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世界》、《吕克昂》:我设想的一个NFT项目2、3

《理念世界》、《吕克昂》:我设想的一个NFT项目2、3

我说什么来着,为什么“近几年币圈的新事物我都没有紧跟研究了”,因为太费神了:机会太多,动不动就fomo。最近玩了几天NFT,又体会到了熟悉的感觉,这圈子真不能常呆,我还是要早日抽身,好好写论文去……

不过我还是把我那天失眠时想到的第二个idea写出来吧,当时其实主要想了三个项目,一是《万神殿》,二是《理念世界》,三是《吕克昂》一个精英化的学术出版平台,类似arxiv/doi/sci-hub/知网的结合。后两个思考得都很初步,但我也不想细琢磨了,把思路说出来再说。

《吕克昂》:去中心化学术平台

先说三吧,其实也可以叫《阿卡德米》,不过academy本身就成为表示“学术”的常用词了,所以不如叫《吕克昂》,吕克昂是对academy的继承与反叛,别称逍遥学派,听着更加去中心化一点。

现在已经有许多去中心化的文字社区和文本NFT平台,比如mirror.xyz,BBS等,但是我感觉它们的定位都是大众向的,而其实大众社交对于去中心化的要求根本不高,什么化赞为赏啊,竞价发帖啊,其实都可以在中心的平台里做,对大众参与者来说没什么区别。如果是在大众社交平台,我更看好像推特传闻将要做的那样,嵌入对NFT头像的支持。包括说允许用户把文章或发言铸成NFT的功能,都可以由推特、Facebook、wordpress等现有的大平台来嵌入支持。另起炉灶很难与这些大众平台抗衡。

所以我更看好精英领域的需求,比如发论文。前段时间老教授状告知网就引起一波讨论,人们发现知网挺坏,但其实国外的论文平台也没好哪去。平台既从杂志社收钱(实质往往是从作者那里收钱),又要从读者那里收钱,两头都收钱,然后费用还都挺高。但读者交的钱到不了作者手里,作者花的钱也往往起不到作用(比如帮忙推广自己的论文)。

所以“去中心化”其实早已成为学术圈的刚需。大众根本不在乎推特或微信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但学者都喜欢去中心化平台。我孤陋寡闻,都没看到哪个学者是不喜欢sci-hub的。但sci-hub虽然是个海盗平台,虽然受到全世界学者的欢迎,但是它只要有实体,就会被封禁,会被起诉,然后就会停更乃至关站。所以一个用web3和DAO组建起来的去中心化sci-hub是真的有意义的。

我设想的论文NFT平台,作者需要花钱才能发布论文——这是必要的门槛,事实上论文作者通常愿意为得意之作花费版面费。而读者是可以免费阅读——这也是必要的公开性。但引用需要付费——这包含在发布论文的费用之内,但不是额外费用,引用得多和引用得少的论文应该支付同样的发布费用,以免作者为了节省花费而故意减少引用。发布的论文如果引用了平台上已有的论文,被引作者将会获益。这就保证了影响力越大的作者收益越高。连SCI影响因子之类的都被取代了。

当然,专利文本或保密文本也可以在平台上传播,比如设置可免费预览的部分,和只有买下授权才能读取的部分。

而且,区块链不仅能够使得建立论文下载平台变得去中心化,也能够把现在学术出版的其它普遍需求都整合起来。比如,一个需求是发表优先权的“抢注”,这就是如arxiv、biorxiv等预印本平台的意义。

一篇论文从投稿、同行评议、退修到最终出版,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但在此期间重要成果可能被竞争者抢先发表,甚至在投稿流程中被泄露、抄袭。所以作者往往愿意在正式发表之前,就把论文上传到预印本平台,一方面能够促进同行交流,在发表前就获得反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标识自己的优先权。

那么这一需求很容易被区块链技术满足,把论文铸造成NFT,就更加确凿无疑地宣示了自己论文的第一个时间戳,而且也能够在任何平台传播。另外,NFT直接起到了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的作用,也有利于引用者精确地标注引用出处。

当然,杂志社的编辑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编辑承担宝藏挖掘者的工作,他们可以主动与名声不显的论文作者取得联系,帮他们润色、结集并推广,从而同时从作者和读者那里收取报酬,区别在于作者的立场更加自由。

这个设想我没打算卖,哪个大佬愿意做就加油做吧,我还愿意捐钱。一是我相信别人也想得到,现在参与NFT热潮的正经学者不多,但凡正经学者多一些,这种需求应该是都想得到的。二是我相信知识共享是无价的。

