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0.1.信仰、思想与权力三重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股新思潮在欧洲兴起,许多反对腐朽僵化的中世纪教条的思想家和行动者们凝聚在一起,试图复兴古老的、东方的智慧,他们祭出的一个新偶像,叫做“三重伟大的赫尔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
哥白尼说道,太阳应该端坐于宇宙中心,正如“三重伟大的赫尔墨斯把太阳称为‘可见之神’”;布鲁诺因传播赫尔墨斯主义的异端而被烧死;波义耳和牛顿追随赫尔墨斯的《翠玉录》而钻研炼金术;传说中的玫瑰十字会主张无私共享赫尔墨斯的智慧,推动对全人类发起革新……
我们不清楚赫尔墨斯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但无论如何,他作为一个匿名的符号而发挥的作用比起他作为实际的写作者而言要影响远甚。
之所以说“三重伟大”,是因为据说赫尔墨斯同时是古埃及最伟大的祭司、哲学家和国王(priest, philosopher, and king)。这三重身份恰好对应于人类文化的三个维度:信仰、思想和权力。而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科学革命,乃至于再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这一系列使得西方最终崛起的古今变革,也是同时发端于这三重领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一场革命不是同时深入到这三重领域之中,那就算不上一次真正伟大的革命。本质上说,真正“三重伟大”的,并不是赫尔墨斯这个多半虚构的人物本身,而是由赫尔墨斯主义者们所推动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今天,由中本聪肇始的加密运动,或者更广义上讲,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革命,也是又一波“三重伟大”的新浪潮。许多人看不到全局,只关心区块链提供的发财机会或犯罪危险,好比说当年大多数人也无法预见印刷机的普及有可能动摇天主教的权威。但我毕竟是做科技史的,了解过历史上那一场场伟大变革之后,我相信眼前这一场运动同样也是在多个维度同时发生的伟大变革。
在这场运动中,发生变革的仍然是信仰、思想和权力者三个领域,而与文艺复兴类似,这三个领域的变革并非凭空发生,而是对人类文明中许多传统的但被掩盖的价值的复兴。在思想层面,变革的焦点是高扬“个体自由”,这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奥地利学派关于自由的理念的重审,哈耶克、马克思、阿伦特等相互对立的传统思想甚至有可能被兼容并包;在权力层面,变革的焦点是贯彻“去中心化”,高扬社区、自下而上的力量,而反抗传统的权力结构;在信仰层面,或许争议较大,许多人口中所谓的“比特神教”其实都是思想层面,而没有到信仰层面。我认为信仰层面的复兴应该是长期主义、历史主义的复兴(相对于急功近利的资本主义),以及追求卓越的城邦精神的复兴(相对于追求流量的大众媒体社会)。
当然,任何伟大的社会变革都是艰难而曲折的。加密运动发展至今,其本身已面临退化或被招安的危险。所以我们现在正需要一场“复兴之复兴”,首先复兴加密运动早期的革新精神。
最近的铭文运动是一个契机。通过这场运动,我们有机会复兴比特币本位,从而进一步复兴比特币蕴含的独立自由思想;我们有机会复兴散户社区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复兴权力结构变革的去中心化运动;我们有机会复兴中华文化,从而进一步借用中华文化中更加显著的长期主义和历史主义,推进城邦精神的复兴。
一、复兴比特币本位
1.1.铭文运动是表达叛逆的行为艺术但也有钱途
关于这一波铭文热潮,最初我认为比特币铭文类似于一波“行为艺术”,意义是揭露加密货币圈,特别是以太坊ERC20炒币文化的荒诞现状。铭文热潮早期与MEME币热潮差不多先后同步,也印证了这一热潮的精神旨趣——平民化;反VB(维塔利克·布特林);反VC(风险投资);公平启动(fair launch);匿名发起……
所谓“行为艺术”,主要是指铭文运动表达叛逆的特点,并不是否定这一运动的逐利性。在加密货币这个圈子向来没有什么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行动,也许当年的狗狗币(dogecoin)的发起算是一项单纯的行为艺术,发起人的初衷是要嘲讽加密货币圈的投机炒作氛围,所以搞了一个戏谑的MEME狗头作为货币形象,推出后很快就把自己挖的币卖光了。却没想到狗狗币持续被社区热捧,最后都被马斯克热炒。在狗狗币之后,发起人再说自己不想赚钱而只想玩梗戏谑,就有点儿虚伪了。我们已经看到,加密货币圈总是让玩梗和炒作混为一事,让朋克精神和资本主义交织在一起。
