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渗入过程而让手段也成为目的

目的渗入过程而让手段也成为目的

如果做某些事情没有达成其预期的目的(而换其它做法就可能达成目的)就有可能后悔,如果做某些事情达成了预期的目的,但后来发现这一目的并不是自己真正希望的,那么也可能后悔。而做某些事情是不会为之后悔的,那就是其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或者说其目的可以在其过程中当场获得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戏,还有交流。

当然,你可能因为沉迷游戏而后悔,不过那其实是因为当时没有去做其它许多事而后悔,而不是因为做了某些事儿后悔。

但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并不如游戏那样好玩,人们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某些预期的目的——我承受了这般的痛苦,到头来将换来某些收获,我的目的在于那预期的收获,所以我才会甘愿做这些令人烦恼的事情。

能够让遥远的“未来”参与到当下的决断,这是人类的特技,这种特技发挥到极致时的形态,就是宗教。它以某种到生命尽头才能收获的事情为许诺,让人们可以无限地承受苦难。

但这似乎并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一种更理想的状态是:一方面都有美好的未来让人期待和追求,另一方面每时每刻也都能乐在其中。

一些只关心当下的快乐的人放弃了梦想和追求,得过且过而无所作为;而另一些只注视遥远的理想的人却轻视乃至仇视当下的现实,愤世嫉俗而偏执一端。

传说费耶阿本德说他从不会花五分钟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我相信这种生活方式即便不是老愤青,也是可能做到的。

诀窍就是,让目的渗入过程而让手段也成为目的,或者说,目的不仅作为一个抽象的、未来的许诺而影响行为,还是作为一种活的、流动的事物,时时介入到行为过程之中。同时过程则反过来时时指向和构建着目的。

说来玄乎,其实易明。仍是以玩游戏为例较好说明:一些复杂的游戏往往有某些设定的目的,比如“通关”,要达成这一目的也许要求进行许多枯燥乏味的任务,比如“练级”。如果说没有“通关”这样的可能性作为目的存在,纯粹让你去练级,那是乏味的;而如果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直接让你“通关”,那也是毫无意义。而游戏之所以好玩,往往需要目的与手段两相结合,如此,艰苦的努力过程使得来之不易的胜利让人振奋,而胜利的可能性又使得努力的过程变得刺激动人,我们知道打游戏的过程本身是让人愉悦的,没有人说我打游戏就是为了大部分时间承担着痛苦只为了最后通关一瞬间的愉悦,游戏的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享受到了玩游戏的几乎全部乐趣,即便是最终Game Over,也并不能抹杀打游戏时已然当场兑现的愉快。但这种愉快与那种及时行乐式的快感发泄又不完全相同,这种愉快本身需要有未来(通关的可能性)作为支撑,但它又确确实实是当场兑现的。

除了狭义的打游戏之外,在许多活动中都可以构造出类似的模式。比如说谈恋爱又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情境。例如没事让你大清老早爬起来赶到火车站,那肯定是乐意不起来的事儿。然而如果说那儿将有你心仪的对象等着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你就很可能心甘情愿地,乃至于拼命争取这样的苦差。关键是,她的存在并不是让你甘愿承受痛苦,而毋宁说是由于她的介入把原本痛苦的事情变成乐事了。即便最后你兴冲冲地赶过去发现接错了站,即便最后她竟把你给甩了,也都不能抹杀你在这些事情中由于她的存在而当初兑现的愉快。所以说,那些在恋爱分手后的相互埋怨,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不值或者指责他人对不起自己的付出,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在一种真正的恋爱状态下的所有付出都理应是时时刻刻当场兑现了的。“爱”之所以是一种无比奇妙的东西,正是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内在的意义,使得被爱意渗入的所有活动都被赋予了持久而又时时当场兑现的意义。

让目的渗入过程并不是一种无视未来而及时行乐的态度,也不是着眼于空洞许诺的苦行主义。而是通过时时让目的呈现在过程之内,而使得过程本身超越了目的而获得自在。

2009年7月15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