《理念世界》:自上而下的众创平台

第二个设想还是一个游戏,但可能更加广义,这个设想是最模糊的,所以我就随便说说。

“理念世界”是柏拉图的哲学术语,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高于现实世界,前者是可知世界,后者是可感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比如说现实世界有各种“圆”,但所有现实的圆都是有缺陷的,但使它们都成为圆的“圆的原型”是完美的,但这个完美性存在于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静止的、永恒的。现实中有生老病死,万物难免朽坏,但理念世界的存在永远是完美的,因此不会变化。

我在前面谈元宇宙时讲了,元宇宙不是虚拟现实,而是超现实,是现实之上的现实。这个“理念世界”就是取了这种意思。NFT的永恒不变的意象也很对味。(再次申明,这是游戏的设计,不是说我认同柏拉图的学说,也不是说我认为NFT真就是永恒之物)

那么理念世界里头有什么呢?eidos,这是柏拉图的术语,英文一般翻译为idea或form。中文翻译为理念、形式或理型。其实就学术而言,理型可能更好一些,但是就大众理解而言,可能还是“理念”更通顺。

当然,也可以把《理念世界》的NFT命名为“共相”或“原型”。

这里的“原型”的构想本身也是一种“原型”,它可以衍伸到许多更具体的游戏设计中去。

我核心的思路其实和之前反复表达过的一致,NFT是精英化的,至少去中心化区块链上的NFT是精英化的,不要指望大众参与者都人手几个NFT才能玩游戏。

而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分,区分了NFT持有者与社区参与者之间的界限。社区可以是无门槛的,围绕各种中心化平台组织起来的。而NFT持有者作为各种中心化平台的中心,作为“元中心”发挥作用。正如理念世界是静止的、永恒的。理念NFT的持有者不需要频繁操作,只需要静止不动,或者以“流溢”的方式(新柏拉图主义的说法)发挥作用。

比如我前面设计的《万神殿》,如果把主神卡的持有者设置为“原型”,那么它们在实际的游戏平台里可以拥有无数的“摹仿”或“化身”(avatar的原意)。这些化身并不需要是NFT。

当然,也可以不搞神灵体系,换成一个氪金抽卡游戏(诸如FGO),在这个游戏中,NFT卡可以作为“原型卡”,或者说“母卡”。每一个英灵都对应一个“原型”,但实际上玩家氪金抽卡的时候,抽到的不是作为原型的NFT卡,而是作为仿品的无限量的摹卡。这其实就是FGO的设定:英灵存在于永恒的英灵座中,召唤(抽卡)其实是抽出英灵的一个版本(副本)。事实上FGO之类的游戏现在就很火,人们不在乎抽到的卡是不是NFT的大家都抽得乐此不疲。那么母卡有什么用呢?母卡根本不是用来下场参加游戏的,母卡是在氪金的时候产生作用的。比如玩家在氪金的时候选择某一母卡定向氪金,就能够增加该卡片的掉率,或者当玩家用氪金方式培养某张卡的时候,对应的母卡可以收到相应的氪金。简单来说,大众端的游戏不需要NFT直接参与,大众也可以免费玩游戏,只是在氪金环节,才与NFT持卡者发生联系。甚至这也不需要是强制性的,玩家照样可以用人民币之类向着运营商氪金,区块链氪金只是选项之一罢了。

那么区块链氪金有什么好处呢?一是绕过苹果税之类的额外支付手续费;二是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的榜单(在打榜期间要冻结持卡人动用资金池);三是抽卡机制公开化(掉率和随机数都可以做成链上程序公开运行),保证公平还可以炫耀。四是一种社区互动的方式,虽然原则上NFT母卡持有者可以静止不动什么都不做,但是为了吸引抽卡者可以有更主动的行动,例如资助美工制作更好的卡面或礼装等等。

当然,上面讲的“原型卡”离柏拉图意义上的原型差的比较大,与柏拉图的“理念”更接近的,可能就是“单词”了。现在已经有了一款以一组单词为基础的众创NFT游戏——Loot,每一个NFT只有8个单词,表示一套装备。然后社区根据这些装备卡再去设计游戏。

8个单词还是多了点,干脆就1个单词对应1个NFT如何?其实常用的英语单词并不多,几千个词汇量足够日常交际了,更复杂的含义可以由多个基础单词拼合而成。或者,我们也可以考虑做汉字NFT,其实日常使用的汉字大约就3000个,一个汉字做一个NFT

