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新高纪念(二):离永恒牛市还有多久?

比特币新高纪念(二):离永恒牛市还有多久?

今天比特币美元价格突破历史新高,超过19800美元。不过人民币市场来说还没有超过历史新高,但这也关系不大,因为这几年的趋势正是人民币市场大举萎缩,美元市场重新引领比特币行业。

我上一次写“比特币新高纪念”是在2017年1月5日,当时我还是用人民币算的,突破了8000元,同时我正在谋求入职清华。

我第一篇比特币相关文章 2013年4月19日,当时比特币是719元,刚刚从1600元以上跌下来,也是我最初尝试买入的几天之后。那时我正在写博士论文。(大家注意,虽然我入场早,起价底,但因为最初就是个经济不独立的学生,把所有奖学金都挤进去了,但苦于本金并不多,所以现在也并不是比特币大佬。)

13年4月到17年1月,17年1月到20年12月,大概都是四年。比特币以四年为一个大周期,这从来不是秘密,因为比特币的发行机制就是每四年减半,所以在四年的大周期来看,比特币其实没什么悬念。

总有人喜欢问,比特币为什么涨了啊?当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理由,比如13年是塞浦路斯债务危机引发,17年涨是因为中国大妈入场,今年则是因为以灰度为代表的华尔街机构入场。

但照我看来,这些事件无非是一些“填充”,没有这件事填,也会有另一件事填,大趋势来说,上涨并没有什么理由,就是到时候了而已,破新高不是此时就是彼时,总得有个时间点呗。

4年,就投资而言就算是“长期”了,我向来建议,如果你不在乎短线收益,而是有至少四五年的“长远眼光”,那么你随时买点比特币都可以,是的,现在也不晚。

很多人听说我13年就买比特币,都会夸赞两句,一般是说我头脑好、聪明、有远见之类的,很少有人明着跟我说:你就是运气好。但实际上他们心里想的基本都是:碰巧了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判断的方式很简单,有时候对方说:你买的早啊,我会回一句:现在买也不晚。对方就笑了:怎么可能,现在太高啦,还是你厉害,云云。(当然,还有一些人是回应“我不懂”、懒得研究,这种回应我是欣赏的,比较洒脱,当然这种人如果转头去买A股了,我还是要鄙视的)

但我本人其实一直在买,不但13年、14年在买入,17年、18年仍在零星地买入。事实上,在我工作之后额外再投入的人民币,加起来早已比我博士时买最初那一批比特币更多了,但新增的比特币却只是零头。即便对我的财富总值而言几乎忽略不计,但不买白不买啊,在我买房之前,本来就得找地方储蓄,我不买比特币,难道去买A股吗?

在13年就买到比特币,真的不一定需要什么智慧,很多人运气好,就刚好那时候入场了。我其实属于运气一般的,那时候经济并不独立,自己能做主的资金很少。智慧是体现在对比特币长期趋势的判断上面,这个判断并不局限于13年,而是直至今天都没有变化。如果说我在13年的判断是智慧的,那么我在今年的判断也同样是智慧的。然而那些恭维我智慧的人,往往对我今年的判断嗤之以鼻,这就证明他们实质上只是礼节性地恭维我运气好而已。

那么有人要问了,我这个“什么时候都可以买比特币”的判断什么时候才截止呢?我的回答是它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截止,但这个判断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最初当然是一种风险投资或天使投资,但在起步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比特币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长线投资”,再到某一时间之后,比特币就成了一种普通的“储蓄”行为。

在比特币的前两年,09年到10年,顶多再加上11年,买比特币是有风险的,因为这个项目真的是有可能失败的。因为最初比特币无非是一个爱好者小圈子的实验项目,主要参与者从一个邮列扩展到一个论坛,但相对一致、齐心。比特币这件事情,相对齐心才有可能失败,因为他们完全有可能一致同意终止实验、推到重来、另起炉灶。

中本聪的隐退标志着比特币逐渐走向成熟,他在论坛上发的最后一个帖子是在2010年12月12日,当时他表达了低调发展的立场,认为希望维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币捐款,因为过早把新生的比特币推到风口浪尖可能会让它夭折。