所以我也愿意相信这一波铭文热潮中,最终也能成就超越狗狗币,乃至颠覆以太坊的新英雄。虽然总体而言短线炒作的狂热占据主导力量(这是币圈的常态),但是既然铭文运动中包含了一些确实有的放矢而且可能有长远影响的精神旨趣,那么它就可能牢牢占据一个生态位。
1.2.铭文可能占据的生态位是比特币的寄生者
“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据的某种立足方式,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定位”趋同的两股力量总是要争个你死我活,但如果能够找到差异化的定位并取得足够的共识,那么两种区块链就可以并存于世共同繁荣。例如,比特币占据的位置是“数字黄金”,要求作为储值货币最大化可靠性,同时以加密货币的创世者而地位稳固;而以太坊起家是靠提供“智能合约”平台,并且依靠精神领袖V神的凝聚力而胜出;狗狗币占据的位置是草根文化和MEME文化。(当然后两个位置未必稳固)。
那么铭文呢?很多人说铭文热潮是回归“比特币生态”,我部分同意这一说法。但更恰当的类比可能是,铭文与比特币是“寄生”关系,就是说铭文的发展依附于比特币,但反过来说,比特币的生存却不依赖于铭文,反而可能嫌铭文是吸血者或破坏者。
但寄生关系不代表不能长期共存,寄生者并不希望宿主灭亡,相反,寄生者也希望宿主越来越强壮繁盛。另一方面,比特币铭文虽然需要吸取比特币网络的资源,但是它也在与比特币的其它竞争对手相抗衡。长远来说,究竟是寄生还是偏利共生的关系尚未可知。
无论是寄生还是共生,总之,我们看到BRC20开启的比特币铭文可以算是“比特币生态”的一部分。正如当年的山寨币也可以算是比特币生态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山寨币和比特币铭文都是某种“比特币本位的经济体系”。我的意思是,当我投资或炒作某一山寨币时,正如我买入比特币铭文时,我更倾向于用比特币来计价,来计算投资的涨跌得失。那些炒短线交易的人,会阶段性地以比特币来衡量盈亏。铭文比当年的山寨币更强的关联在于:铸造铭文和发送铭文时的手续费也都是以比特币来计价的。
1.3.第一重伟大复兴——回归比特币本位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重“复兴”,即回归比特币本位——《the Bitcoin Standard》(这是一本传播比特币理念的圣经,中译本叫《货币未来》,直译应该是《比特币本位》)。
比特币本位直接对抗的就是美元本位,而同时,比特币本位是一种以全新方式“复兴”了的“金本位”。这种观念要彻底反叛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世界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回归金本位的精神旨趣(而不是回归金本位本身)。金本位的核心就是必须制约中心化的、自上而下的货币调控,把货币的铸造权或发行权去中心化。
所以说比特币从一开始就是真正革命性的,它反对貌似坚不可摧的世界秩序,颠覆富可敌国的华尔街和整个金融和银行体系的玩法和规矩,嘲弄统治阶级、资本巨鳄和其它各路既得利益者的共识和默契……
要参与如此伟大和激动人心的事业,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极为简单,但某种意义上也极为困难,那就是在思想上进行这样一种范式切换:从法币本位,切换为比特币本位。切换之后,许多事情的性质就有了不同的面貌,例如,买入比特币不再是一种“投资”行为,而是一种“储蓄”行为;比如年化1%回报率的投资,变成了一种高风险的事情;比如不再需要银行来保管我的货币;比如不再对通货紧缩谈虎色变……
当然,关于比特币的革命性究竟能推到多远,早期的比特币玩家也有很多分歧。记得在当年,很多比特币玩家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非但要解除政府的铸币权,更要解除政府的一切权威,让包括司法、行政等各项事务都完全市场化、去中心化。我本人当然没有这么激进。但无论是激进也好,保守也好,左也好,右也好,早期的比特币玩家们应该都能够有一个非常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比特币是革命性的,是一场“社会实验”。
而这种观念,随着币圈的发展,特别是在ERC20取代山寨币成为发币首选渠道后,在稳定币流行之后,在Defi热之后,当然也包括在美国官方越来越多地介入币圈之后……币圈日益火爆出圈,但其革命性的理想仿佛被阉割了。炒币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了U本位,即以美元计价进行投资。发币者和炒币者面对监管者战战兢兢、自我阉割(特别是把币圈早已流行的证券生态阉割掉了),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去中心化”这一项使得区块链技术成立的基本旨趣都被抛诸脑后了——我多次在参与区块链圈的活动时强调去中心化理想,而被许多只想谈“财富密码”的人耻笑。
