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化问题研究”课堂讨论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全球化问题研究”课堂讨论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引经据典的问题

我决不会否定基本的文献阅读,更不可能反对在文章中做引用,我自己的写作风格就是十分突出引用的。不过写作是一回事,讨论是另一回事。我一开始误以为ZW课上写的文字是针对之前的讨论,因此表示反感。如果只是写给自己备忘,当然没有问题。在讨论中,即便是在学术的讨论中,引用经典的最终目的要么是为他人的观点做诠释,要么是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概念和定义一类的东西的引用是应该慎重的。那些思想家运用某些概念和词汇时是有他们特别的思路、考量和与境等等,而在正在进行的讨论中我们的思路和与境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有权对这些词有其他的理解,或者可能只是在日常的理解下运用了这个词,毕竟那些词语的意义本来是属于语言的,而不是属于某一门学科的,更不是属于某几个学者的。这不仅是针对ZW今天的问题,更包括例如ZW稍早之前对别人以及更早之前对我的批评,让人感觉诸如“体系”、“国家”、“共同体”、“政治”、“文化”这些词语全都成了哲学的专业术语,非得请出某些哲学家们来解释才行,这似乎很霸道。而且不同的哲学家对那些词汇的运用也会大不相同,例如波普与库恩所说的“历史主义”就完全是两码事,术语的运用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如果我在谈论波普的哲学,那么对“历史主义”用其它的理解当然就是错的,但在讨论一般的话题时,顶多只能指责我没有把我正在运用的这些概念理清楚,而通过引经据典来指责我用错了概念是不合适的。我始终认为对概念和词语的“最终解释权”应当是说话者本人持有的,他人可以不停追问直至说话人自圆其说或者陷入混乱,但不该用某些权威的用法作为使用词语的标准。

关于“主题”、“学科”、“科学”

如果ZW的文字只是想表达政治学不能被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来研究,政治并不是一个可以抽离出来的孤立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这一主张我毫无疑问是支持的。问题是ZW引入了列维-斯特劳斯,非得说政治不是一门“领域”或“学科”。追问“领域”或“学科”是什么意思,到头来还是说这些指的是自然科学式的领域和分科方式。但与其说将政治当作一门学科是由于近代实证科学的影响所致,不如说是对“学科”一词的理解由于近代实证科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了。我提出的问题是:政治学从很早以前早已存在。ZW补充说确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政治学”,但与现在的作为分科的学问是不同的。我进而指出在古代的政治学是作为一项“主题”,作为学科的政治学并不是说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被单独地抽离出来,而是说政治作为一个“主题”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我提到从“主题”到“学科”之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此时ZW打断了我的话。现在继续补充:首先,“学科”这一概念是来自西方的,中国古代并没有分科之说,中国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是按照作者身份以及写作形式来分类的,而从来不是按照研究对象来分类的。但按研究领域来分科在西方古已有之,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按照研究对象的分别给出过一套完整的学科分类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科学又包括自然哲学、数学和神学等等),毕达哥拉斯也将数学分为算术(研究绝对的不连续量)、音乐(相对的不连续量)、几何(静止的连续量)、天文(运动的连续量)四个门类,虽然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是通才,“专家”一词是现代学科细分的产物,然而“学科”的划分古已有之。另外,关于“主题”与“学科”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界线,其实在英文中“subject”一词就同时可以表示这两个概念——含义有“主题”、“题材”、“科目”、“学科”以及“研究领域”等(不过另一种更传统的表示学科的词是discipline,又有纪律、训练的意思,以问题和领域来划分学科时大概更适合用subject,但即便是discipline,也并没有类似“科学”的含义。当对一个subject的研究和讨论深入到一定程度,在横向上成为一个团体的活动(纪律),在纵向上成为一项传承的事业(训练),就成了一门discipline了吧)。另外“领域”——“field”一词也有“主题”的含义,还有“旷野”的意思、“视野”的意思、“场”、“舞台”的意思等等,却唯独没有“领地”、“疆域”的含义。如果说政治不能是一块孤立出来的确定的研究范围(有明确的土地所有者、有确定的疆界等),那我是同意的,但“领域”一词本来就并不带有明确划界的意思在。我们说现代人常常把“领域”理解成了“领地”、把“学科”理解成了“科学(分科之学)”,但只能说现代人的这种对领域和学科的理解是成问题的,而不是说政治作为领域是错误的或者政治学作为学科是不合适的。

关于“反全球化”的问题

有同学提出,关于全球化问题,不要上来就急于表态:我是支持全球化的,我是反对全球化的等等。这一点我表示同意。我同意全球化是一个事实,是一个既成的潮流(虽然也有论者反对),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全球化,而是:全球化了!我们该怎么办?

不过,我还是可以提前表态:我的立场是“反全球化”。这个“反”字与“反科学”是类似的,主要是指“反思”、“反省”的意思。哲学从来不是拿来唱赞歌的东西,特别是对于那些流行的、潮流的东西,更是需要去反思。而且,我个人将全球化这一潮流视作洪水,它势将会冲毁某些重要的东西。当然,面对洪水最佳的办法不能是“堵”,谁不可能抗拒全球化的浪潮,反思它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它的样貌和源流,摸清楚它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底下藏着多少泥沙,这才可能更好地进行疏导,没准还能利用这滔滔洪水发发电什么的就更理想。

全球化所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或许既不是政治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而是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举例来说,我们看到,那些同学列举出的那些支持全球化的事例:诸如南方国家的GDP增长率决不更低;全球化促使专制的瓦解等等。其实这些正是价值的单一化的表现——为什么要如此看重GDP的数值?为什么财富成了衡量价值的主要标准(如果不是唯一的标准的话)?为什么专制政体变得如此臭名昭著?这些价值观和逻辑原本并不是普世的,价值的一元化也有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而全球化的传媒是推动价值的一元化的主要力量,当然,所谓的“科学主义”也是重要的因素。

2006年10月25日

最新评论

  • zw

    2006-10-26 10:06:04 

    应当说,我们俩在昨天下午讨论期间在观点上没有太大的分歧,问题可能在于我没有分清“学科”和“科学”的界限。下午的火气着实大了一些,真是对不起了,现在想想也莫名其妙,不知道讨论时我哪来的这么大火,sigh…
    ps:下午我所说的是列奥·斯特劳斯,他是美国政治哲学家,而你所说的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人类学家。这两个人经常容易搞混。呵呵。

  • 2006-10-26 10:14:47 

    我文盲了!我确实看到过有列奥和列维两个东西,不过一直以为是同一个人名的不同译法…… 心想这个斯特劳斯管得倒挺宽的……关键是这两个人的著作我都没有读过,惭愧~~

  • zw

    2006-10-27 11:59:45

    小古,我查过了,校长基金的中期审查是在明年的三到四月。不要慌张!呵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