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活动已结束】[暂停中][已解除置顶][置顶3] 征mm~【此活动已结束】

【此活动已结束】[暂停中][已解除置顶][置顶3] 征mm~【此活动已结束】

一、启事
1.  男。85年。北大科哲。随轩古雴。上海出生,定居北京。爱智、爱书和动画片。
2.  征一mm。
3.  条件不限、没有要求(除了分析地包含在mm这一概念的通常理解之内的条件)。
4.  此篇博文被关闭前长期有效,
5.  欢迎转载传播,但仅限此启事部分,转载注明出处EPR.ycool.com。
6.  除了有意者或者有意帮我介绍的人外,我不会向其他朋友汇报相关进展。
7.  联系方式见随轩[置顶2]。
8.  保留本启事的最终解释权。

征mm~

一、启事

1. 男。85年。北大科哲。随轩古雴。上海出生,定居北京。爱智、爱书和动画片。

2. 征一mm。

3. 条件不限、没有要求(除了分析地包含在mm这一概念的通常理解之内的条件)。

4. 此篇博文被关闭前长期有效,

5. 欢迎转载传播,但仅限此启事部分,转载注明出处EPR.ycool.com。

6. 除了有意者或者有意帮我介绍的人外,我不会向其他朋友汇报相关进展。

7. 联系方式见随轩[置顶2]。

8. 保留本启事的最终解释权。

二、诠释

硬盘坏掉后,本以为那篇只开了个头的谈“恋爱”的文章也丢了,没想到翻出老电脑中的资料一看,啥也没丢。原来是开学至今的一个多月中,这篇早该写出的文章仍是只字未动——尽管曾多次打开文件,但始终都没有写下去。

原因是那篇文章试图对我此前的整个恋爱经历和爱情观念做一个全盘的清算,于是写起来一方面有诸多顾虑,一方面也牵动着太多情绪,便理不出个头绪来,感到无从下笔了。

眼看小光节、大光节及其前一天的临近,相关的情绪又开始活跃起来(尽管向来都挺活跃),不如另起炉灶,一鼓作气先完成这个简略版吧。为了确保这篇文章不再会无限期推延,我不再试图对我关于恋爱的整个经历、情感和思绪做全面的梳理了,而只是限于一小部分的概念的最简单的澄清。

即便是只在概念方面讨论“恋爱”,由于这个概念在我的整个哲学中处于枢纽性的地位,显然也不可能以我目前的远不成熟的状态中一口气写完。因此在这里我只谈一个方面,那就是从“征mm的条件”说起。

虽说是赶在大光节之前开征mm,其实我并没有指望这一启事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我的渴望虽然强烈,但毕竟处于理性的掌控之下,远不止于迫不及待的程度。因此我设想这一启事将是长期有效的,或许在三五年内都会有效。不要问我既然那么渴望又为什么不早点主动出击之类的问题,渴望是一回事,要求自己的渴望尽快得到满足又是另一回事。只要欲望始终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也乐意保存和培育它,当然,既然开征,表明了我处在“时刻准备着”的状态。我也不指望有女生“倒贴”,毕竟男追女是亘古以来的自然法则嘛~ 我只希望有意试探的女生能够先主动进入我的视野,该出手时我还是会主动出手的。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的rp貌似奇差,这篇另起炉灶的文章从今天(10月29日)中午开始写,一口气写了几个小时,写了几千字,结果晚上打开文件时发现全部消失了!难道这就是Office2007的新体验?其实当时也有征兆,就是在我写作时发现撤销功能不能用了,但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写到傍晚按下保存后关掉就去打乒乓了,当时也没有任何异常提示,岂知晚上就给了我一个惊喜……

好吧……好吧……我不信邪!

当然,这么一折腾,我写作的情绪大受打击。我不是不可以把我刚写下不久的文字按原样大致重写一遍,然而这样做实在很痛苦,或许要花费比原来还要长的时间。如果是那样复原一份,恐怕我又要丧失一口气写完的兴致了,没法子,不如再推倒重来一回。当然,基本思路是不变的,只是如果说此后的行文显得过于简略或者急躁,这将是正常现象。

好吧,回到正题。

关于我的恋爱对象,我有什么条件或要求呢?记得三年多前在我第一次tg前的某次朋友聚餐中被问起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的回答是:“只要看得上我就行”。可见三年来我的观念并没有因挫折而改变(尽管确实是经历了挣扎的)。当然,经过三年的反省,我目前给出的回答及其解释应当是更确定和稳固的。在这里,我说的是:“不限条件,没有要求”。

这一回答恐怕会让不少人感到诧异、困惑,甚至是愤怒或不屑——什么呀?你怎么能这么随便呢?

确实,当许多人宣称自己对某事没什么要求时,往往体现的是某种漫不经心,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们将选择的对象都缺乏认真的反省,于是他们不是没有要求,而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求什么,这才不得不回答“随便”。等到事后,或许将这个不适那个不满,挑剔抱怨不休。另一些人,当然也包括我,在说“没有要求”时,常常是因为“事不关己”或者“无关紧要”,这是最通常的情况了。

然而我在这里说“不限条件、没有要求”,并不是以上那两种意义上的随便。首先,这是经过反省的结果,是与我一贯的思路和性格相一致的。其次,这种“随便”不是因为无关紧要,而恰恰是爱情的对象在我的生活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才要不限条件。第三,所谓的不限条件并不是没有条件,它本身恰恰蕴含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极难满足的条件。

当然,在启事中已经说了,既然是“征mm”,而不是征别的什么,“mm”这一概念中所通常包含的一些要求是理应满足的。比如说,首先,最重要的,没得商量的——务必是女性。其次,有诸多比较模糊的要求,例如年龄相仿的、可以在一起约会的、关系将是亲密的而且具有某种独占性的、向着结婚或同居的可能性敞开的,等等。这些“条件”不能说每一条都是绝对精确和必要的,不过肯定不能哪一条都不符合吧,大致来说,我要征的是一个以“mm”这一概念相称基本能够让人信服的对象。

更加技术化一些,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女性”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如果细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单纯,性别之分可以是基因层面上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等等,在这里,请允许我采纳最日常和最直观的分辨方式——第二性征。那就是拿眼睛瞧,必须是确实看得出来是个女性才好,如果左看右看都是个肌肉男,你就是拿出基因鉴定书给我看我也不会承认的!这也算是对外貌有所要求了吧。另一方面,对心智也不是全无要求,至少得能够看得懂“征mm”是啥意思吧!这个要求着实不低,几乎把当代中国“最先进”文化之外的人都排斥了——经斟酌,我故意使用最新潮和暧昧的mm一词,而不是女友或gf等概念。当然,即便没有进入网络文化,能够依靠打听等方式学会这一概念,也可以了)。

但总而言之上述最起码的要求都不算是我额外添置的,而是当我说“征mm”三个字时就已然蕴涵着的。

但“不限条件的条件”并不是指这些。我的意思是,除了“mm”之中,在这个“不限条件”之内也蕴含着一个条件——那就是,你必须能够容忍它。

所谓“不限条件的条件”并不与“不限条件”相矛盾,因为这一条件并不是由我设下的限制。之前提到的在mm这一概念中蕴含的条件是由这个日常语言系统所设下的,我本人并没有去添置什么;而所谓不限条件的条件则是将由潜在的应征对象自己设下的,我也并没有添置任何限制。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也不添置任何条件,那么除了缘分以外就真的没有任何限制了——这里的缘分指的是你在恰当的时候与我相遇。

但是现实中没有多少人可能是如此不设条件的,更多的人根本难以想象我这样的思路是如何可能的,而这正是条件之所在——我确信正常的女生是不可能接受我的这种“无条件”的态度的,于是,她们不敢、不愿或不屑于走近我。于是,她们自己将设下使得她们难以走近我的限制。

因此,公布了我的这一“无之条件”,并在博客中贴出了那么多饶舌的诠释,或许反而会导致我更不容易征到mm了。这也是我之所以迟迟不能下决心写出此文的原因之一。我很想在切实找到一个mm之后,再来补完我的思想。然而到那个时候,我的思想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即便始终保持一贯,但若真拖到那时候写,与此时写出的东西肯定迥然不同了。而我一旦想要写什么东西,就忍不住要把它泻出来、贴出来,这就是我的博客如此庞大的原因。如果说本文只是为了找到mm的一个手段,那么我恐怕至今仍犹豫不决,而既然“写”之谓“泻”其本身就是目的,便不需要再权衡什么了。

这个“不限条件的条件”真有那么可怕吗?确实可怕。至少如果是在五年前的我看来也是完全不可理喻的。比起花花公子式的“随便”而言恐怕也更为可怕,因为我是认真的,我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女友,而是最终可以去尊重她、爱她、与她共同生活的。

于是再来看这个“不限条件”,对,没错,不限条件!也就是说——要不要性格相合呢?不用。要不要趣味相投呢?不用。要么要价值观相符呢?不用。都不用!但是,如果这些都不能相配,如何可能共同生活,如何可能互相容忍和接纳呢?