在基础概念的基础上,社区可以开发各种玩法,比如对每个概念制作卡牌,组合多个概念形成新的次级理念等等,这方面我没想好。

“原型—复制”的关系也可以套用到“我的世界”类型的虚拟世界搭建体系。我们先提供最基础的“砖块”,然后建设者可以自由选用所有基础构件来搭建一个更复杂的单元,比如“床”、“门”等等。基础砖块是可以免费无限复制使用的。但建设者可以把自己组装的一个复合结构注册为NFT,这时候需要向该结构用到的所有元件支付一定税金。NFT具有唯一性,每一个固定的结构只能注册一次。新的NFT也可以变成新的构件,被其他建设者免费无限复制使用。但如果其他建设者要把搭建的更复杂的结构再注册成NFT(比如房子、街区等等),那么他也需要向他使用的所有原始构件和衍伸构件付税。

这样的好处还是:玩家可以免费开玩,自由创造,只有在他需要把自己的作品固定为NFT时,才需要花钱(同时他也有了赚钱的可能)。

这次我尝试在mirror.xyz上铸造NFT

4 Comments

  1. Novac

    赞同去中心化的内容发表平台会先是精英化的,在我的理解里这种“精英化”不光是参与者圈层上的精英化(比如学术圈,艺术圈),而是内容上的(广义的知识生产、文艺创作),因为看起来至少在英语世界的很多思考者已经去体制化了,他们虽然不写论文,但思考和试图解答的问题跟学术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例如做了538的Nate Silver,他对大选投票以及体育的数据分析实际上可以发很多篇政治学经济学论文了。更不要说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人们甚至不用知道他是谁,有内容本身足矣。所以虽然吕克昂这个创意是以学术界的论文发表为蓝本的,我猜想这种形式更适合的是广义的知识生产,乃至也许将来学术界的论文撰写-评审-发表-传播-引用这个链条会被重塑,融合进知识生产这个大范畴,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学术机构也会被重塑。

    P.S. 收藏了这篇的Common Edition,虽然钱不多但很荣幸成为first collector哈哈。看胡老师的博客确实获益匪浅,非常感谢。能把一件事说清楚的少,能把一件事背后的逻辑说清楚的更少,而能把逻辑之上的科学思维方法说清楚的更是太难得了,对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又加深了一点理解。请胡老师继续做宝藏博主,比喻意义上的和区块链上的 😉

    1. 谢谢捧场~ 话说买这个Common Edition的Gas费是不是就超过打赏金了?还是说有别的渠道?

      所以说感觉mirror的模式还是有待改良。考虑到未来以太网主链的Gas费不太可能明显降低,主链上的NFT肯定也是精英化的,大众博客和网友打赏的模式肯定得在二层玩。我设想这种文字NFT平台可以提供中介性的服务:让类似于现在的杂志社、编辑部、出版社这样的机构,分批把一系列文章打包压缩后存储到IPFS上,形成一个NFT发行。这样作者一方面享受到了用去中心化存储标记优先权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定期统一结算NFT产生的收益,但不必碎片化地一篇文章铸造一个NFT、一次交易收取一次收益,导致Gas费爆炸。

      1. Novac

        是的,Mirror似乎只支持以太坊,没有替代链可以用,所以多了真的玩不起 而且Mirror在内容发现和互动上做得也很弱,这点应该学习一下Medium。
        关于主链和二层的不同定位与不同成本,Octopus Network的刘毅老师在这个youtube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wJABNVkDs 里也有阐述,他把主链比喻成曼哈顿,地租最贵,适合金融公司之类;二层则是一些制造业和物流,可以放在周边地区,不用在曼哈顿挤。我想基于信息和内容的价值交换也是虚拟世界的物流了,为了降低成本会有大集装箱,有分发中心,有最后一公里的零售。

  2. Novac

    是的,Mirror似乎只支持以太坊,没有替代链可以用,所以多了真的玩不起 而且Mirror在内容发现和互动上做得也很弱,这点应该学习一下Medium。
    关于主链和二层的不同定位与不同成本,Octopus Network的刘毅老师在这个youtube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wJABNVkDs 里也有阐述,他把主链比喻成曼哈顿,地租最贵,适合金融公司之类;二层则是一些制造业和物流,可以放在周边地区,不用在曼哈顿挤。我想基于信息和内容的价值交换也是虚拟世界的物流了,为了降低成本会有大集装箱,有分发中心,有最后一公里的零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