再次强调一下,我不是反感“财富密码”本身,一开始我就讲了,来币圈混不想搞钱是虚伪的。但是搞钱要有搞钱的精气神。比特币的开拓者应该像当年那些远赴新大陆的冒险家和淘金客那样,有一点狂野奔放的气派,潇洒自由的精神、圈地称王的豪情壮志,而不是像卑贱的农奴一般,跪求老爷们吃肉之余赏口汤吃。
1.4.参与加密运动的姿势不该是“舔”
是的,我们bitcoiner参与币圈可以有各种姿势,唯独不该是“舔”。
最初很多人的姿势是“玩”,所以我们很顺嘴地自称“比特币玩家”,最早期的玩家们很多都是出于趣味试一试,出于好玩挖一些比特币,也出于好玩在社区上和别人换披萨。
早期的比特币玩家经常说,我们在搞一场“社会实验”,实验失败了就失败了,我们轰轰烈烈玩了一场,也是值得的。
后来,我这一波比特币玩家,进场时比特币已经初具规模,不好说是随时停止的游戏了。而我们的主要姿势是“囤”(hodl)——hodl一词出自比特币论坛中一个拼写错误的帖子,但很快成为币圈的行话。这种带有玩世不恭意味的“坚持”,是一大批比特币玩家的基本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也是基于上述“比特币本位”的思想,即持有比特币是储蓄而非投资。
也有一些人,特别是开发者和创业者,对囤币党过于被动的心态不满意,所以他们喊出了buidl的口号,与其说“建设”,不如用“搞”这个字比较贴切。他们认为光囤币不够,还需要搞事、搞项目、搞社区……
再晚近一些,主流的姿势就变成了“炒”,比特币几轮暴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机客。但最初那些炒家也并不是什么资本巨头之类,当年赵东卖了一套房子杀入币圈炒币,就足够成为币圈的带头大哥,算得上大资本了。二宝洋洋是卖牛肉起家,孙哥吴忌寒之类也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当时他们各领风骚,但没人谈得上是高高在上的大佬。
然而到近几年呢?新进币圈的年轻人们又是怎样的姿势啊?容我学习张雪峰来说一句难听的话:新人们的主要姿势就是“舔”。
币圈内部,所有人都在舔“V神”(VB),然后有些人舔孙哥,有些人舔各路kol。炒币者拼命舔项目方要筹码,NFT玩家也是舔发行方要白名单,项目方和发行方则又要拼命去舔资本方(VC),小项目也得舔kol来帮忙造势。而币圈的各路领袖包括资本方,加在一起又要去舔政府,千方百计强调合规化、唯唯诺诺遵纪守法……
恕我直言,币圈从上到下弥漫着“舔”的风气。开疆拓荒、改天换日的革命精神早就消退了,就连嬉笑怒骂、反抗权威的朋克精神也变得日益稀缺。
这不是我记忆里和心目中币圈的样子。所以我盼望着:第一重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归比特币本位的计价模式,也可以借这种回归,重新把比特币早期社区的那种精气神复兴起来——我们不需要舔任何人、不需要追在别人身后讨要施舍。我们自己就是领路者,我们自己就是王者。
1.5.反VB
当然,客观来讲,铭文生态的大多数推动者们,并没有我所说的这些理想或情怀。他们更多地无非就是厌倦了以太坊生态,想要炒作一些新东西,所以转战铭文。然而,尽管他们未必有复兴的自觉意识,但在行动上确实可能促进革命之火的重燃。就好比说继早期的冒险家之后,新一批远赴新大陆的人未必有多高的野心或闯劲,他们很多是受旧大陆的压迫,甚至干脆就是囚犯,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扎根新大陆,但长远来说他们的开拓仍然是革命性的。
铭文生态的玩家以中国人为主,大多都是逐利的投机者,但他们至少厌倦了以太坊生态下的玩法,厌倦了舔VB、舔VC,累死累活顶多分点儿残羹剩饭这样的模式。
反VB应该是国内外同步掀起的一波潮流,不过国外资本更多选择的是sol链之类的以太坊的竞争者,在我看来换汤不换药,而国内玩家更多选择meme币和铭文,看起来更low一些,但客观上在摆脱VB的同时也压制了VC的地位。
我们先说VB吧。不可否认VB在技术和思想上都非常卓越,他本人也可以说是有理想情怀和有革命野心的。而VB作为社区领袖,也确实是以太坊战胜其早期分叉(ETC)并且从一众智能合约链之中杀出重围的关键因素。但问题也在于他放不下自己的野心,在以太坊社区逐渐成熟壮大之后并没有像中本聪那样有意识地慢慢淡出,相反,他还在不断地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力。
他始终指引着以太坊社区的发展方向,既包括长生(longevity)之类的定向课题都是围绕着VB的兴趣而推动,另一方面PoW转PoS这样的重大升级也是依靠VB力排众议坚决推行下来的。有人也许会说:即便没有V神强推,以太坊社区也会选择PoS路线的啊。也许确实如此吧,但问题是既然社区能够自发形成倾向,VB又为什么要不断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宣扬PoS呢?
