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科学通史改作业的时间了。这门课历来有公布成绩的传统,这次应该也不例外。当然,我似乎越来越心软了,对于糟糕作业的严厉吐槽,可能更多转入私下而未必实名公布吧,但是优秀的同学一定还是要公开表扬的。
去年我解释过:为什么要张贴成绩?最近读完阿伦特后,不妨对当时的说法做一些进一步的诠释了。
据说美国的大学非常讲究“隐私”,个人的学习成绩之类的信息是千万不能泄露的,像我这样的助教估计要吃几百场官司了。
当然,美国的整个社会环境都非常强调“隐私”。“隐私权”体现了美国式的个人主义。的确,个人私密领域的维护是保证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正如阿伦特所说,私人领域(私人财产、家庭)的“围墙”既保住了私人领域,又保护了围墙之外的“公共领域”。但问题是,这个“隐私”领域的疆界有多大?在古希腊来说,隐私的领域就是你的家庭生活,那么现代呢,隐私的疆界似乎无限扩张了,以至于大学之中也充满了隐私的围墙。
当然,美国的大学环境比中国现在的大学好得多,但我从不迷信美国模式。美国大学的模式也许是现代性的典范。
现代(近代)的大学并不是延续古希腊学园的传统,它起源于中世纪的“行会”。行会是一种“结社”,此“社”就是阿伦特意义上的“社会”,即均等之人的聚集。一个行会由一群相同身份相同立场的人组成,对外作为一个整体维护自身的权益。
行会不是坏东西,我曾经说过民主的核心就是“结社”。但当然不仅仅在于结社。结社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人他的“身份”和“立场”,现代社会远比古希腊城邦复杂得多,个人的身份光靠他的“财产”(阿伦特意义上的,或者说“家产”,他的家庭的围墙)是不足以建立的,通过结社,通过加入一个个多元的“围墙”,现代人有可能构建出自己的“身份”,拥有了这个身份之后,拥有了一个确定的、属于自己的“地位”之后,我们才可能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公共领域之中,参与阿伦特意义上的“政治生活”。也就是说,“行会”是重要的,但行会内部的活动并不就是公共领域。行会的结成有两种意义,一是标识出这些人与其他人的差异性,二是在这些人内部保证同一性。沿着我所谓“存同求异”的思路说,“同”是行会得以成立的前提,但最终需要追求的还是“异”。如果只注意维护共同性而忘记了追求卓异,那就远离了公共领域。
而现代社会到处都是维护同的场所,那么彰显异的舞台在哪里呢?我们知道美国人都特别喜欢自我显示,中国人走到哪儿都爱谦让客套,但美国人走到哪儿都爱自我表现。这种表现欲的泛滥一方面意味着他们仍然渴望荣誉(即便说在许多情况下荣誉变成了虚荣),但另一方面,这种无节制的表现欲也暗示了他们其实是欠缺一个恰当的公共领域来倾泻他们的表现欲。“美国梦”最终毕竟是以个人的“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而这个“财富”却是属于劳动者的逻辑,仍是一个同质的东西。以像动物般在遵循丛林法则的市场经济中通过艰苦劳动实现财富为主题的“故事”毕竟是苍白的。当然,“美国梦”仍然是一个值得赞叹的文化,它使得劳动者也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不朽的故事。当然,也有例外的人物,例如乔布斯,他实现了他的人生意义——“改变世界”,乔布斯意义上的“世界”就是阿伦特意义上的“世界”,乔布斯作为一个“工作者”或技艺人也达成了他的不朽。
那么“行动者”的舞台在哪里?阿伦特说,最后的行动者是科学家。如果扩大点说的话,也就是“学术界”,仍然存留着一定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坚持自己的独特身份,共同维系着自我展现和赋予荣耀的规则,通过“言说”达成不朽。
“大学”一方面是学者或者说言说者、行动者的最后舞台,另一方面也是“行会”的嫡传后代。那么,它应该发扬哪一种逻辑呢?行会的逻辑把大学看作一个传授技术的场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商业性的契约达成,是某种私人的关系,教师只把技艺私传给订立契约的人,而不外传,学生必须付钱来学习技艺,而教师通过传授技艺获取薪酬。在这个逻辑下,学生的“成绩”完全是他个人的事情,因为他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人的技艺,而不在于和他人较量争先。但按照学术的逻辑,大学首先是一个进行学术活动,即互相批评和争鸣的场所,在这个逻辑下,学生的“成就”本来就不在于他多好地掌握了某项私传的技能,学术本来就不是“私传”的。大多数学术作品都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开发表”,大多数学者都没有什么从来不肯公之于众的学习秘笈……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想方设法进入大学?这正是因为大学始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学习技艺的机构,而是一个学者们在此得以保护,从而可以自由地言说和交流、展现自我、攻击他人、互相争先并最终获得尊敬和荣耀的竞技场。
于是,大学的“成绩”与其说类似于关于个人身体状况的化验单,不如说是奥运赛场上的比分表。它应当属于公共领域,而不属于家庭或身体的私事。
当然,问题在于,现在的大学日益地专科化。现代学术的分科、分专业的趋势的真正糟糕之处倒不是它拆分了古时候混为一体的“哲学”或者说“知识”的领域,而是日益把求学的活动变成了学习一门“手艺”。这使得行动者的逻辑让位给了技艺人的逻辑。而技艺人的追求在现代不再是追求不朽的作品,而是蜕变为赚钱(谋生)而从事工作,从而投靠了劳动动物的逻辑。因此不难想象,属于劳动动物的隐私观念(私密的概念最初就是与人的动物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私处、私房之事、卧室和便所等)得以在大学中扩张。
不反对认为成绩不是隐私。但是姓名与学号的联系的确是某种隐私,就像你的身份证号也是你的隐私一样。所以如果考虑尊重隐私,应该要么只公布学号和成绩,要么只公布姓名和成绩。
@科学通史学生: 我倒也不觉得身份证号是啥隐私啊。。当然,其中包含出生日期信息,这个确实是私人的东西,以及身份证号可能被用来诈骗(会吗?),所以掩护身份证号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姓名和学号的联系究竟是哪一种隐私呢?学号透露出年级和院系信息,这是学生在大学的“身份”,而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公共领域,这些身份不应该是私人的东西。有没有什么利用学号进行的犯罪活动呢?我不太清楚。也许学号的泄露会造成某些危险?但毕竟得到某个同学的学号并不困难,它毕竟不是一个密码……
无论如何,这次我们只公布姓名,不公布学号。以前我在网上张贴成绩时似乎只公布了学号而隐去姓名的。但是在通过群发邮件等非完全公开方式下发布成绩,仍然有同时贴出姓名和学号的情况。
我现在的学号是1001110626,本科阶段是00423019。我叫胡翌霖。
Pingback: 随轩 » 交流为主,学术为辅——科史哲论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