当然,既然是不限条件,我并不会要求对方也和我相似是一个对男友不限条件的。你当然可以设定你的条件,如果我恰好符合那就谢天谢地。然而你不得不接受的是我的不限条件的态度。

如果你还没有醒悟到这一态度的可怕之处,那么,举例来说——杀手、窃贼、妓女、邪教徒、恐怖分子……她们满足我的条件吗?当然满足,因为不限条件嘛!也就是说,接受这样的女人也可以吗?也能尊重吗?也能爱吗?也能共同生活吗?能!

当然,这里的“能”是指原则上的,实际的生活中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然而比起以上这些异类,或许我和一个“普通”女孩的共同生活将会遇到同样多的麻烦。克服那些将共同遭遇的冲突和难题也是生活的滋味所在,至于分手的可能性也从不会关闭,因此我当然不能保证与任意一个mm绝对地能够和睦共存。我只是说,在原则上,成为我的mm将不会因为任何附加的理由而拒绝。

这种态度当然正是我多元主义哲学的表达,无论说我的哲学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受了我性格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也就是说,我宣称尊重一切、爱一切,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空洞演绎,我的情感并没有与我的理论相脱节。也就是说,我不会很痛苦地“爱仇敌”,然后仿佛自己承受着内心的矛盾就变得很伟大似的。我并不那么伟大,我就是发自内心很乐意地爱仇敌,若是一个对象不能在我心中唤起愉悦、幸福等“好”的情感,那么再说“爱”它就完全是自欺欺人。这种虚假的爱比起直白的恨更加危险。

当然,我从没有说我不会对任何事物感到愤怒、厌恶或反感等情绪,若没有这些情绪我就该升天了,但这些情绪都是短暂和琐碎的,就像一对最恩爱的夫妻也可能偶尔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恼怒不悦,事实上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是生活的趣味嘛。我的“无恨”仍是指原则上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是“理应”被恨的,我不会去有意地培育任何仇恨的情绪,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理应被爱的(具体问题以后再细说),这样一来,如果我愿意,一定可以通过理智的引导,通过筹划一种生活方式,来培育和刺激与某一事物相关的美好的感受,从而最终不仅说“理应”爱它,而且在现实中真实地爱它,这种“爱”的现实性就表现为构建出一种能够持久而愉悦地与之共处的生活方式。

啊对了,如果你对我之前和之后的许多叙述感觉云里雾里,那不要紧。我当然也不要求我的mm能够理解我的思想。事实上,即便我从不会故弄玄虚,如果我真的能够成就一种哲学的话,那么我的思想一定不可能是轻易被人读懂的。如果你一定要确信理解了我的思想后才敢于同我交往,那么请你务必做好相当的觉悟——我是不会容忍一个人宣称理解了我的思想的,如果你这么以为,我一定要抓住你与你辩论,直到你发现我们的差异之处为止。要是找不出根本性的分歧,这可是对我自信心的莫大打击啦!我可不会轻易认输的!所以,如果你看得半懂不懂,可能是最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是抓到了重大的反对之处后仍能对我抱有相当的好感就更好,但这种性格的女生我也不敢抱多大期望了。

言归正传,如果说爱一切而放弃仇恨,也就是彻底拒绝了“爱憎分明”的状态,那么说“爱”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了?没有恨的东西,怎么能够爱呢?要解释清楚这一话题并不容易,毕竟这还不是本文的主题,在此只能把结论简单说明一下:在原则上说——对所有的人,“爱”是无差别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人或哪类人在原则上更值得爱或更应当爱。但在现实中,一个人实际的爱则是有差别的,或者说,一个人对每一个不同的人的爱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并不是由某些原则所划分,而是由于每一个自由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而造成的现实的差异。而所谓现实的爱,并不是口头上说“我爱”,或者说“我乐意”就够了,现实的爱由现实的生活关系所体现,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现实的爱表现为“一种能够持久而愉悦地与之共处的生活方式”。而不同滋味的愉悦与不同形式的共处方式决定了现实的爱的差别。对亲人和朋友的爱往往是更特别和更强烈的,这是因为亲人和朋友同我的共处方式往往是最密切和最独特的;而当我说我爱任意一个陌生人时,只是说我为能与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共处感到愉悦,但肯定不是说突然有任何一群陌生人冲进我家里打地铺住下也是让我愉悦的,这样一种新的共存关系尚未被有意地构建起来,而作为暂时的情绪,我当然有可能变得愤怒或郁闷。但如果一群陌生人在我家住下已然成为事实,我就将要有意识地重新筹划与他们的关系,一方面重新调整和设计生活方式,一方面与他们交谈以求互相理解和迁就,最终,当这种新的关系在我的生活中被固定下来时,新的爱的联系也就相应地建立起来了。

所谓“谈恋爱”,不正是这样一种有意识地培育爱情的过程吗?当然可以谈所谓的“一见钟情”,但无论如何这种最初的情感并不是最终得以持久的形态,那些所谓一见钟情而相识的恋人,如果说他们的感情得以长久地维系的话,最初的“感觉”也只是一个“开始”的契机,之后还是需要在长期的、有意识的共同生活中被培育和发展。如果说找到了梦中情人后就觉得“完事了”,而不再去努力经营双方的感情,不再有意去保存和发展它,那么这样的恋爱注定是短暂的,生活的琐碎将磨去童话式的幻想。

我所谓找mm,也就是找一个恋爱的对象,更准确地说,找一个与之“谈恋爱”的对象。从这个词汇能够看出,较古典的恋爱方式是以“谈”为中心的,后现代的方式则是拿“做”取代了“谈”成为重心,我本人的性格当然是比较古典的。无论如何,恋爱总是一个有意识去经营筹划的生活方式,借此以培育爱情。爱情不是一种要么没有要么有的单纯的东西,也不是一种如触电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瞬间的刺激,爱情与任何人与人之间的爱一样,都是来自于共同生活的羁绊。因此我所谓的不限条件指的是我愿意与任何类型的mm建立“谈恋爱”的关系,并愿意努力去培育爱的情感。

按照之前的说法,以某种形式爱一个人是指能够愉悦地以某种形式与其共同生活。但这里所说的“愉悦”仅仅是指自己,而与对方是否愉悦无关。也就是说,当然也可以说我爱某个恨我的人,即便我的爱也是让他厌恶的,我也要爱他。比如说即便忤逆的孩子对母亲充满仇恨,我们也不会就此否认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是吗?这里爱是自私的,只考虑着自己的感受,而与对方的感受无关。

然而爱一个人,当然就会自觉地去为对方作考虑。因为爱就其最源始的情绪而言就是愉悦、高兴、振奋等“好”的情绪,也就是说,“我爱它”意味着“在我眼里,它是好的”。而自然地,人们总是要求获取好的东西,爱便也总是表现为“我要”。

但不要把这里的“我要”简单地理解为占有欲,“我要”究竟以何种方式表现,取决于我把对象当作什么来看。比如同样面对一块蛋糕,如果我是把它当作食物而“要”,那么我就倾向于在恰当的时间把它吃掉;如果我是把它当作一件升值的商品而“要”,那么我就倾向于以恰当的价格把它卖掉;如果我是把它当作一件礼物而“要”,那么我就会期待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把它赠送给我……无论如何,恐怕没有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会以占有财产的方式去爱一块蛋糕,比如把它锁进保险柜里,那么等蛋糕发霉后就啥也不是了。

简单地说,爱某样东西意味着我愿意以它“如其所是”的方式与之共存。说一个人喜爱蛋糕往往只是说他喜欢吃蛋糕,而不是把蛋糕涂在脸上;而一个人喜爱化妆品则是说他喜欢把化妆品涂在脸上,而不是吃掉。因为蛋糕之作为蛋糕的意义在于吃而不是涂脸,而化妆品之作为化妆品的意义在于涂脸而不在于吃。而把某物作为某物而爱,意味着希望它作为某物的意义得以充分的实现。

那么,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人之作为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说来说去,还是“自由”二字。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中,我们也可能把人当作物来爱,来需要和依靠,老板招聘职工就是如此,老板将提出或明或隐地各种要求和条件,他所需要的也是能够胜任这些条件的技术,而并不是一个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如果说某个人因为胜任某一条件而被要求,那么当他失去了这一技能,或者另一个人比他更为胜任时,他就将不再被需要。然而任何一项技能并不属于某个人的“本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丢失了某一技能时,他并没有变成不是他自己了,然而对技能而要求却从他身上移走了,可见这种爱并不是针对“他自己”的,而只是针对某种外在于他的东西。