比特币2009年创世,而中本聪在2010年底就自发淡出,在2011年就彻底退隐了。哪怕这时候的比特币仍是少数极客的游戏,离理想中的货币体系距离遥远,但中本聪已经相信社区已经足够壮大,可以自发运转下去了。而以太坊2013年发布白皮书,2014年发售,但直到2018年VB才犹犹豫豫地表达考虑退出社区,然后很快因为“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放弃退隐,直至今日已经当了快10年的社区领袖了。
关于转向PoS,我之前讨论过:为什么PoS的以太坊不能成为本位货币。简单来说,PoS就是一个更加有利于既得利益者永久维持其地位和财富份额的机制。既得利益者可以永远“躺赚”,而后进者和筹码较低的参与者永远都处于劣势。当然有人会反对了:比特币的先行者不也能躺赚吗?——这种思路就是典型的没有切换成“比特币本位”来思考而造成的。比特币的先行者并不能躺赚,我拥有1万枚比特币,我就是拥有1万枚比特币,我每花1枚就少一枚,想要增加筹码就只能和新人一样去赚币,而在赚币方面,巨鲸并没有额外的优势,反而存在劣势——因为链上交易的透明性,巨鲸动用大笔比特币想要投机吃利息的时候,更容易被人狙击,甚至可能利息没赚到还丢了本金。而相反,完全PoS之后,以太坊的巨鲸在以太坊本位计价之下,可以安全无风险地躺赚,永远维持乃至扩大自己在以太坊总市值中的份额。
我不想在此多谈PoS的缺陷,关键在于,即便说PoS是好的方向,VB也不应该一言以决。VB越是理解他在社区中的地位,越应该主动放权,而不是像一家传统创业公司乃至传统帝国那样始终保持领袖地位。
作为一项新兴投资标的,加密货币已经变得足够壮大了;但是作为一项伟大的社会实验和金融体系革命,加密运动仍然处于极早期的时代,新世界的秩序远远尚未建立,VB顶多算是在海岸边建立了一小块自治领,但新大陆狂野的西部仍然处于英雄辈出的乱世。在这个意义上,铭文运动的混乱状况恰恰是积极的。
二、复兴去中心化的社区文化
2.1.为什么加密运动的领袖应当隐匿或匿名
有人可能要说了:大众追谁捧谁是自由的。既然那么多人喜欢VB,心甘情愿把他捧上神坛,那么这也是自由市场的选择,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但是,一方面,事实证明VB的地位还没有真高到不可动摇的地步,最近的市场证明了反VB的力量是可观的。另一方面,去中心化是加密运动的主旨,我们参与的革命是去中心化的革命,而不是改朝换代的革命,我们并是不想把拜登或耶伦换成中本聪或维塔利克,而是整个反对这种中心化的现状:全球投资者、企业家乃至各国政府,不是盯着市场状况,而是盯着美联储发布会上某一个人的发言,来决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这一个人口中说出0.5还是0.75,就能让全球经济为之震颤。——仔细回味一下吧,这种场景是荒谬可笑的,市场经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说我们革命半天,最后结果是把美联储主席的地位换给V神——一个还没到30岁的年轻人,整个加密市场都盯着他的一言一行来运转,这是更加滑稽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说,一个满世界活跃奔波的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由于加密货币的革命性,以及其巨大的利益,这些活跃领袖的个人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我倒不是说绑架、暗杀之类很低端的攻击,说句难听的,VB如果被刺杀了,对以太坊也许是个利好。更可怕的状况就是被“控制”,正如币圈华人首富赵长鹏所遭遇的事情那样。哪怕他如此遵纪守法,千方百计追求合规,甚至主动凑过去舔美国的监管者,上交了大笔保护费,他也仍然被控制了。而在这种被明里暗里限制自由,乃至于严重刑罚的威胁之下,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多少会有所妥协。或者不断退让、软化,或者干脆被招安,与华尔街等old money沆瀣一气。
所以中本聪早就做好了榜样,那就是保持匿名并有序退隐。保持匿名并不是“无名”,而是把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相隔离,这样就避免了来自传统势力的潜在威胁。
早期许多山寨币的发起人也是匿名的,但现在的币圈实名的发起人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倒也不难理解。早期比特币玩家的核心是在黑客社区或者开源社区,崇尚匿名是黑客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区块链早已走出程序员主导的生态,变成资本主导的模式了。许多项目发起人首先需要去“舔”投资人,这一过程经常还得肉身应酬,当然就匿不下来了。然后项目壮大之后,为了合规化,有的要去申请各种牌照,有的干脆就开设公司,这注册资料就没法匿名。比如说无聊猿的两位匿名创始人就被记者扒出了现实身份,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靠检索公司注册文件。
我不是说这些趋势是不好的。区块链日益普及,出圈是必然的事情,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程序员社区里头,我自己不也是向来以实名活动,摇旗呐喊来着。我想要推动的“华文道”也是偏重于吸引实名参与者的。不过,我始终认为,那些非常底层的、平台性的项目,仍然应该尽可能坚持以匿名或去中心化的方式运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项目的独立性。
2.2.VC的意义
我强调区块链项目的独立性,特别是相对于旧世界权力的独立性,我更反感项目方乃至炒币者追着VC舔的格局,不过值得说明的是,我当然不反对“风险投资”,也不反对old money对币圈的支持。哪怕是哥伦布和麦哲伦,也都要寻求王室的支持。而且,我们号称革命,但矛头指向的是体制和范式,而不是具体的个人或机构。这些old money如果能够着眼未来,加入改革大潮,当然是大好事。