但此后,中本聪消失了,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他的隐退是有益于社区发展的。始终有人希望推进比特币在黑色产业中的应用,也有人不希望如此。随着比特币的发展,社区的分歧越来越多,比如是否支持显卡挖矿,是否支持ASIC挖矿,是否加强匿名化,是否扩容区块等等。这些分歧不再会有中本聪一言而定,哪怕他再度复出,也无法打破参与者利益的多元化。

自中本聪退隐以来,至少到2011年、2012年之后,比特币不再会被任何一撮人关闭了。因为社区不齐心、利益多元化,恰恰构成了持续存在的保障。就好比说在1960年代,计算机网络是有可能被扼杀的,但在今天,没有人能关闭互联网。

在我13年入场时,经常听到一句话,就说比特币的未来要么是归零,要么无限大。那些从11年走来的老人心中始终还有一个“归零”的选项,但我那时已经很清楚了,“归零”是不可能的,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就是无限的。

为什么比特币的法币比价可以无限增长?很简单,因为它的总量是有极限的,而世界人民的经济发展是无限的,各国发行的法币总量是无限的。无限除以有限等于无限——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数学题。只要我确定比特币的总量有限,就立刻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任何时候买比特币都是对的。

当然,你要是认为比特币的总量并不有限,可以看我写的““物以稀为贵”的存在论基础——兼论比特币为什么值钱”一文,必须承认这种有限性是有条件的,是历史性的,但我确信这些条件是成立的。

当然,理解“无限除以有限等于无限”这一道理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所以13年以来,比特币圈内经常听到的一句口号是“to da moon”,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涨上天”的意思吧。但事实上,没有天花板并不意味着能涨到月亮上。因为我们说的“无限”是潜无限而不是实无穷,实际的增长是需要时间的,这种增长不会特别快,因为比特币虽然总量有极限,但它是通过一轮一轮的新增达到的,每一轮是4年,第一个4年就发行了总量的一半,第二个4年发行一半的一半,第三个4年发行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以此类推。所以事实上,前12年内,比特币的实际增殖速度是要大于大部分法币的通胀速度的。

因此在这一阶段,比特币的增长更类似于“传销”,完全依赖于参与者的增长和资金的投入。所以在这一阶段,比特币的增长往往显得精神分裂,经常像传销那样暴涨,而又不能持续,但崩回来之后又总会慢慢涨回来。

所以说,在这个阶段,比特币同时满足两种投资需求,一种是看重大起大落的波动性,想要迅速致富的炒币家,另一种是以若干个4年为尺度着眼长远的长线投资者。我当然是后者,只要不关注短期涨落,比特币已经进入了稳定的、不可能归零的增长之路了。但前一类人也很欢乐,能够享受到一夜暴富的快感,也能够感受到亏了一个亿的悔恨。

这个阶段是有终止的,大约是在第5个到6个4年,过了这个点,就是有位币圈大佬所说的“永恒牛市”。标志性的节点就是比特币的新币增发率低于美元的通胀率。在此之后,比特币的总量趋于稳定,而美元继续增长,那么,众所周知,一个不断增大的量除以一个趋于稳定的量,结果一定是一个不断增大的值。这个简单的数学原理道明了“永恒牛市”的本质,所谓比特币的永恒牛市,就是法币的“永恒熊市”。因为所有人都承认法币总是不断贬值,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法币相对于比特币不可取代的优点。

当然,这一简单的除法要有意义,也是需要条件的,条件就是比特币的参与者始终保持一定数量,而不是日趋萎缩。但是和前一阶段相比,比特币比价的增值已经不再依赖于参与者的增多。

当然,增发率低于通胀率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并不代表一个实质性的转折,究竟市场如何波动,是难以预测的。就好比我们讲世界历史进入了“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之类,这是一件大事,也可以找到一些标志性事件作为分界点,但实际身处那几年的人,并不会感受到一个特别明显的转折标志。