而人的特点恰恰是其“无本质”。无论是狭义上的身体技能,还是广义上的技能,也就是包括思想、知识和观念。对于一个人之成为他自己而言,都不是本质的。把人当作一个动物来看,当然也能说出人的种种规定性,然而一旦把人当作人来看,一旦确认人的自由,那么就不再有任何确定不移的条件。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任何一些条件,而恰恰在于其“无条件”。人之为人的意义不在于它为了某个它物而实现,而只能在于它的自我实现。

因此,爱一个人,把一个人当作人来爱,就不应是想要把对方吃掉或者涂在脸上,更不是要把它关进保险柜里去占有,而是想要对方以人之为人的方式实现自己,也就是为了自己而实现自己,也就是说,要去保存、发展、并且欣赏他人的自由。在欣赏他人的自由时,自己也获得了更大的愉悦。

人虽然是自由的,但却不是孤立的存在。事实上,“自由”并不是某种抽象的、绝对的、静止的状态,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是自由的,之外的人是不自由的。“自由”与其说是一种状态或境界,不如说是一种能力,是“选择”的能力,是反省和叛逆的能力。就好比人天生有进食的能力,不管愿不愿意,人生来就要吃东西,也生来就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能力不需要或不可能进行维持和培养。而保存和培养进食的能力正是要筹划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以恰当地协调这种能力的运用;保存和培养自由的能力也是类似,一种与世隔绝的、抽去各种个人与外界的联系的孤立的生活方式是无利于自由的,因为在这样一种孤立的生活之中,没有多少异己的东西有待于去面对,没有多少可能性有待于去选择,在这种状态中,人的自由将是被压抑而不是被实现。而恰恰是一种更开放的、与他人相联系、相依靠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让人的自由得到更充分的展开。生活世界的丰富以及他人的个性差异将向自己展开更多的“可能性”,更广泛和复杂得而不是更单一的依赖关系也增加了选择和叛逆的余地。总而言之,与他人共同生活非但不会贬损人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充分展开了。

当然,这样一种使自由得以培育的共存方式,就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我再强调一下:这不需要去承担任何痛苦的东西,当多元主义的思想已浸透了我的性格时,我能够真正由衷地为“异类”的存在而感到喜悦,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那些与我不同,但本质相同的人——而这相同的本质就是无。我相信只要是与我同样是自由的存在,就一定是可欣赏、可尊敬的。

而以各种各样可能的方式与我联系的人中,最珍爱和重视的恐怕正是爱情的对象,这个人也将是在我之后的人生中陪伴我一起生活得最多和最密切的一位。正因为此,我一定要以最尊重其自由的方式来对待她,要把她作为最宽广和丰富的可能性来接纳,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展开可能性的方式来培育爱情。因此,只有从“不限条件”开始,才与我的理念相贯通。

当然,对对方不限条件,并不意味着我对我自己也是随便的。确实,我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务都是非常随意的,这一点在“随轩”的命名上就已经明示。不过在思想上我可不会随便。我不会为了另一个人而改变我自己的思想,若是这样,将是对双方各自的自由的轻视。比如说我能够由衷地欣赏一种观念,绝不是说要我这么说也是没关系的。我只会按我自己所认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言说,而不会附庸于他人的观点。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我的mm还是别的任何人,绝不能指望我能够“为了你”而顺着你的意愿说话,在这方面我是极其固执的。特别是,我早就提过我的“自己负责,死不认错”的顽固信条,这也是不会为了mm之类的人而放弃的。除了沉默,和礼节性的表示抱歉,我不会以“认错”的方式达成妥协,这一点是任何有意走近我的人务必需要做好觉悟的。当然,如果你不想争论,我并不会不识趣地抓着你辩论,然而一旦你想要和我论理,我肯定会顽抗到底的。我不会因为爱一个杀人犯而承认杀人是好事,因为在我看来无论是杀人这一行为还是以为杀人是正确的这一思想,对于一个人而言都不是她本质的东西,而我之所以可能爱她,在理论上,是因为她作为人的自由本质,在现实上,是因为某一种令我愉悦的共同生活的可能性,而这种共同生活之中绝不会包括我对杀人行为的参与,因此爱一个杀人者是可能的。但如果对方认为杀人就是她本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定只有和她共同参与杀人的活动才算得上是与她共同生活,那么,这种如她所愿的共同生活就无法构建起来了,与她的(谈)恋爱当然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无条件”只是最初的原则,恋爱能否成功还要看之后的机缘和努力。

写到这里大致上把我的思路的要点提示了一番,当然说得不明不白的地方和有待补充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就我这一轮的写作欲望而言已经泻得差不多了,到此为止。如果真能有mm对我感兴趣,我当然愿意再写一些关于个人的生活和爱好等方面的介绍,不过暂时就到此为止了。再次声明:应征者只要看明白“启事”部分就足够了,“诠释”部分与博客中的其它文章一样,只是出于自我宣泄的目的。

2008年11月1日

补充

2008-11-02 00:27:16

鉴于可能的误会作一点补充:
有人听说我开征mm,便说我也耐不住寂寞了啊,还有好事者说要争取在大光节前征到之类。其实如果看过诠释部分,应该想到我写本文其实意不在征到mm,而是在于表述之欲。但鉴于许多人不会有兴致读完全文,所以我在这里单独说明了。
如果真想尽快征到mm,我就不该贴出那么饶舌和吓人的文章,而是不如像一般征友贴那样,多写点个人情况和偏爱。我也可以不使用条件或要求等词,而以偏爱和设想等概念代替,说说我对mm的想法,这既不违背我的哲学,又能促进找mm的成功率,何乐不为?但最终把想要写的东西泻出来的欲望压倒了一切,导致我弄出了这样一篇东西。
这篇诠释并没有经过任何条理化的工作,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使得它可能比起我的其它文章而言更加散漫。而且鉴于这篇文章牵涉许多重要的观念,更使得它不适合阅读。或许我潜意识里更多地想靠这篇文章吓跑而不是吸引mm的缘故,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时时留意要把它梳理得更简明流畅些……
当然,写出这篇文章的收获是很大的,因为通过写作我的思路被引向某些在写之前没有预想到的方式而展开。

2008-11-06 18:22:31

关于启事本身的问题再做一些补充说明:
坦白说,在公布这个启事的时候我真是没有怎么想过很快会有人应征的事情,这确实是我的疏忽,当然并不是错误,我在这里只是就我未曾说明清楚的问题作一个补充,那就是,如果有人应征,怎么办?
我只说过“此篇博文被关闭前长期有效”,并没有说明此篇博文在何时将被关闭(在白打的丢失了的文字中讲到过)。一方面,博文的关闭未必意味着我成功找到了mm,而可能是因为我准备改变策略,或者心血来潮想要闭关之类的;另一方面,当然,如果我切切实实地找到了一个mm,我就会将此博文关闭,因为我明明说好了“征一mm”,而如果征到一个后还继续征,显然是不负责任和不能自洽的。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一旦有人“应征”,我就会关闭它。尽管我的应征据说是“无条件”,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说一句“我来应征”,就能自动地成为我的mm了。我需要作某些确认,才能承认应征的完成。比如说,如果你只是和我开个玩笑,或者只是心不在焉地随便应征一下,那么也要允许我同样心不在焉地敷衍了事。无论如何,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秉持平等相待的原则,如果你可以同时应征多个征友贴,你当然也理应允许我可以同时面对多个应征者;如果你是认真而专一的,我也会给予相应的回馈。我已说过,我对于“mm究竟是什么”的看法并不是现成固定的,而是有待共同构建的,而构建的过程将有对方的参与。等到你确实有了充分的觉悟和决心,而且你的意向被我成分地了解后,我当然会确认我们之间羁绊的建立,同时关闭征友启事。
但无论如何,我并不想匆忙地把广阔的可能性关闭掉,毕竟此事对我而言一点也不急迫。而且如此庄重地把这篇启事在我的博客中置顶,但连一篇新文章都没沉下去就把它关闭了,似乎是件很搞笑的事……
所以,嘛,在你做好觉悟之前,不要着急,尽管我是限量产品,只能先到先得,但尽管放心,先还是后与我何时确认你的意向有关,而与你何时第一次向我传达意向没有必然关系。冷静地考虑定当后再发信不迟!