问题在于,所谓风险投资,应该是“冒险送钱”,他们以承担巨大风险为代价追求一本万利的机会。可能一家VC投资的九成多项目都是失败的,只要有一两个大成功就赚翻了。那么对于最终失败的项目而言,VC其实是扮演了“送钱”的角色,相当于VC烧钱供养了创业者的激进行动。
对于工业时代的技术创新而言,VC扮演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为越是往未知的方向探索,越是要搞颠覆性的创新,就越是难以成功。别说大量的创新者必定走向了死胡同,即便是找准方向的创新者也未必能很快取得成功。瓦特的蒸汽机第一次创业投产以破产告终,水力纺纱机的早期专利也因工艺不佳而走向破产,最早的高压蒸汽火车因事故频发而破产……
关键在于,许多颠覆性的创新很难立刻实现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投资者的赞助,那些创新者们也许在创业之前就需要倾家荡产,而在创业失败后永无翻身之日。但事实上投资家分担了创业者的风险,以至于那些创造新奇事物的人,只要能讲出故事,就不至于倾家荡产,甚至也有可能通过出卖股份而赚取可观的利益。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因为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的故事讲得太好了,吸引了太多投资,但实际上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但是虽然股市崩了,但早期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并没有吃亏,他们可能早在IPO阶段就赚够钱了。这并非不公平,因为他们的创新是真实的,正因为有这些铺垫和摸索,激励了互联网领域的持续创新,商业模式当然也最终跑通了。
一言以蔽之,风险投资也好,证券市场也好,整个金融系统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促进创新、激励创新者”。VC分担创业失败的风险,保证相对成功的创新者能够赚够第一桶金。
2.3.在币圈中我们都是VC
但是VC的这些积极意义不能简单套用在币圈里头,因为加密货币首先已经对传统的融资范式进行了颠覆。
在传统上,面向不特定公众进行融资(IPO)是非常困难的,当创业者经过一轮轮私募之后终于能够直接面向公众募资时,几乎就可以说是创业成功了。但是在加密货币兴起之后,出现了所谓ICO的形式,即以“公开发币”的方式公开募资,不需要任何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支持,在网络论坛上就可以发起众筹。以太坊本身就是ICO成功的范例,而以太坊成熟后,通过ERC20等协议,进一步简化发币流程,并且通过DEX(去中心化交易所)保证任何币都可以在发行之初就在公开市场中自由交易。
关于ICO的意义,我在2017年就聊过,我认为它对证券体系是革命性的,它模糊了货币与证券的界限、模糊了公募与私募的界限,打通了地域和信息的壁垒……我在文章末尾预言:“所以ICO最主要的意义,一定不在于作为一种新货币的开发模式,而是在于作为公开募股的融资手段。……所以ICO代币完全可以只是……未来某种依附于比特币的侧链资产。”
在我看来,ICO的主要意义是建立一种新的融资范式,新的证券市场生态,至于开发全新功能的区块链反而是次要的事情。不过,这一革命性的新生态,很快就被“招安”了。由于SEC等监管机构的强势介入,币圈玩家唯唯诺诺,千方百计与“证券”撇清关系,主动阉割任何接近于传统证券的功能(例如分红权),搞得各种代币的定位都不伦不类、遮遮掩掩的。既便如此,币圈还是经常遭遇监管铁拳,把一个币认定为证券就能够让这个币遭受沉重打击。
但无论如何,即便是阉割版的ICO,也已经能够有效地完成公开融资这一功能了。大量的炒币客就可以给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替创业者分担风险,甚至直接保送创业者第一桶金,那么VC的意义就不这么重要了。当然,VC的前期投资可以强化发币方的宣发,吸引更多投机客,也可以帮助项目方在没有准备好公开发币的时候先进行研发和建设,当然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但相比于传统融资范式而言,VC的角色并没有那么至关重要了。
实际来看,在许多项目中,VC和项目方扮演的不再是“冒险送钱”的角色,而是“联合收割机”的角色。VC通过名声来忽悠,通过资金盘来做市,通过内幕交易获取大量廉价筹码。项目成功之后VC能够坐享巨大份额,项目失败的话VC也能够通过内幕信息和坐庄操盘及时脱身。
另外,VC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其人脉关系,为币圈创业者和传统金融和政府势力提供润滑和衔接,帮助币圈项目规避铁拳。小型项目迫切希望抱住有权有势的old money的大腿,大项目也不例外,例如FTX背后的犹太资本家们就是这种作用。这种默契对于许多创业者而言当然是有利的,但是就加密运动整体的颠覆性创新而言,反而可能是有阻碍作用的。在我看来以太坊就是被投资者拔苗助长
我们当然欢迎VC在币圈的存在,但关键在于无论是VC也好,还是“韭菜”们也罢,都应该重新摆正对VC地位的理解。因为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币圈韭菜们,也都是VC(风险投资者),对于“冒险送钱”、激励创新(分担风险和奖励创新者)这些行为而言,韭菜们做得比传统VC更多。VC和普通韭菜的区别,不应该仍然被理解为私募阶段到公募阶段之间的阶段性差异,而更适合于理解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之间的规模性差异。
Buidler们,不要千辛万苦为VC们抬轿子了,给创新者抬轿才是VC的本职。散户们,不要追着VC舔了,我们自己就是VC!
