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通史讲稿12:讨论课

科学通史讲稿12:讨论课

这周是酝酿已久的讨论课,所以没有讲稿~

这门课的选课人数是15人,但是基本上只能来一半,这次也是如此,总共到了7位同学,实际参与讨论的仅6人。不过讨论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家都有话可说,时间也用满了。

有些遗憾的是,感觉我的课程对同学们的影响很小,比如有同学问为什么同样源于偏向理论的古希腊科学,为什么现代科学走向实验。而我课程中讲希腊化时期、基督教文化、印刷术、炼金术等等,都是在讲近代科学的要素不止来自于古希腊,实验传统有其它多种源头,同学的这个问题让我感觉我这些题目都是白讲了似的……

期中作业的话,目前为止我收到了三篇,其中两篇是读书笔记,一篇是随笔。交作业的同学也都参与了讨论课。

我的意思是,这门课是有平时成绩的,基本的要求就是期中一篇读书报告,期末一篇小论文。不过我又表示期中的读书报告是可以商量的,写成论文也可以,甚至不写也可以,但这就意味着孤注一掷只按照最后的论文来给分了,如果最后论文写得不好,那么少交作业的同学分数肯定是偏低的。这次讨论课也是另一个获得加分的途径。如果既不交读书报告,又不参与讨论课,而且也没有和我请假的话,那么平时成绩肯定是很惨的了。

不过看起来大家事实上对分数不太在乎,所以结果是我只收到三篇作业。从这三篇作业来看,写得都还不错,一个人读了劳埃德的《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一个读了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都是不错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思考。

不过如果严苛一点看,也有很大不足,写随笔的同学是思路清晰但不够扎实,缺乏论据。而写读书笔记的同学则都缺乏清晰的思路或叙事线索,因此只是一种“笔记”,而不是“报告”,所谓读书报告,与一般的读书笔记不一样,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报告是讲给别人听的,文章还是需要一定的结构的。比如有一位同学的读书笔记三千余字只分四段,一个自然段可以有800到1000个字,这是啥概念呢,就是相当于一篇高中作文整个不分段,读着是很难受的……我想说的是,许多同学写文章的时候缺少了一些读者意识,其实论文是一种与他人交流,或者“叫板”,而不只是私人的记录。

我最希望看到的期末论文是能够与我叫板的,这不是说论文要在形式上就写成一篇“与某某老师商榷”的文章,在形式上论文的笔法应该是客观化的,但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能够让我从这篇论文中学到东西。

我在整门课程中一直试图强调,“历史”的叙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学习或研究历史不仅仅是记忆一些客观的知识条目,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与思考。有同学可能会对我的叙史策略提出疑问,这是好的。为什么讲这些而不讲那些,这背后有我的评判标准,但每个人也可能有他自己的判断,就是我自己,如果下一次再开课,可能讲得也不会再是一样的东西,每一个同学也可能有自己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所获得的,不只是“历史知识”,更是“历史观”。

但是我实际讲课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讲的当然还是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观”这个东西是无法传授的,需要通过主动自发的反思和阅读才能有所收获。

 

3 Comments

  1. Pingback: 随轩 » 科学通史怎么讲——“科学通史”课程总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