________________

作为“征mm”之后续的附释和自我介绍
发表于 2008-11-20 02:23:30
关于征mm进展的说明
发表于 2008-12-17 11:51:30

 

  • unic

    2010-09-29 02:11:09 匿名 10.8.0.2

    要看书前复习一下随轩可以尽快适应长篇文字。至少这里的文字长期对我来说都是有意思的。不过这篇是没怎么看过。
    “简单地说,爱某样东西意味着我愿意以它“如其所是”的方式与之共存。”
    这句就把“鸟人”的比喻解释得更直接了。

  • 古雴

    2009-02-12 22:41:02

    噢,NO!
    我想你应该早已注意到了,我反复地说,我看重的是差异而不是相似,如果说毕竟还是需要共鸣的话,我看重的是激情和感动等方面的共鸣,至于那些言说出来的条目化的东西,我并不看重。
    同时,我想我也是表达过了相关的态度:比如我说过“我是不会轻易认同“相似”的,只要你不坚持宣称某事,我是绝对不会主动和你辩论的。只有当你自己提出了某一说法,而且又认为此事对于我们的关系很重要,我才会务必要把此事追究清楚。”你要是不说,或者不看重那些所谓相似,那没什么,但如果你说了,而且还说得挺重要的样子,那么务必做好觉悟——我多半是不会轻易地接受的。
    这里你说到了“能在一起的前提”,那么重大,那可一定要看看清楚。我只知道我的理念大概的怎样的,但我不知道你的理念是怎么个样子的,你不能把我的话重复一遍然后说赞同,就算是表达了你的理念,如果你这样做,意味着你的理念肯定与我迥异。
    坦白说,虽然我并不指望别人能够在多深的意义上理解我的思想,然而一定程度上的互相了解,毕竟是令人高兴的。但什么叫了解我呢?比如说,眼前摆着苹果桔子香蕉等,我还未伸手拿,你就帮我拿来了桔子,因为你深知这些水果里我最喜欢的是那样,那么我就会小小感动一下,确实会很高兴,这并不要求你的选择也与我一样,第一种情况是你是因为你自己喜欢吃桔子而拿来桔子;第二种情况你是因为了解我喜欢吃桔子,所以尽管你更喜欢吃香蕉,但还是把桔子递给了我。这两种情况下,当然是第二种更能让我感动。在思想方面问题也是类似,比如看到一个话题,还没等我开口,你就知道我大约会持什么意见,那样的话我确实也会很感动,如果说你表达得比我自己想说的都好,那真是遇上知音了。但这也同样并不要求你也持同样的想法,而是当你自己的想法与我并不相同,却又能替我说出我心中的想法时,这才更让我感动。
    但是不必执著于此。对于我自己而言,在我说出或写出我的想法之前,我往往根本不能确知我究竟将写出什么。经常写出的东西与我最初想到的完全不同,乃至得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而一旦我说出的、写下的文字,我将终身负责,但所谓负责就是永远能够对它们作出新的诠释和发展。我的思想是活的,是流动的,我自己都抓不住,别人更是抓不住,一旦抓牢了,就捏死了,
    你说我的爱情观基本成型了,这句话字面上我能够同意,但我的所谓“成型”肯定,绝对,一定不是说“找个人对号入座而已”,如果你那么认为,恐怕是在最根本的态度上,没有理解我的欲求。我的mm可以坚持她的爱情观,更可以不理解我的爱情观,但如果你非要以为我如你所想的那样,那么很抱歉,我想我应该要果断地拒绝你了。
    今年是我的活跃年,我可以留悬念、玩暧昧,但不会拖泥带水。

  • 小月

    2009-02-12 19:00:16 匿名 116.242.238.152 

    撤了也好,这样我们之间也就没有征与被征的关系,省却了不少尴尬.我深知你想找的是什么样的人,正如我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一样.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爱情观已经基本成型,找个人对号入座而已.至于是不是自己的那双鞋,总要有试穿环节的.
    我们应该对哲学式生活抱有共同的理念,这是能在一起的前提,至于彼此具体的哲学当然不同,也应该不同.(也许这就是你说的在相似基础上的相异吧,我这样理解的)
    其实我明白如果真的要经营一份感情,必须处在同一个生活环境之下(世俗的,和思想的),今年显然还不可能,所以如果不是抱着对自己未来的可能性的信心,我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时间很长,我们可以慢慢地相遇.

  • 古雴

    2009-02-11 19:38:55 

    这的确是一个真正靠谱的应征,唯一的问题只是我现在的征mm启事处于“暂停中”,虽然不是因为我已然tg,但毕竟是暂停嘛,所以现在并没有征与应征的问题,我很愿意与你进一步地交流,不过我现在不会对你作任何重要的承诺。

  • 小月

    2009-02-11 19:12:20 匿名 116.242.238.96

    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生长,嘿嘿.
    走了

  • 小月

    2009-02-11 19:07:06 匿名 116.242.238.96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看到一半左右写下的,但是我现在要说:我来应征!
    如果说一开始读这文的时候只是认同,那么一点点看下来后,就被你文字背后的表达所吸引,当然很多部分依然看得云里雾里的.我被一种认真感动(当然不是你码的那么多字所表现出来的).因为对待所憧憬的感情过分认真,所以才"不限条件",是这样吗?反正我是这个原因.
    曾经有一次,在与朋友的聊天中跟她说我喜欢的可能是闷骚男,我不需要爱情有多浪漫,也不需要那个男生把我哄得很开心,彼此心安就好.我憧憬那种在世界的乱流中只有彼此的心安,哪怕什么都不做!(我不是琼瑶我不是琼瑶...)
    唉,我感觉我在冒险.但是不能因为我有这样的感觉就否认了我跟你一样的认真,我再次确认很认真地说四个字:我来应征.

  • 古雴

    2009-02-11 19:01:04 

    相似和相异互为表里,凡是看得到相异冲突处,其内总藏有某些更深刻的相似,我并不是排斥相似。我的口号叫做“存同求异”,差异是值得追求的,而在此之前相同也是值得保存的。不过我所看重的“同”,更侧重于某种共同的交流平台,如果说“共鸣”,我更偏爱在情绪上、行动上的共鸣,而至于用理论性的论题表达出来的的共鸣,我觉得是最不可靠的。因为我始终是活的,是成长着的,概念的论断充其量只能抓住我的过去,而抓不住我的未来。我永远不会舍弃我过去的言论,但绝不是紧抓住它们不放,而是会通过不断地自我诠释而不停地生长。所以你可以说我们有如此这般的相似,我也完全可以认同,我也很可能感到喜悦,然而我不会对这些“相似之处”看得多么重要,更不会对它们作出许诺。事实上,现在的我也未必能与三年前的我有太大的共鸣,或者准确地说,现在的我能够为几年前的我所写的东西作辩护,但假想是几年前的我看到现在的我的文章,我觉得那时的我是绝对不会感到太多的共鸣的,反而来说,更多地可能会很抵触,乃至于很反感。更不用说六年前、九年前,当时的我对我现在的许多说法都可能是嗤之以鼻的……所以说你现在读我的东西感到共鸣,那不错,但三年以后呢,六年以后呢?我一定会继续生长,而如果你还是坚持着你现在的共鸣,那么就大有可能对将来的我感到抵触。

  • 小月

    2009-02-11 18:23:14 匿名 116.242.238.96 

    我暂时不会应征的,一是你说不会找个与你很相似的人,而这一点我条件不符(其实我的性格外向,生活上应该不会与你有太多相似吧),所以,只能希望你有松口的可能;二是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当然不是找男友..),是我要面对并战胜的事.
    我并不太担心你会被其他MM捷足先登,因为能理解你又认同你同时还与你不相似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而我这样的人生活中也并不多.要是真的让我迟到了,我只能服了命运这东西吧!
    天!万一真的有机会去你的沙龙,因为上面的话我可能会有点尴尬呢!

  • 小月

    2009-02-11 17:10:11 匿名 116.242.238.96

    1.我做过的事也不喜欢重复,这点很相似啊!
    2.还要再狠狠地说(我知道你不待见哈哈):我的征友条件也跟你"相似"~~就是"没有条件的条件"(具体见你的解释)但是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还没有男朋友时,我会直接说"因为我标准很高",我是一直觉得"没有条件的条件"这种标准很高啊,所以从不会如你这般给出让一般人觉得很莫名其妙高深莫测的解释,当然,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表达,二是我对此的哲学表达还没有能达到你的水准...
    3.我有一点与你不同,就是我不会排斥这个世界上有与我相似的人,反而很高兴,因为的确不多!
    4.你一定觉得我这个人怎么好象在处处强调与你的相似之处,并进而认为这是在为了引起你的注意!真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说出的都是实情,你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90%);二,引起注意(10%).
    你可能也看到了我这个人就是很反骨,一般时候,我标新立异(当然不是刻意而为),但别人说他跟我不同,就偏要找出相似之处来!当然,这样的偏执在生活中是隐而不显的.
    (以上是看到三分之一处的想法,由于你这文太长,担心看到最后,有些想法就丢失了,先发上来...)

  • 古雴

    2008-11-20 02:59:52 

    呃……要真征成了才叫轰轰烈烈吧……
    ——————————————
    新增补充诠释
    作为“征mm”之后续的附释和自我介绍
    发表于 2008-11-20 02:23:30
    见https://yilinhut.net/2008/11/20/2183.html

  • WangDong

    2008-11-19 13:59:41 匿名 222.31.212.108

    呵呵,学长真是厉害,征mm也搞得这么轰轰烈烈!加油!
    祝福!
    前两天在校内给学长发了一封邮件,有点事想请学长帮忙。学长抽空看一下吧,先谢过了!
    早日找到“学嫂”啊,哈哈!