2.4. fair launch重新为散户正名
铭文运动不仅提供了反叛VB及其以太坊生态的条件,也同时强化了散户的存在感,促使VC回归本位。
从技术上说,铭文并没有特别高明的创造,反而可以说是某种倒退,把以太坊的链上智能合约的许多功能都阉割掉了。
这些设计的效果就是回归“fair launch”。其实从比特币开始,包括早期的山寨币时代,一款加密货币最重要的就是其早期分配是否公正。PoW就是公认最佳的分配方式,即便是后来出现的PoS币,也是先从PoW开始分配,慢慢再转成POS的。
当然,公平不是平均,每个参与者拿到的筹码当然是不同的。关键在于,决定筹码多寡的,应当是一些公平的指标,例如入场的时间先后、投入的算力多寡、以及持有的信心高低。入场早、投入多、信心足的人,就自然能够掌握更多的筹码。
但在引入VC模式之后,发币就变成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了,第一批解锁多少、第二批解锁多少、项目方自留多少等等。许多币当然还会把多数的币留给“社区”,但一方面奖励社区的速度是很慢的,开发者劳心劳力折腾半天,拿到的筹码未必比得上VC的零头;另一方面社区奖励的规则经常是不透明的,因为如果事先就公开透明奖励规则就难免遭遇更多恶意刷积分的玩法,所以项目方往往理直气壮地隐藏规则,到空投的时刻才公布细则。有些时候奖励的规则甚至完全是随心所欲的,社区成员得千方百计去舔项目方,希望多拿一些奖赏。
许多玩法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确实能够有利于扩大影响力、活跃社区,但只有在尊重社区的前提下,这些促进社区活跃的花式技巧才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整个社区包括开发者在内都是给资本方抬轿子的牛马,嗷嗷待宰的肥羊,那么在刺激羊群活跃方面无论花多少心思,也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了。
我们仍然尊重各种宣发和结社活动,更加尊重社区建设,但是为了真正促使社区日益壮大,我们未必需要把各种技巧和机制都放在智能合约上面。
在这方面,铭文返璞归真,解构了各种花里胡哨的链上机制,让链上活动变成最单纯的记账行为,而让解读和运行这些账本的机制放在链下。链上保证分配的公平和交易的透明,而社区提供玩法的共识。
区块链公开、透明、去中心化的基本特性被毫无保留地发扬了,而社区化的活动也能够照常展开,甚至可能比那些由VC占据最大份额的ERC社区更加活跃。
铭文的设计首先是“全流通”,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分级分段锁仓机制,挖出来的币都是流通的币。其次是发起人没有特权,发起人挖一个币和追随者挖一个币的难度是一样的。当然,正如前文所说,发起人仍然可以在入场的时间先后、投入的算力多寡、以及持有的信心高低这三个方面保持优势,但也仅此而已。抢跑预挖也都是透明的,没有多少暗箱操作的余地。
挖铭文通常是一个PoW的过程,让大资本的进入更加困难。当然,投入越多收获越多,你钱多可以多租几组服务器多雇些人手来铸币,但正如前文所说,大资本和小散户只是规模上的差距,而没有特权上的差距。
我并不是说玩铭文的散户更容易挣钱,如果项目不能长远发展,那么无论是ERC20还是BRC20,都是零和游戏罢了,投机者十赌九输的命运是一致的。但至少现在散户赔钱能够赔得明明白白,赔得轰轰烈烈。
2.5.NFT及社区化身份的复兴
在我看来,以太坊的ERC721是比ERC20更重要的技术规范,NFT的兴起也是促使我这个比特币本位主义者深入关注以太坊的契机。我的主张是:如果说比特币完成了“财富上链”,那么NFT所做的正是“权力上链”——它能够让一个非可互换的、差等化的权力系统,也脱离旧世界的任何锚点,在新宇宙自发地运行起来。
与财富一样,权力从起源来说也是无中心的。每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施行自己的权力。但在文明社会,权力很快变成了一种中心化的信用认证,由权力中心制定规则和赐予地位。权力的中心化、信用化要比货币的中心化、信用化更早也更顽固。
这是权力的自然趋势,即便是在所谓的元宇宙,权力也难逃集中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仍然要经历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或者说,“去旧中心化”,也就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旧世界的权力认证体系,脱离旧的锚点,在新世界圈出新的地盘。
正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那样,一种影响深远的新技术的最初一波投资者未必能够获利。前一波NFT热潮也已经退烧了,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但这同样不能证明NFT这种新事物只是昙花一现的事情。前一波NFT热潮之所以崩盘,也和当年的互联网泡沫类似,一方面是投资超前于应用,新的玩法其实并没有运转起来;二是金融炒作过多,让许多项目方头脑发热,顾不上慢慢沉淀社区;三是公开铸造时的白名单邀请制之类的玩法助长了暗箱交易,也败坏了社区风气(正如前文所说的“舔”的泛滥)。
