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正阔达之道——从科哲会议回到杨子讲座
第一届北京地区科哲研究生(创新)论坛终于搞完了,我虽然没有怎么出力,但毕竟被安上了一个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头衔,前期负责审稿,开会时负责一节的主持以及参与评论。 原本安排让我评论的是suli的文章,不过suli似乎是突发了什么事故(bless一下)今天没有去,于是没机会说了,有点遗憾。 Suli基于胡塞尔和希伦对胡塞尔的诠释对实验室“制造现象”作了一个“构成性分析”。就关注的问题而言,我对这类问题也颇 …
第一届北京地区科哲研究生(创新)论坛终于搞完了,我虽然没有怎么出力,但毕竟被安上了一个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头衔,前期负责审稿,开会时负责一节的主持以及参与评论。 原本安排让我评论的是suli的文章,不过suli似乎是突发了什么事故(bless一下)今天没有去,于是没机会说了,有点遗憾。 Suli基于胡塞尔和希伦对胡塞尔的诠释对实验室“制造现象”作了一个“构成性分析”。就关注的问题而言,我对这类问题也颇 …
“举世瞩目”的第四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吴老师让我写会议记录,我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是犯懒,一方面也是难以下手,面对那么多篇论文想要逐一回顾这种工作实在让我头大……以前虽然写过一些论坛或报告的记录,但比如科科论坛也就是一场报告,讲一个小时讨论一个小时,中间还有评论人点评,帮助我消化好讲座内容,然后开始不紧不慢的讨论,于是我听的时候和整理的时候都能比较从容。但这个会议一场也就半 …
摘要:媒介存在论作为一个哲学纲领,指明了以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等思想传统为缘起的一种新的哲学思路。媒介存在论以媒介概念的日常意义为中心展开思考,但要超越把媒介理解为传递讯息的中性管道的日常理解。媒介作为“人的延伸”,追思媒介亦是理解人性。媒介存在论蕴含一种超越传统二元论的人性论,是对西方古典哲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近代哲学“发现了媒介”,但媒介存在论则真正将媒介作为媒介来面对,运用一种将媒介作为媒介进 …
这两周读书不少,由于憋论文所以没及时写笔记,现在还是随手记一笔,因为和我即将写的论文可能也有点关系(关于海德格尔的上手和指引之类),就不按着书的顺序了。 在其他哲学,特别是早期分析哲学那里,语言往往被作为命题来分析,所谓的“真理”也被视作是某种命题或者是某种与命题相符合的东西。比如塔斯基说“‘天在下雨’当且仅当天在下雨”,据说这就是对真理的定义。 现象学并不把世界看成是命题的集合,同时也不把命题判 …
跟随吴老师,我在博士阶段主攻的方向无疑是现象学的技术哲学,具体来说,我的研究应该围绕“媒介现象学”这一主题来展开。 在媒介现象学这一主题下,我的研究可以以三个角度或三种方式展开,根据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研究进展,最终的博士论文将限定在某一角度下选取恰当的题目撰写,在此研究计划中所提出的主题和角度只是研究的思路或切入点。 这一主题主要涉及两大学术资源,一是现象学哲学传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为 …
今天只读了两节,关于所谓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的区分。简单来说,自然态度就是非反思的日常态度,而现象学态度就是反思性的哲学态度。对这两种态度作出区分并不是要把它们对立开来,好像一边是普通人的自然态度,另一边是哲学家的现象学态度。事实上现象学态度是对自然态度的一种超拔而不是一种反叛或决裂,自然态度毕竟是人生活的基本状态,在日常经验的前提上才谈得上反思。而另一方面,普通人和哲学家一样时常在自然态度和反思 …
这次主要讲“在场与缺席”,在场对应于“充实意向”,缺席对应于“空虚意向”。所谓在场或者说充实,就是指事物鲜活地、具体地呈现在你面前,被你直接指认到的情况。不过更准确地说,在场是由缺席来规定的,“当我们领会某事物的在场时之时,我们恰恰是把它领会成并非缺席的:如果我们要觉察到在场者,那么就必须存在着它的可能的缺席之视域。在场作为某种缺席的消除而被给予。”。什么时候可以说一个事物在场了呢?就是当我们不再 …
写作是一种习惯,搁置得太久时,写作的欲望就越来越淡化,最后失去了这一习惯,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总而言之,无论如何,我得时不时写点东西,重新唤醒动笔的习惯吧。 这学期吴门一起读索科拉夫斯基的《现象学导论》,顺便再蹭蹭靳希平的另类胡塞尔,争取这学期对现象学来个入门吧~ 于是随手写写笔记啥的吧…… 《现象学导论》的导言讲了本书的缘起、目的和概要。简而言之,这本书是要跳出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