  • 古雴

    2008-11-15 11:20:42 

    确实,我所谈论的可能性不能被量化,但说“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就比如说我们可以说某个东西“更好吃”,某个东西“更好看”,某件事情“更好玩”等等,我们是在做了量化的前提下才能这样谈论的吗?不是。我说的“更丰富的可能性”也不是指任何客观的定量判断,而是和“更好吃”、“更好看”、“更好玩”类似,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觉。
    关于那句话,意思很简单,我简单再诠释一下:我为什么要做学术?或者说,某个人为什么要选择某个事业?这可能有几种回答。第一种,或许我追求的不是这一事业本身,而是从事这一事业时挣来的东西,例如钱、名望、权力之类。那样的话,这当然不是自由的事业,也不是属于我的事业。该事业对我而言的意义在于钱、权等其它东西。于是这一事业对于我而言只是依附于“追名逐利”之类更根本的“事业”的一个环节,于是问题就转变为,“追名逐利”的意义在哪里?除了名、利等等之外,其它一些貌似“崇高”的追求也是相似的,比如我从事一个事业是为了“为全人类谋福祉”、“建设XX主义”、“荣耀上帝”等等更高意义上的“事业”,那么问题同样转移至:那些事业的意义又在何处?
    把“意义”的归宿越推越高、越推越远,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在回避或转嫁问题。最终能够回答意义问题的,就是找到一种“自由”的事业,它的意义是自足的,也就是说,它的意义不需要依附于别的事业,它本身就是意义。在传统中,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最终诉诸的是某种“绝对”的或者至高无上的东西,例如上帝和永生,或者例如某种抽象的“公正”、“人类全体的幸福”等等。这就是传统形而上学回答意义问题的方式。然而在现代哲学那里,包括我的多元主义这里,那个遥远而“绝对”的东西是可疑的。不过我并不是取消意义问题,我仍要问:某些事业对我而言有何意义?或者说“我为什么要选择从事某种活动?”
    除了把意义归结于某个终极的东西外,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其一是说:此事尽管不是什么终极的东西,但是它本身也就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曾经多次提到的——“游戏”(例如http://epr.ycool.com/post.3065323.html)。另一种是把意义归结于“我”本身。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选择’某事?”——回答不是说“某事”本身有意义,而是说:“选择”这一活动就是意义之所在。之所以做出某种选择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做出选择”本身就是意义。不过这两种回答仍有些不够到位。它没有在根本上说清我为什么要做出某种偏向的选择。随意的、毫无考虑和筹划而做出的“选择”很难说是选择,人的选择应该是包含着理性的反思、权衡和筹划的,而不是像动物那样凭借一时一刻的感觉。那么我们在选择时究竟反思什么?筹划什么“问题似乎又陷入了循环,难道还得诉诸某种终极对象吗?未必。我们发现,所有的意义问题都包含着”我“这个主语,事实上,”我“才是我的筹划真正的最根本的关怀。
    然而”我“是什么?如果它的含义只是一个句法结构上起作用的词儿(就像be那样),那么向这种空洞的抽象还原的方式就同传统形而上学并无二致。但这里我所谈论的”我“并不是那样一种抽象、空洞和遥远的概念。这个”我“并不是任何固定的、现成的东西,而是那个永远流动的、未完成的现实的同一性。当我说”我为了我而做出选择“时,其中的两个”我“既不是完全分离的,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我“。我在现在做出选择,所考虑可能是未来的我的收获,也可能是过去的我的习惯。也就是说,我在任一时刻不仅仅是活在此刻的我,同时也是那个与过去和未来相连续相同一的我。而我的一切选择都将围绕着这个我的同一性而展开。而我的同一性也并非任何现成固定的关系,换言之,恰恰是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活动中,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联结起来。也就是说,”选择“这一活动的意义正是在于我可以通过这种活动来塑造自我,来有意识地建立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结,从而去丰富、充实和实现”我“的存在。于是,“我为了我而选择”这一命题并不是在表达一种简单的个人主义的享乐主义,因为这里的“我”并不是指现时此刻的欲望;同时这也并不是一句同义反复,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现成既定的东西。通过这一命题,“意义问题”就不再表述为:“我追求什么东西”、“我服从什么规则”,而是表述为:“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样就容易理解我为何偏爱于实在德性伦理学了吧)
    实在是扯得太远了……总而言之,在我这里,学术事业也好,家庭生活也罢,我之所以选择,最终所考虑的都是对“我”的筹划。我让学术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的一部分。如此它对我才是有意义的。若要更进一步追问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的话,那就又要说起这个“可能性”的追寻了,暂时不多说了。
    其实这个问题原本也不需要这样来回答。最简单地说么,驱使我投身学术事业的无非是求知欲嘛,这种欲望当然是完全属于我自己自发的。

  • 耘籽

    2008-11-15 09:15:19 匿名 124.205.76.152

    你说得不错。是我的例子欠妥,本也不想做一个差异之比较。
    当然我的本意是想说明可能性本身不可以被量化,所以无论对于男女来说,单身或者不单身,可能性的具体形态或许改变,但丰富是依旧的。不存在“更”,也不存在男女差异的比较。
    当然这句话是我最感兴趣的“对于我而言,不是我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学术,而是学术的意义在于我的生活,这便是真正属于我的学术事业,自由的学术事业。”能具体阐释一下这句话么?

  • 古雴

    2008-11-15 00:12:40 

    你岂不是给出了另一番“性别差异的比较”?为什么单身女性可以更多地追求事业学术?这一论点无论是在理想的意义上还是在社会现实的意义上我都不能同意!
    从现实情况来看,首先么,女性无论单身还是不单身,在所谓“事业学术”方面往往比男性弱势得多。其次,我并没有看到足够的证据显示单身女性在学术上更有可能取得较高成就,相反我看到的许多著名的女学者也都是有家庭(或至少有情人的)。反倒是最伟大男性哲学家中间,单身汉的比例超乎寻常,这是否说明至少对于哲学这一事业而言,保持单身的男性可能性更大呢?
    或许你以为放弃单身的女性由于要更多地关注于家庭生活,因此将对学术上的追求有所阻碍。我有许多理由来提供反驳。
    首先,你作了某个家庭/事业的二元对立,仿佛这二者是互相冲突的生活方式。我猜你所想象的是某种机械式劳动或者与之类似的“事业”,这种事业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好比是搞生产,投入更多的时间就可以收获更多,而一旦被另一件事情“分心”就将损害相应的成就。对于许多“事业”而言确实如此,也包括在这个现代被技术理性所支配的,也成了某种机械化生产模式的许多所谓的“学术”领域。但对于更古典意义上的学术事业却并非如此。特别是对哲学而言。绝不是一个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就肯定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的。并非如此,更多的时候恰恰相反,过分的投入将导致偏执和越来越多的成见,导致学术深陷于概念而不能自拔,损失了活力和洞察力。家庭生活也好,社交活动也好,娱乐休闲也好,所有的这些“悠闲”的活动并不会损害哲学,相反,对于一个学者而言,它们也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要专注于“事业”?为什么要投身于“学术”?你是要把自己变成它们的奴仆吗?难道你的生活的意义依附于它们吗?你的生命是为了事业或学术而活的吗?这样的事业就不再是自由的事业,这样的学术也不再是鲜活的学术。理应是相反——对于我而言,不是我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学术,而是学术的意义在于我的生活,这便是真正属于我的学术事业,自由的学术事业。
    其次,单身的女性有条件更多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学术,这一点在现实上也是可疑的。确实,家庭生活将牵制相当的精力。但为何说女性受到的牵制更多呢?确实从社会总体来看,女性操持家务的比重远远更大,然而鉴于热心追求学术等事业的女性在社会中也是极少数,因此不能拿普遍的统计来套用。女性要放弃单身也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吧,也要看有没有对象配合了。一个能够接受在学术或事业上有野心的女性的男性显然不能放在社会的平均现象里来观照,我想这样的男人将施加给女人身上的牵制将会更少。相反,互相尊重的两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必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倚靠,在日常生活上、在经济上、在社交上、在心理上,一方给另一方提供的支援往往比牵制要大得多,光是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对于现实地去追求学术而言无疑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现今的学术界也好,社会经济环境也好,一个女性在其中挣扎求存的困难恐怕还是相对更大些。在各种现实的困难面前,两个人互相支持总比一个人孤军奋战好。
    关于“为什么要有先恋爱这样的阶段”,我或许没有理解你的问题。不过总而言之我并没有说过必须先谈恋爱,然后再结婚/同居之类。如果你非要说:“嘿,咱们今天同居,明天领证,以后再慢慢谈恋爱。”那或许也挺有意思,这种方案我也不是不能接受(虽然在这里我只是征mm而已而没有写“征婚”)。事实上先结婚后恋爱的事情多了去了,特别是在古代包办婚姻里头,见都没见过面就直接结婚了。我也丝毫不怀疑在那种婚姻中所产生的爱情是真挚和可贵的。当然我并不推荐这样的方案,这主要是出于各种实际的考虑,第一是它似乎不太现实;第二是它可能引发一些棘手的麻烦,比如将来对我爸妈不好交待,舆论方面的压力也不可避免,一旦女方后悔起来更不好办,等等。而且,过于突然的开展也将失去许多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体验到的乐趣和经验,而且先从“谈”恋爱开始也比较顺应我的个性……除这些之外并没有什么大道理说非得经历一个“谈”的阶段。

  • 耘籽

    2008-11-14 21:36:46 匿名 124.205.76.155 

    “在许多时候,单身状态要比起两人状态而言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男性而言。”
    我不能满意于你人说了“许多时候”就做出性别差异的比较。我认为对于女性来说,单身的时候,可以更多追求自己的事业学术;男性似乎无论单身与否都是理应以事业为重。从自己的事业和学术来讲,女性放弃单身也算是减少了丰富的可能性吧。
    另,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先恋爱这样的阶段,既然都是一种筹划活动?