总之,我相信NFT还有远大的未来。现在铭文生态中的NFT玩法,也许正是让NFT再次复兴的机会。和货币化的铭文一样,用铭文制作的NFT,也是主打fair launch的理念。尽管少了许多智能合约的复杂玩法,但回归了社区化的本原:共识存在于社区,只要社区成员对铭文的标记规则达成一致,那么铭文NFT也可以实现一套完整的独立而去中心化的权力认证体系。
三、复兴中华文化
3.1.中国人不卷不舔挺直腰杆
至今铭文生态的主要参与者都是华人,而华人在加密货币圈的姿势经常也是对内“卷”、对外“舔”,内部缺乏抱团意识,而对外则崇拜洋人,哪怕全是中国人的项目也是一个汉字不写,冒充老外对外宣发。
我在一年多前尝试发起華文道项目,以凝聚华人身份认同,在Web3世界复兴华夏文明。不过当时时机和条件不够成熟,最终暂时搁置了。现在我们考虑接着铭文热潮重新启动华文道,进行一轮中华文化Web3殖民社会实验。当时的各种思路理念在这里择要重述:
Web3的世界以“去中心化”为精神内核。去中心化不是反对抱团,而是抵制一家独大。而之所以我们追求去中心化,是因为我们相信自由竞争的多元化市场环境才是最有利于创造的,而一家主宰的格局哪怕最初看起来公正高效,但最终将会走向僵化,压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密运动的去中心化发端于货币和金融领域,但并不止于此处。在思想和文化方面,我们也追求创新和多样性。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底座,每一种语言都意味着一系列独特的精神世界。但遗憾的是,在互联网的网页信息中,只有1.3%是中文信息,而在Web3社区中,中文的存在也少的可怜。更可悲的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华人群体,经常自己也以使用中文为耻。许多华人项目需要特地包装成外国人的项目,遮掩掉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存在痕迹。如此下去,在Web3打开的新世界中,将不再有中文的存在。
当然,对中文的轻视,和许多华人加入Web3事业的态度有关。他们只看到了炒币的舞台,盯着交易和赚钱。因为钱是完全中性的、没有文化负载的东西,所以自然也不在乎这些钱是用中文还是英文符号来表达的。但我们相信,Web3要建立的远远不止一个金融交易平台,而是一个新世界,一个能够承载人类整个数字生活的,包含思想、文化、艺术乃至宗教的“网络社会”。那么,在这个社会之中,在这个新世界之中,是应该有多元的、丰富的人文空间的。
我们希望在那个更加美好的数字世界里有中文的一席之地,我们不再回避和遮掩自己的华人身份,让全球华人共同在数字新大陆里开拓出一块块属于华人文化的殖民地。
为此,不妨从把最优美的汉字“铭刻”在区块链上开始。
3.2.名与字
在世界现存的文字体系中,汉字是独树一帜的。汉字既不是字母也不是单词,它是一种独特的“元文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而开放的节点。
汉字正如DAO的社区成员那样,一方面,每一个个体都是棱角方正、独立而自足的;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只有在上下文的搭配和串联中才发挥出恰当的意义。
我们的DAO名为“华文道”,我们用汉字作为社区成员的标识,每一个社区成员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名字”。
以汉字标识的“名字”不止为每位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身份认证,同时,也是凝聚共识的第一个锚点。
“名字”不是某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标签,当一个人以某个名字加入社区,并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与社区建立起羁绊之后,他的名字就不再是一个任意的编号,而成为在社区中广为接受的公共知识。
所谓的名气、名声、名望,都是指这种凝聚在名字之上的社区共识。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名望之后,他的名字本身也就蕴含着权力和财富。
名望带来的权力或财富和一般资本市场作为权益凭据的股票或证券大不相同。一个持有大量股权的人也会在某一群体(比如相应的公司)中获得权力和财富,但他随时可以抛售离场。特别是对于普通的“散户”而言,持有股权的目的可能就是短线抛售,他并不一定会与相关的群体建立羁绊,也不一定真心关心该群体的长远发展。
我们的目标不是赚快钱,而是为了共建自治的社区,所以我们不用股份或资本来规定奖赏或投票的权重,而是以“名字”及其凝聚的“名望”作为社区权益的依据。
我们将把“名望”量化,通过社区共识动态地记录每位社区成员的名望增长。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不只能获得一次性的奖金或悬赏,也同时积累了名望。名望越高,社区中的权益就越大,但与社区的羁绊也就越强——因为名望并不能“套现”,一个人要长久享受名望带来的福利,他就会倾向于继续留在社区之中,保持交流和互动。