在下一阶段,人们衡量比特币的观念会普遍发生变化,当然我现在就已经主动转变了观念,但未来这种转变将是常态的、理所当然的。就好比哥白尼时期认为地球运动的观念已经出现但很罕见,但到了牛顿之后,这种观念就司空见惯了。

什么观念呢?就是以比特币来衡量价格。所以我刚才一直在说比特币美元价格或“比价”,因为比特币与美元是互相衡量的对等关系,我们可以用美元来给比特币计价,也可以用比特币给其他所有事物计价。

或许你要问,既然计价是相对的,那么我以美元为本位和以比特币为本位有什么区别呢?大有区别。这就好比哥白尼体系与第谷体系的区别——它们在数学上等价,在预测天文现象上等价,但第谷在物理上坚持地球不动。地球的运动并不会让天文学的数学计算发生动摇,但会让物理学乃至伦理学等一整个体系动摇。一旦人们以比特币本位来思考问题,来衡量自己的投资和买卖,那么必将引发的观念领域的颠覆是巨大的,这种观念革命的内容将是我未来两年研究所谓“区块链哲学”将要逐渐阐发的事情。

当然,观念革命在少数革命者那里总是超前的,但是在人民大众那里总是滞后的。牛顿的世界观直到牛顿之后的一百来年才真正深入人心。

所以我不是太喜欢“永恒牛市”这个概念,不是因为它说得太夸张,而是因为它格局还不够大。它只是在汇率市场的意义上形容这个阶段,而没有提示出比特币对生活世界和生产领域的全盘影响。我愿意说,“比特币的时代”即将到来。

5 Comments

  1. 黄家诚

    请问胡老师,以太坊值得买入吗?我也曾打算研究区块链哲学,谷歌上只搜到一本区块链哲学的专著。以太坊作为平台似乎有更大的前景,老师怎么看待呢?

    1. 你搜到的是哪本专著?文章应该已经有不少了,比如
      Reijers, W. and Coeckelbergh, M., 2018. The blockchain as a narrative technology: Investigating the social ontology and normative configurations of cryptocurrencies. Philosophy & Technology, 31(1), pp.103-130.
      Santos, Renato P. Dos . “On the Philosophy of Bitcoin/Blockchain Technology: Is it a Chaotic, Complex System?.”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Swan, Melanie, and Primavera De Filippi. “Toward a philosophy of blockchain: a symposium: introduction.” Metaphilosophy 48, no. 5 (2017): 603-619.

      关于以太坊,首先要分两块,一是“作为平台”的以太坊,二是“作为货币”的以太坊,以太坊平台的前景未必等价于以太坊货币的涨幅,它们有联系但不必然联动,以太坊这一平台甚至可以支持比特币侧链;其次,以太坊这一平台与谁相比呢?你说“更大”应该是和比特币相比,但比特币没有所谓平台啊,比特币的核心就是很纯粹的货币功能,简单而可靠,本身不建立平台,但可以被植入任何平台之内,比特币可以植入Paypal的平台,华尔街的平台,包括以太坊的平台。所有其他平台的“前景”都不与比特币矛盾,而是可以成为比特币前景的一部分。以太坊平台对比的,应该是支付宝、微信、Paypal、Facebook等等,好比支付宝里你不光能转账,还能“植树”,有好多小程序可以用,这就是以太坊想做的事情。但问题是,其中大部分“应用”实质上并不要求去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反而不如中心化,比如你在蚂蚁森林植树更好还是搞个去中心化植树应用更好?去中心化的你都不知道谁在哪儿植树。真正要求去中心化的,首先当然就是货币本身,但除此之外真没有多少,大概也就博彩之类有一定要求,当然,还有证券,但前一波ico热潮已经过去了,再来一波就要求传统金融体系为去中心化金融松绑解禁。反正可能是我的想象力不够吧,短时间内看不到多少应用空间。最后,虽然现在不能想象很多,但假设确实有许多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那么这些应用是否必然要放在以太坊这同一个大平台之下运转呢?本来开源软件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未必需要都挤到以太坊里头来运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