  • 古雴

    2008-11-12 01:24:45

    楼上的分析当然和我的意思相距甚远。我稍微解释一下。
    首先,我不知道你所说的“真正的爱”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已经不幸地与童话告别,我现在所求的只是“现实的爱”而不是所谓“真正的爱”。当然,就我个人而言,现实是真实的。
    其次,“心理自然是有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标准,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标准”都是指理性化、条理化的衡量或评判原则。至于没有理性化的心理态度,不能说是“标准”。确实,当某一个对象以某种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在心理上会有某种感觉,这种感觉的程度和性质是有区别的,有些对象让我觉得美好,有些则让我觉得厌烦。但这里并没有什么“标准”的出现。我已经提过,一个让我厌恶的东西未必是由于它本身就必然是让人厌恶的,而往往只是我并没有找到最恰当的与之共处的方式。另外,找对象肯定不仅仅是一种纯粹凭感觉的活动,这毕竟是人生的大事,是需要借助理性来进行某种筹划的。比如说,在我刚运动完出了一身大汗后,眼前给我一瓶可乐和一壶茶,我当然毫不犹豫地拿起可乐来喝。然而如果说我要在两者间选择一个作为“终身伴侣”,在更广泛和持久的场合中共处,那我当然还是要选择喝茶。这就是理性的筹划。这种筹划并不是对感觉的否定,最终作出选择的还是我的感觉,我的口味,然而理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超越一时一刻的感觉,而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
    1,我从不想“判断”别人是否喜欢我。我提到三年前我的说法是“只要看得上我就行”,而现在则换成了这个“不限条件,没有要求”,我说我现在的说法是“更确定和稳固的”,更确定在哪儿呢?那就是我把“看得上我”这一点也去掉了。什么叫看得上我?怎么判断她是否可能看得上我?我不知道。我贴出征友,然后来应征的人就一定是看得上我了吗?实在未必。反正我现在不再操心这一问题。我的爱不求任何回报,包括爱情本身,只要你愿意和我走到一起,愿意接纳我的存在和我的情感,那就够了,你喜欢我也罢,你讨厌我也罢,只要你愿意作为mm的身份与我在一起,那就足够了。
    2: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当然不会否认,但你若是说以上几个因素就“完全”了,我肯定不会同意,我更不理解你摆出这个判断究竟想说明什么。无论如何,通过阅读书籍,我有可能受到成百上千年之前的人们的影响。
    3:这一点是大错。我的学术和生活都很得意。我绝不是在遇到困难时才寻求mm,而恰恰是在最自信满满、意气风发的时候,才想到找个mm。你可以说我是大男子主义,总之我不需要mm来帮助我,我自己的事业由我自己一个人足矣,更何况我从事的还是哲学这一个注定孤独的事业。当然,mm事实上可能对我的哲学造成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促进还是损害呢?不好说。另一方面,我很期待有人来与我争辩和探讨确实不假,但我是否期待着我的mm扮演这个角色呢?否!当然我并不拒绝她扮演这一角色(无条件嘛),然而这可能是颇为危险的,我可不敢设想。我的哲学过于暴力,可以远远欣赏,但是真要走进来与我对博,对于一个mm而言似乎过于惨烈了一些,之前Unic的事情我已经吸取教训,以后对女孩子还是该稍微收敛一些……
    4、这个倒是说得不错。
    5、我当然不排斥女博士,不过我也没看出为何女博士特别适合我

  • 无名氏

    2008-11-11 23:06:30 匿名 222.222.92.195

    关于无条件
    我觉得这个评判标准不好说
    主要是因为 如我我们真的爱一个人的话
    可以不考虑任何条件
    譬如我们会对身高 长相 学历 等有一个基本标准
    但我们一旦真正的爱上了某个人 就不会考虑那么多的因素
    其实 对某一确定的对象而言 博主的心理自然是有评判标准的
    我觉的博主征MM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喜欢我 或者对我有某种好感 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至少判断这些 要费一定的功夫  所以 博主想省去这些时间(当然 不是真的省时间的意思) 还不如就公开征MM
    2.我觉得这个年龄的人 完全是基于性欲 年龄因素 心理状态 周围人的影响 等等才会有这种想法
    3.博主可能学术或者生活等等 发展到了某一瓶颈 确实需要一个MM  来引导他跟深入的思考 和他争辩 探讨 思考学术 思考人生 思考爱情 婚姻等等
    4.博主是个善辩的人 基于征MM这一话题 也可以打开他的一些思路 写作思路 爱情 婚姻 性的理解等等 这些历来就是哲学的永恒话题
    5.个人建议 你可以去找女博士 我觉得比较适合

  • 古雴

    2008-11-07 12:55:03

    那是当然,所以我说你不能把“在很多时候”省略掉~ 事实上我不正是在说相比于保持单身状态而获得的可能性而言,我也宁愿早点结束单身状态而换取不同的可能性吗?

  • 耘籽

    2008-11-06 23:10:14 匿名 124.205.78.39

    “把单身状态一直延续到四十来岁,作为男人,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有找一个20来岁小mm的可能性,同时我当然也有找一个年龄相仿的伴侣的可能性;而换作是一个女性若是到四十来岁的话,她再要找20多岁小青年的可能性显然要低得多,甚至于找到年龄相仿的伴侣也比较困难。就是这么回事,这是一个社会学的事实,我并不附加价值判断。”
    这个我是赞同的,但我认为你这里所说到的这种”可能性”并不能代替可能性本身的全部意义

  • 古雴

    2008-11-06 18:22:31 

    关于启事本身的问题再做一些补充说明:
    坦白说,在公布这个启事的时候我真是没有怎么想过很快会有人应征的事情,这确实是我的疏忽,当然并不是错误,我在这里只是就我未曾说明清楚的问题作一个补充,那就是,如果有人应征,怎么办?
    我只说过“此篇博文被关闭前长期有效”,并没有说明此篇博文在何时将被关闭(在白打的丢失了的文字中讲到过)。一方面,博文的关闭未必意味着我成功找到了mm,而可能是因为我准备改变策略,或者心血来潮想要闭关之类的;另一方面,当然,如果我切切实实地找到了一个mm,我就会将此博文关闭,因为我明明说好了“征一mm”,而如果征到一个后还继续征,显然是不负责任和不能自洽的。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一旦有人“应征”,我就会关闭它。尽管我的应征据说是“无条件”,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说一句“我来应征”,就能自动地成为我的mm了。我需要作某些确认,才能承认应征的完成。比如说,如果你只是和我开个玩笑,或者只是心不在焉地随便应征一下,那么也要允许我同样心不在焉地敷衍了事。无论如何,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秉持平等相待的原则,如果你可以同时应征多个征友贴,你当然也理应允许我可以同时面对多个应征者;如果你是认真而专一的,我也会给予相应的回馈。我已说过,我对于“mm究竟是什么”的看法并不是现成固定的,而是有待共同构建的,而构建的过程将有对方的参与。等到你确实有了充分的觉悟和决心,而且你的意向被我成分地了解后,我当然会确认我们之间羁绊的建立,同时关闭征友启事。
    但无论如何,我并不想匆忙地把广阔的可能性关闭掉,毕竟此事对我而言一点也不急迫。而且如此庄重地把这篇启事在我的博客中置顶,但连一篇新文章都没沉下去就把它关闭了,似乎是件很搞笑的事……
    所以,嘛,在你做好觉悟之前,不要着急,尽管我是限量产品,只能先到先得,但尽管放心,先还是后与我何时确认你的意向有关,而与你何时第一次向我传达意向没有必然关系。冷静地考虑定当后再发信不迟!