“追名”与“逐利”并不矛盾,但谁先谁后大有不同。如果人们优先关心利益,坐拥巨额财富的人能够自动获得名望,那么社区的氛围将是浮躁的、野蛮的。而如果人们优先追求名望、珍惜名声,最终也能让让那些通过持久的努力经营起好名声的人获得配享的财富,那么我们就可能营造出友爱、体面、目光长远、注重积淀的社区氛围。
3.3.用区块链记录历史
虽然我们为了社区管理,需要把“名望”量化累计,但名望不只是单纯的数字积分。名望是每个社区成员的言行和功绩的体现。我们不止要为每位社区成员记录抽象的名望点数,还要把人们互相帮助、建设社区的历史过程记录下来。
我们未必需要用智能合约去自动处理名望积分,正如铭文运动的趋势这样,区块链回归其“记账”的本职,而把运作的功能交还给社区。所谓“记账”是广义的,包含精简的文字信息。
区块链的实质就是“不可篡改的公共历史记录”,我们将借助区块链技术记录历史,以“链上历史”作为社区治理的依据和成果。
楔形文字最初多与商业活动相关,而中华文字很早就与记史活动联系在一起。从甲骨文和金文开始,汉字就总是与记史联系在一起。二十四史连绵不绝,对历史的重视是中华文化的固有内涵。
名望自古以来就是由历史记录提供背书的,所谓“青史留名”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最高追求。当然,这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科学家也会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冠名权而争先恐后。但在古代中国,记史活动特别地被制度化了,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史官制度也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治理模式。史官在治理体系中既扮演着提供礼仪标准和意义寄托的宗教性职能,也扮演着负责监督和考评的现实职能。
作为基于区块链建设的华人文化社区,华文道在社区治理中引入“历史”元素是应有之义。
在社区壮大之后,记史活动也不仅限于对社区内部的活动进行记录,我们可以产出各种形式的带有历史元素的产品,如Web3档案库、历史文化NFT等等,在“新大陆”进行文化输出。
3.4.《千字文》
每一个汉字都自带稀缺属性,但其稀缺性是多元的,而不是由合约预先设计好的。
作为第一批铭刻的汉字,10000字的《说文解字》可能有些多,1000个的体量正正好。恰好,中国文化中有一部正好1000个字的奇书,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古代文人从小必修的蒙学教材(所谓“三百千”),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繁体)组成,这些汉字四字一句,构成韵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易诵易记”(百度百科的评价)。
在古代,《千字文》就被用于序数(如天字一号房)。而我们现在把这些文字用作社区成员的标识。
在发行方面,我们试图兼容老NFT的白名单玩法以及铭文的fair launch玩法。由发起团队少量抢先铸造,并赠送给华人精英和社区活跃者;大部分则放开自由铸造,我们会从二级市场适当购买,继续赠送。正如我前文所说,保有这种相对中心化的机制是为了活跃社区,而不是为了收割社区。
我们采用atomicals原子协议铸造了《千字文》NFT,这一协议的好处首先是它是极简主义的,相对其它铭文方案而言对比特币的正常交易影响最小,不太可能被比特币的升级所清除。另一方面其创始人保持匿名,有更多黑客文化的风格。
铭文NFT的dmint机制同样是PoW和简约的,没有发售、拍卖、揭盲等一系列花哨玩法,目前而言也没有版税机制——未来发起人或持字者可以通过租出组词权等其它社区化方式赚取利益,另外持币者也可以拥有各种投票权和分红权,我们不需要由链上合约来自动实现这些功能,而是可以由社区共识来运作。
3.5.后续活动方式
我们以推特号为主要的信息发布平台(官推未确定,我个人@epr510);以微信群为主要的社区平台。当然未来很快会建设网站、电报群等。
组织的方式是自由的,我们可以有一个持字者都可以加入的大群,也可以按照新手群、开发群、炒币群、人文群等不同的功能组织多重的社群。
千字文的atomicals铭文已经开始铸造并内部赠送,等千字文铸造多半且核心社区初具规模之后,我们可能进一步启动《说文解字》(近万汉字)等更大汉字集的铭刻。扩展的汉字集将以不同的背景标识呈现。再未来如果还需要继续扩容,则可以采取组词的模式,持字人或可通过出租组词权而获利。
另外,我们设想邀请华人艺术家,为《千字文》制作头像或横幅图,如以“天”为意象绘制头像图,或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意象绘制横幅画卷,作品空投给持字人(艺术作品未必保证每人一份,可能以抽奖、拍卖等形式投放)。也可以按传统的形式制作NFT头像,例如,先用中国传统的测字术,标记每一个汉字的阴阳、五行、八卦、声韵等属性,然后为每一属性绘制可组合的元素。
《华文道白皮书2.1.1》中提出的《史册》项目将作为中长期的推动方向。
除了币圈内部之外,出圈是华文道社区的特色。我们会支持促进华人交流互助的各种活动,包括文史哲等人文学术活动,易数风水等传统文化交流,联结海外华人的线下组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