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重读《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大问题》的第二版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了,奥运期间心血来潮,又把它从头到尾重读了一遍,感慨万千。

《大问题》中译的第一版是在2004年出的,那时候我刚走进大学校门,刚开始上哲学课,便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

大约是上课的第二周我买到了这本书,准确的日期是2004年9月20日左右,为什么记得那么精确?因为在当时“哲学导论”课的论坛中我在9月24日的一个帖子中“隆重推荐”了我“四天前刚买”的这本书。

那一年的哲学导论课请到了叶秀山先生主讲,并且首次在网上开设了课程论坛(不过以后便没有了)。

我现在的风格早在那时候就已显露无疑:平日里寡言少语,不过你要是给我在网络上贴文字的机会,那我可就天不怕地不怕了。

有师兄后来说,对我的第一印象是“敢和叶秀山叫板的人”,确实我就是以这一角色开始了我的哲学之路的,我很高兴地看到,那种挑衅的气势在四年后也未见有衰退的迹象。

我要和叶老争论的问题就是“争论”本身的意义,结果我当然没有获胜,因为他很快就退出了论坛的交流。起因是我看见开了这么一个论坛感到大喜过望,在第一堂课后就去发表了自己的听课体会,顺便号召一下大家积极讨论吧——“论坛”、“讨论区”里不讨论,开它干啥?谁知道叶老在网上和课堂上明确地表示反对讨论,辩论没有意义。经过我若干次徒劳的抗辩后,叶老当然不会改变态度,论坛上的同学和师兄也没有挺身支持,于是我也就知趣地淡出了论坛,让那里变成一个仅仅用于贴讲义的阅读区。

现在回头去看我当时的那些文字当然是恍如隔世,我说过所有大二某一阶段以前的文字在现在看来都有这种隔阂感,也就是说仿佛那不是我本人写的那样。当时我显然还没有确立足够的信心,更不善于恰当和通畅地阐述想法,更是经常出现可笑的错误——比如我把“思辨”哲学说成“思—辩”以突出“辩”的重要,奇怪的是当时在论坛上的各路师长竟然没有点出这个识字错误,当然现在要我说的话,我会先把“辩”“辨”二字之间的联系疏通起来,道理还是一贯的。

不过我四年来的经历让我确信当时我的基本观点是不错的,在那次孤独的“辩论”中,我的关于哲学讨论、多元主义的交流观等立场得到了确立和巩固,至今也没有动摇。关于哲学如何入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关于语言哲学等方面的思考也在那时开始摸到了方向。我得到了所有我在鼓动大家讨论时所宣称的从讨论中的可得的好处。

当然,我也能够理解叶老为何非要回避“辩论”,特别是领教到了更多中国的“民哲”以及一部分哲学工作者的风貌之后,我更能了解一个糟糕的“讨论”氛围将是多么地毁人。但正因为此,“哲学导论”的导师,以及哲学之路上的先行者们,就有责任去引导入门者学会讨论,引导他们去学会提问、质疑和表达,而不是干脆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讨论。

当时我把《大问题》这本书隆重推出,也正是藉以与叶老对抗。我并不是把《大问题》当作另一个权威来援引,我只是要告诉同学们:哲学导论还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上法——不是上来就祭出《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和《存在与时间》这三座大山来威慑你,不是满口“Dasein”的陌生术语来唬住你,不是满页满页的引号以标榜自己与日常语言的隔阂……而是能够如此亲切,如此自然地让哲学成为你身边的东西,成为你发自内心的需要,让哲学成为你自己的事情。不是陌生而玄奥的独白,而是启发你亲自提问、亲自思考;不是把哲学史当作厚重的必读典籍压在你身上,而是让哲学家们仿佛活生生地在你身边言说着,提供着形形色色的观点,而你也仿佛随时可以加入其中,插入自己的观点;不是压制你幼稚肤浅的思考和讨论,而是手把手地教你提问、教你如何思考、教你如何表达、教你如何避免自己的言说陷入误区……

事实上当年读《大问题》也只是草草翻过,其中似乎有一两章以及最后的专门讲解哲学写作、运用逻辑和避免谬误的三篇附录甚至都几乎没有读——我想我已经自己领会到了这些最基本的要领,不过对一个入门者而言这些指导应该还是大有裨益的。对我而言,《大问题》的最大意义是为我提供了一个“靠山”,让我不至于在叶老和师兄前辈们面前退缩——尽管即便没有这本书我恐怕也不会退缩,但《大问题》的存在无疑为我树立了榜样。它的言说方式以及“大问题”这一书名本身大概一直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思路的进展,每当我想着“哲学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时,那个由数十个哲学家的名字组成的那个大大的问号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相比于之后看到的《哲学之树》等导论书,《大问题》对我而言的缺憾是在那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中很少给出最称我心意的回答。尽管《大问题》围绕着每一个问题都提供了许多种理解方式和回答方案,但往往就是缺少了一个能与我共鸣的阐述。《大问题》尽管经常提及康德,然而在我现在看来其中对康德哲学的一些陈述多少是有些可疑的,至少是不够有趣的。因此出于个人立场的偏好,我后来又隆重推荐了《哲学之树》等作品。但更客观地讲,《大问题》能够给于初学者的启发和帮助将是最丰富和重要的。如果说它尚没有提供一种称心的回答的话,这也可以说正是对读者的激励。毕竟在哲学讨论中,观点和立场从来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提问、如何表达,才是最基本的。

《大问题》的翻译非常流畅,这大约是我第一本同时记住了作者和译者名字的书了(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这名字比较易记),当时在译后记中看到译者来自北大,后来知道他是一位研究生师兄,再后来则知道他是科哲的师兄,又后来知道他是吴老师的学生,最后他竟活生生地出现在我面前,还和我一起吃饭、打球等等……走近butian师兄过程大概就是我从进北大、走近哲学、走上学术、走向科哲方向这一发展历程的缩影吧!

《大问题》的第二版得到了陈嘉映、靳希平、张祥龙等五位名师的联袂推荐,内容上主要是增添了几个章节,标价反倒降了6块钱,实在难得。如果你想要为自己找一本哲学入门书,错过此书将是令人遗憾的。

顺便提一下第二版在排版上有些瑕疵:例如在355页和361页赫然有两个“□”,涅磐成了“涅□”。而第一版中并没有出错。这个错误有些匪夷所思……

2008年8月26日

最新评论

  • izzy

    2008-12-07 20:31:47 匿名 116.224.113.200 

    我们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要让我们看这书,还要写读后感,可是不知道写什么啊。。。

One comment

  1. Pingback: 我如何走近科哲(一个辉格史) | 随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