  • 古雴

    2008-11-05 19:56:55 

    引用时你不能把我的“在许多时候,……”漏掉。每一个人的情况根据其自身的境遇和其筹划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这也与相应的语境有关。“特别是对于男性而言”只是陈述了一个社会学的事实:比如说,即便我把单身状态一直延续到四十来岁,作为男人,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有找一个20来岁小mm的可能性,同时我当然也有找一个年龄相仿的伴侣的可能性;而换作是一个女性若是到四十来岁的话,她再要找20多岁小青年的可能性显然要低得多,甚至于找到年龄相仿的伴侣也比较困难。就是这么回事,这是一个社会学的事实,我并不附加价值判断。
    mm与其它的人际关系相比有何特别之处?当然,在我这里是很特别的,但我并不想把这种特别性称作“本质的”,因为这只是我个人的偏好,我也并不要求mm也认同这种特殊性。而且我如何看待mm,这一态度也是可商谈的:你愿意我怎样看你?你愿意在我的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你期待我为你带来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都不会预备好固定的答案,尽管我当然会有一些偏好,但一切都是可商量的。
    在我看来,所谓“mm”、“女友”、“爱人”以及“朋友”、“母亲”、“兄弟”等等,只不过都是一些名号,只有是把我们的关系向外人展示时才具有标签性的作用,然而在我的真实的交往中,这些名号即便不是毫无意义的,也只是次要的。当我面对着他人时,我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个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被称作“朋友”的人可能有与多个,但在我眼里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除了向第三人解释我俩的关系外,“朋友”一词还有何用?难道说我在做事时(而不是在向外人解释时)会这样想吗:“大前提: 我应该帮助朋友;小前提:张三是我的朋友。结论:所以我要帮助张三。”这可能是走错方向的现代伦理学的思路,但决不是我的思路。看到张三有困难,我自觉地就帮助,这该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什么逻辑推理。只有在事后向外人解释时,说为什么我帮了张三而没帮李四,“他是我的朋友”才是有意义的。
    非要让我说的话,mm的特殊性在于向着夫妻或伴侣的关系敞开,而夫妻或者说伴侣关系在我这里是特别的。
    首先是独占性,不仅仅是我所谓对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独特的这一意义上来说,而且就“爱人”这一名号来说,也往往是只能占有一个对象,这与“朋友”、“兄弟”有所不同。而与父亲、母亲等概念相比,爱人这一独占的关系有具有后天的和平等的等特点。父母亲人的关系往往是天生给定的,由不得你选择的,而爱人则是在一个人思想成熟之后,拥有健全的自由选择能力之后,才自主地选择的。但一旦作出选择,建立起的这一关系又具有“亲人”那样的无条件性和亲密性的特点……
    按照“可能性”的说法,确实可以说,爱人与其它关系相比,在可能性的程度上远远过之,乃至于几乎向所有其他关系所展示的可能性开放。但所谓“可能性的程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量的差别,那么何谓本质的差别呢?所谓本质的差别,不恰恰是体现为可能性的不同吗?

  • 耘籽

    2008-11-05 16:00:55 匿名 124.205.78.216 

    “单身状态要比起两人状态而言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男性而言。”
    为什么特别对于男性而言,能进一步说说么?至少现在我不信服。
    另,与他人共处的原因分析这一段说得不错,所以在我看来找一个朋友同样将会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你还是没有说找一个一起生活的Mm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是在你这里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可能性在程度上有不同?

  • 古雴

    2008-11-05 00:19:52

    更进一步说,自由的人为什么要努力与他人共处呢?即便说不考虑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互相分工合作才能维持生存这一问题。我们假定某个人物质上足够满足了,往往也会希望与他人建立关系。当然,一个人希望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是各有不同,有些人的权力欲更强烈,希望他人服从自己,有些人却更希望他人给自己当靠山,有些人喜欢与人竞争,有些人则更喜欢与人亲密……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关于“以某种方式与他人共处”的愿望。那么你可以问,人为什么要有这种愿望。
    回答当然可以是心理学的。不过由哲学来说,道理也很简单:人希望“实现自己”。人不是一个个孤立而抽象的符号,现实的人就是他的生活(马克思),我(人)是“什么”并不是现成给定的(存在主义),而是是必须通过人与世界——与物、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中被逐渐建构起来的,或者说,“我”是在同物和同他人的关系中才被“寻找”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个人在筹划着他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时,其实也正是在筹划他自己之所是。

  • 古雴

    2008-11-04 23:55:48 

    “可能性”呀!人就是追寻可能性,寻求让可能性更充分地展开的道路。
    参见https://yilinhut.net/2008/01/14/1761.html
    在许多时候,单身状态要比起两人状态而言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男性而言。不过并非总是如此。两人的生活也将开辟出新的可能性。
    你说得不错,两个人的生活比起一个人的生活要“要复杂麻烦很多”,但这恰是一个好处,因为人并不总是厌恶复杂麻烦,恰恰是更复杂,才有可能带来更丰富、更多彩的生活。
    当然在另一方面,对mm的向往毕竟是一个正常男生的最正常不过的愿望。

  • 耘籽

    2008-11-04 23:13:15 匿名 124.205.78.181

    谢谢你的肯定~~你回答得挺好,期待以后看到第一段更充分的表述。但暂时仍然有一个疑问,或许是我还是没有融贯理解吧——既然两个人一起之后对未来的筹划方式显然比一个人要复杂麻烦很多,为什么还要试图把自己从一个人的状态变成两个人共处的状态呢?

  • 古雴

    2008-11-04 02:05:49

    你的问题都不错,看来你比较能够理解我的文章。
    确实,关于“爱”或欲望之类的更完整的哲学探讨,正如文中已经声明的,并没有在这里过多展开,许多更深入问题都是点到为止,
    你说“欲望本身”,欲望本身是什么?叔本华的哲学把意志(也就是欲望)提到核心的位置,但在他那里这个欲望本身却是个康德意义上的“物自身”,是不可知不可见的。在我这里也与叔本华有些相通。你要说这个“欲望本身”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哪儿来的,没法说。可说的只有它的“表现”。而“爱”或“欲”作为一种“情绪”,它之表现,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现身情态”。“情绪本身”从哪儿来?它既不是从“外”也不是从“内”到来的,它不是来自任何一个“对象”,它就是此在的在世方式,相反,所有的“对象”倒必须通过情绪的触动而被“带出”。
    被海德格尔重点阐述的两个情绪是“烦”和“畏”,“烦”可以把“对象”“带出来”,让它们“现身”:在烦忙中此在与物照面,在烦神中此在与他人照面。而“畏”则特别可以把“无”带出来,让此在与“无”照面。
    但海德格尔并没有讨论“爱”或“欲”之类的情绪。海德格尔认定只有面对虚无才是达到了“本真”,这当然是深刻的。“爱”或“欲”并没有呈现虚无的功效,然而相比于“烦”和“畏”,“爱”或“欲”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我在这里把海德格尔那里的两个消极的情绪颠倒为积极的情绪。关于“让对象现身”,“欲”可以起到与“烦”相似的效果;而关于直面本真的自己,“爱”则可以与“畏”在深处相通,尽管它们“带出”的东西正好相反,如果说“畏”对应着“无”,那么“爱”就恰是对应着“有”。“对死和虚无的畏”在根本上与“对生和存在的爱”是相通,乃至于说是同一的。哪一种更加源始呢?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因为人是时间性的存在,因为死的“先行”,才使得生具有意义。除了海德格尔,许多人也都喜欢类似的讲法。貌似很深刻,事实上也确实很深刻,然而我还是要换种讲法。我们可以拷问自己的内心:说意识到死亡以后生活才变得富有意义,这当然是可能的,然而我们别从抽象上谈,我们就追究一下情绪的主次先后,死亡这一事件之所以具有意义,难道不是首先因为对生的感觉吗?对死的“畏”无论是在时间上说还是在逻辑上说,都不是最源始的。最源始的情绪恐怕还是那个最源始的“意志”,强要名之,或可以称对生的欲望,或曰“生命意志”,或者干脆说“我要活”。
    当然,情绪的主次先后关系也并不重要,总而言之,大白话来说,在海德格尔那里把“我怕死”作为重心,而到我这里就换成“我要活”,这就是大致的思路。海德格尔那里具体的“怕”表现为“我怕A”、“我怕B”,总之是指向某个“对象”,而最源始的、无对象的怕就是所谓的“畏”,换言之就是“我怕死”,海德格尔从这里出发。那么按照这样来说,具体的、展开的“要”表现为“我要A”、“我要B”,总之是指向某个“对象”。而最原始的、无对象的“要”就可以理解为“我要活”/“我要存在”/“我要‘有’”,我从这里出发。
    这些方面的思考还都是雏形,我也还没有成功地把叔本华、海德格尔他们的语言“翻译”成我自己的表述,所以在目前还不想多写,既然有人触动了一下,那么就姑且写这么点,将就着看吧~
    至于那个“极端的例子”,大致在理论上你说得不错。然而如果说我一旦不乐意就能够以“实际的生活中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为名而轻松地放弃,那也把我的包容力看得太简单了点。确实,按照我的方式,一个外表上惨不忍睹的人比起一个内心阴暗无比的人而言或许更难共处,因为由概念和理念而引起的反感可以用我的强力的哲学武器轻易解构掉,但由五官的直接感觉而引起的反感我却还没有找到什么有效的武器可以化解,就好比高分贝的噪音恐怕怎么适应也听不出美感来,与之共处就只有塞耳朵了。但我相信比起一般人而言,我的接受能力还是颇高的,特别是伴随着多元主义哲学的树立,我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放,无论是吃东西、听音乐、看人等等,都有着较强的适应范围。
    再极端来讲,如果真是一个长得惨不忍睹的又没有性能力的女性(文中已提过,至少要满足一个分析的条件,那就是拥有女性的第二性征,“看得出是女人”,若是干脆就没有“性”的,那可不行啊)找上门来,我会如何?首先,我要确认应征是出于她自己的意志,如果是这样,那么她也应该付出一定的努力,共同来筹划可能的共处方式。共同生活的方式从大类上来说,一是工作或职业生活,在我这里就是哲学、学术;二是家庭生活,饮食起居互相照应;三是休闲娱乐活动;四是共同参与的社交活动;五是广义的性生活。长得惨不忍睹又没有性能力的话,恐怕后两种活动都难以参与,第三种也要打些折扣。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在前几种生活中多下功夫。如果说我们能够在其中的一两样中找到深入的融洽,那想来可以弥补其它生活的不足,至于我没能得以满足的一些欲望,我当然也可以找别的方式自行解决。我从不指望有人能够在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我找到共同的乐趣。现代的夫妻们事实上也往往是除了电视和床以外没多少共同空间,不照样过?那如果说在床上没办法愉快,那就应该在其它方面加强,如果说实在是一点共同空间都开辟不出的话,那就没办法了。
    更细致地说,比起长相问题而言,“没有性能力”这一缺陷似乎更加微妙,是指完全没有性欲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将受到更大考验的应该是她而不是我了。话说回来,如果是一个长得惨不忍睹的女人,或许她没有性能力对我而言是个福音……如果是长得不错,那么即便她没有性欲,也可以帮助满足我的性欲。无论如何,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缺陷,或许一个丑女+悍妇将让我成为苏格拉底呢?

