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 …

胡翌霖的招生启事【失效】

清华大学突然又改变政策,把所有准聘教授招生权收回了,所以招生启事暂时失效,等我熬成长聘再说吧……   追随吴国盛老师,我非常幸运地进入清华大学任教,上个月刚刚成为人文学院的助理教授。 目前我还隶属于哲学系,等吴老师筹建的科学史系正式挂牌之后,便也属于科学史系(其实我很希望仍然和哲学系保持联系)。 清华引入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制定了准聘—长聘制度,我这个助理教授当然是属于准 …

读李约瑟莫要“买椟还珠”——《文明的滴定》书评

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这篇书评是去年11月写的,是约稿,但交稿后没有回音,最近问了才知道没被采用,于是先贴出来,再找地方投稿吧~ 在卜天师兄把《大滴定》译过来之前,对这本书早有耳闻,也读过一些介绍,但一直没太搞清楚究竟是怎么个滴定法,亲自读过之后才算明白一些,感觉值得把它讲清楚。投稿时原题为“李约瑟解答‘李约瑟问题’”,现在觉得这个标题太平凡,发博客时改了标题。 &nbsp …

“学会”比特币的门槛更高吗?——兼谈技术知识的不同层面

最近在微博上又提到比特币的学习门槛问题: 老有人说比特币门槛高不好学,包括一些比特币拥趸也这么说,我觉得是极大的误导。其实不是比特币门槛高,而是旧知识门槛高,以至于那些懂很多旧知识的人不愿意放低身段自认无知来学习新知。如果都是从零学起,了解比特币原理就真比学习什么M1M2降息降准逆回购QE/LTRO/PSL/MLF/SLF等等等等的更难么?   ​​​假设一个用金银或用贝壳当货币的古人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