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专栏</span>

现象学笔记3

今天只读了两节,关于所谓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的区分。简单来说,自然态度就是非反思的日常态度,而现象学态度就是反思性的哲学态度。对这两种态度作出区分并不是要把它们对立开来,好像一边是普通人的自然态度,另一边是哲学家的现象学态度。事实上现象学态度是对自然态度的一种超拔而不是一种反叛或决裂,自然态度毕竟是人生活的基本状态,在日常经验的前提上才谈得上反思。而另一方面,普通人和哲学家一样时常在自然态度和反思 …

现象学笔记2

这次主要讲“在场与缺席”,在场对应于“充实意向”,缺席对应于“空虚意向”。所谓在场或者说充实,就是指事物鲜活地、具体地呈现在你面前,被你直接指认到的情况。不过更准确地说,在场是由缺席来规定的,“当我们领会某事物的在场时之时,我们恰恰是把它领会成并非缺席的:如果我们要觉察到在场者,那么就必须存在着它的可能的缺席之视域。在场作为某种缺席的消除而被给予。”。什么时候可以说一个事物在场了呢?就是当我们不再 …

现象学笔记1

写作是一种习惯,搁置得太久时,写作的欲望就越来越淡化,最后失去了这一习惯,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总而言之,无论如何,我得时不时写点东西,重新唤醒动笔的习惯吧。 这学期吴门一起读索科拉夫斯基的《现象学导论》,顺便再蹭蹭靳希平的另类胡塞尔,争取这学期对现象学来个入门吧~ 于是随手写写笔记啥的吧…… 《现象学导论》的导言讲了本书的缘起、目的和概要。简而言之,这本书是要跳出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等现象 …

南宁现象学技术哲学会议杂叙之一

话说上周沙龙暂停,就是因为我跑去参加这个会议去了(下周起当然照常运行)。 这算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算是去见见世面吧。 从纯学术的角度说,这次会议没多大意思。不过当然,所谓学术会议,按我说来,就是社交第一,旅游第二,学术第三,当然在一些会议中,名利方面的效应还要排在前列,我们的这个会议,无论如何,总还是有一些学术效益的,至于全无学术趣味的会议,想必也有不少。 记得会上某主办老师发言 …

四谈奥林匹克——闲话杂评

l 之前几谈越扯越远,最后还是说说闲话吧。 l 奥运期间我在干啥?除了日常的新番动画外,基本上是全天开着电视看奥运,前半期是边看奥运边翻翻书,主要也就过了一遍《大问题》;后半期则是边看奥运边登健身车,成绩不错,最后几天里平均每天锻炼近三个小时,可惜奥运结束了,这两天锻炼量直线下降……一般中午起床吃一顿速冻水饺,晚上则自己做菜煮饭,隔三五天去超市买一次菜,另外偶尔犯懒叫几次外卖。 l 开幕式是相当成 …

三谈奥林匹克:金牌与爱国

这篇“三谈”继“二谈”写完后不久就动笔,断断续续,直到今天才写完,足足写了十几天。所以不必惊讶此文的思路混乱,一般而言,我的文章总是写得越快的,思路越连贯和通畅——这一方面是由于正是因为思路通畅,这才有可能一泻而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过多的打断导致原本就不通畅的思路愈加支离破碎。但无论如何,既然起了头,我还是最终把这篇文字挤完了。 之所以思路如此不通畅,语言也如此生涩,是因为与本文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

二谈“奥林匹克”——游戏之“有意思”

下面的“二谈”写得更无条理,甚至根本就不谈“奥林匹克”了。只是在继续谈论“游戏”。但毕竟与之前和之后的散论同出于奥运会举办这一缘起,因此仍以“二谈奥林匹克”命名,若不是在此时写作,或许会被归入“胡说”系列。 不过尽管在标题上同列,但在博客上所置于的文件夹有所改变。第一篇因为侧重于古希腊的文化风格,因此归于历史博物类,而本文却并不涉及历史,算作游玩类吧。 这几天主要的精力都用来看奥运了。我并不是一个 …

谈谈“奥林匹克”——“奥林匹克Game”

很早就说要写一些关于奥林匹克的文章,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主要是因为我对古希腊无论是一手还是二手的资料涉猎实在太少,谈起来肯定底气不足。最近临阵磨枪地读了几本介绍性读物,当然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赶在奥运开幕前写出,也只能将就着了。 尽管底气不足,但我一直都牵挂着古希腊和“奥林匹克精神”,相关的想法有一大坨,因为时间和能力的局限,我暂时还不能把这些思路系统地整理出来,因此只能写一些散论,等到它 …

一种科哲的“系统学习”方案

近来逐渐有一些朋友从KKBBS和博客等地方找到我,希望向我咨询考研事宜和科哲学习的系统方法之类。抱歉的是,作为一个懒惰的保送生,我对考研方面的情况可谓一无所知;至于科哲学习方面固然不是毫无经验,但毕竟仍停留在入门阶段,顶多是提供一些入门中的入门的经验以分享罢了。 不过大多数来寻求帮助的人需要的也是入门的指引吧,如果已然摸出门路的话当然也就不会颇费周折地向我咨询了。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不过毕竟是北大哲 …

推销科哲(三)

之前的两篇“推销”,正如师兄所言,只攻而不守。事实上,科哲当然也有其致命的弱点。我要强调的是,任何人都“可以”、“不妨”、“尽管”来做科哲,然而,我并没有说科哲对于任何人都是最适合的选择。事实上,如果某种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干得很好,那么它多半是平庸的。 科哲的优点恰恰是其最致命的缺陷——太杂。科哲贯穿哲学各支,会通文理各科,这是不错,然而这使得科哲容易找不准方向,抓不住重点。 在哲学史中,科哲还没有 …

推销科哲(二)

上次推销主要是说任何一个哲学的分支学科都可以来搞科哲,这次不如再进一步,因为科哲所涵盖的,可不仅是其余七个分支加起来的那么点儿~ 说科哲的疆域比其余七个二级学科加起来还大,是有些过火了,但也不完全是吹嘘。因为哲学的八大二级学科的划分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分科之学”,专业的分化、细化是当今时代的特点,虽对于工作效率而言是有利的和必须的,但对于学问本身而言则不是好事,这一点在许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