  • 耘籽

    2008-11-03 23:23:44 匿名 124.205.78.119 

    我想是不是你设置了一个恋爱的“模型”,这个模型在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女生都是可以进入并且成为你的接纳对象的。当然你自己也承认“实际的生活中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想,举极端的例子,热别丑,或没有性能力的人在你的模型中也是可以接纳,但是会因实际生活的困难而无法继续下去,你觉得是这样么?
    记得之前你说过,爱的需求源于不满,感觉这里并没有把这层意思展开。
    你在文中说到“我要”究竟以何种方式表现,取决于我把对象当作什么来看。这里的我要已经细化到展开的形态了,似乎和我理解的原始的“我要”这层含义已经不同了(它也不是简单的占有欲,而就是欲望本身)你在这里是这样的么?

  • 古雴

    2008-11-02 19:00:35 

    换言之,我的理性之所以能够“引导”感觉,恰恰在于我的理性并不“控制”感觉,理性通过反省自我遏制,减轻了理性对感觉的支配。因此,理性才有可能引导和感觉——当某个概念触动起厌恶的感觉时,我就加强理性的自我反省,解构这个概念,让厌恶之情无处所寄,而当一个概念能触动温和的、不那么极端的美好的情绪,我就放缓解构,而顺着我思想的整体性努力去建构它、培育它。如此,理性就可以通过自我限制而引导着美好的情绪得到培育和厌恶的情绪趋于淡化。

  • 古雴

    2008-11-02 18:42:00 

    楼上抓到了要害,确实这里的所说的“一定”并不是切实的推论,而只是一种信念,因为并没有一种一般的方式去适应所有的对象,所以我无法一劳永逸地确保所谓的筹划都可能成功。
    然而,感觉确实是很容易受到理智的引导的。由一部精彩的小说所触动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往往可能比一些真实的经历更为丰富和活跃,而小说是什么?从头至尾都是概念,都是只有通过理智才可能接触的东西。
    确实,并不是所有令人厌恶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习惯”来适应的,然而理智所能设计的方式是多样的,一样事物所能触动人的感觉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比如蛋糕应该拿来吃,化妆品应该用来抹,油画应该挂起来观赏。而如果你没有找到适宜的共存方式,而是始终想要拿化妆品来吃,拿蛋糕来抹脸,那么很可能怎么也达不到“美好感受”。那些令人美好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无论与它处于何种关系都能令人感觉美好,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也不是绝对的,随着对待它的方式和关系的变化,令人愉悦的东西有可能让人厌恶,令人厌恶的东西也有可能让人愉悦。
    有些行为我可能总也看不惯,有些事情我可能总也不能忍。但不要钻牛角尖,说我一定能筹划出某种方式让我把看不惯的东西看惯。如果是看着不爽,那为什么非得看呢?是不是可以回避一下?或者换一种角度再看?比如你爱吸烟,我则讨厌烟味,那未必是要我一定能培养出对烟味的适应啊。通过协商和筹划,你在吸烟的时候我尽量避开,那不就好了?显然吸烟不会是你生命的全部,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嘛。有没有可能某一个人它生命中的全部行动都是让我难以忍受的?那恐怕不太可能吧……有些人受着理性的支配,那就有可能对某些人难以忍受,比如说他对“吸烟”(可以换成“杀人”、“偷盗”等等)感到厌恶,而理性支配着他的情绪,使得不仅仅吸烟这一行动,而且“吸烟”这个词儿也显得难以忍受了。因此“吸烟者”也变得令人厌恶。于是只要一个人被贴上了“吸烟者”的标签,即便他此刻并没有在吸烟,在这个受到理性支配的人眼中,他也显得令人厌恶。但我则不会这样。是我支配理性,而不是理性支配着我,所以即便我讨厌“吸烟”,也不会导致我厌恶“吸烟者”。吸烟这一行为是让我难受的,但“吸烟”这一概念却不会引起我厌恶的情感。所以,只要你不把“XX”当作你的本性,当作你生活的全部,那么即便我对“XX”不能产生好感,我也可以对你建立起美好的联系。

  • 耘籽

    2008-11-02 17:34:30 匿名 124.205.76.231 

    ——如果我愿意,一定可以通过理智的引导,通过筹划一种生活方式,来培育和刺激与某一事物相关的美好的感受,从而最终不仅说“理应”爱它,而且在现实中真实地爱它,这种“爱”的现实性就表现为构建出一种能够持久而愉悦地与之共处的生活方式。
    感受这东西很难接受理智的引导,或者在你这里可能筹划更为关键,但是筹划到美好感受的鸿沟还是没有说清吧

  • %

    2008-11-02 00:50:50 匿名 211.71.55.17

    好长好长~

  • 古雴

    2008-11-02 00:27:16 

    鉴于可能的误会作一点补充:
    有人听说我开征mm,便说我也耐不住寂寞了啊,还有好事者说要争取在大光节前征到之类。其实如果看过诠释部分,应该想到我写本文其实意不在征到mm,而是在于表述之欲。但鉴于许多人不会有兴致读完全文,所以我在这里单独说明了。
    如果真想尽快征到mm,我就不该贴出那么饶舌和吓人的文章,而是不如像一般征友贴那样,多写点个人情况和偏爱。我也可以不使用条件或要求等词,而以偏爱和设想等概念代替,说说我对mm的想法,这既不违背我的哲学,又能促进找mm的成功率,何乐不为?但最终把想要写的东西泻出来的欲望压倒了一切,导致我弄出了这样一篇东西。
    这篇诠释并没有经过任何条理化的工作,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使得它可能比起我的其它文章而言更加散漫。而且鉴于这篇文章牵涉许多重要的观念,更使得它不适合阅读。或许我潜意识里更多地想靠这篇文章吓跑而不是吸引mm的缘故,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时时留意要把它梳理得更简明流畅些……
    当然,写出这篇文章的收获是很大的,因为通过写作我的思路被引向某些在写之前没有预想到的方式而展开。

  • Kitty

    2008-11-02 00:09:50 匿名 124.205.77.155

    因为有繁重的论文,还是没能拜读完大作,但看了大部,云里雾里,本来纯属好事儿,进来瞧瞧,无人回帖,看来高处不胜寒,bless….

  • 2 Comments

    1. Pingback: 关于征mm进展的说明 | 随轩

    回复 ia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