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子女竟然要选择学哲学,就好比子女说要加入黑社会,或者说要嫁给一个八十二岁的老头,有多少家长不会为此忧心忡忡呢?
这种担忧是理所应当的,一次不经意的选择都可能改变整个后半生,更何况是高考、选专业这样重大的事情呢?孩子还未见过世面,家长又怎能不好好把关呢?
确实,许多人并不适合学哲学:特别是那些缺乏主见的,向来都只是听任家长和老师安排而学习;或者缺乏理想的,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他们若是到了哲学系,多半要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就学完四年——因为哲学的学业是最容易混的。学到点什么呢?我必须说:在哲学系啥都学不到。毕业后怎么办呢?当然,啥都干不了。
所以学哲学出来的很多都是不成器的,别的什么也没学会,倒只是沾染了一身自由散漫和好高骛远的习性,小事也做不好,大事也干不成。选择哲学系对他们而言,恐怕真是浪费青春罢了。
但哲学系适合那些有主见、有热情、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孩子。在他们那里,哲学系得缺点将成为最大的优势:
哲学系的自由和宽松,以及其出路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哲学系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现在,无论是政界、商界、文界,凡是干得大事的人,有多少是始终延续在其大学本科的专业方向上的呢?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大学也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即便是将来离开哲学——哲学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不会继续哲学研究的——而进入法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哲学的熏陶也是极其有益的。他们不会有一个顺当的起步,但是拥有更加宽阔的前景。
如果说进入大学之时就管好了职业分配,这是好事吗?这只是说,你的未来就到此为止了,你可以预期到二十年后、五十年后的情景——也就是这样了。这当然是安稳了,但是,有意思吗?
当然,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安安稳稳就好了,天下太平。最好能做一个小公务员,工作既清闲收入又高。那么,选择哲学系确实不合适。
然而,这样的父母究竟是保障了,还是剥夺了子女的未来呢?
安稳,当然是好事,哲学教授这个职业更加安稳。但是,这里追求的究竟是谁的安稳?是子女的吗?——如果说一个已然强烈地喜欢上哲学的孩子获得了这样一个安安稳稳、毫无悬念的平凡无味的工作,他的心能够安稳得下来吗?如果他永远因为未能如愿学过哲学而耿耿于怀,他难道不会时常为自己枯燥的工作感到厌烦、感到抵触吗?他难道不会每每回想起当初的遗憾而陷入矛盾和后悔吗?这样的职业,对孩子本人而言,究竟算不算安稳呢?当然不会。父母们名义上为子女所追求的安稳,实则只是为了让父母的心得以安稳,这样以子女一辈子的缺憾为代价而换来自己的安心,是不是有点太过自私了呢?
很容易想象:一个越是安稳的职业,越是缺乏成就大事的可能。一个人一旦安于平凡,失去了理想,那么其成就也顶多是工资的数字高低的差别,到头来终究只是如此。父母们已经辛苦了半辈子,难道从未想过:我这一生究竟熬出了点什么呢?我的一生究竟为了点什么做了点什么呢?
如果说人生只是自己享乐,痛痛快快,这倒也很好。那么,为何又要阻碍子女追寻自己的乐趣呢?如果人生多少还有点别的意义,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子女吗?当然,子女是父母希望的寄托,将孩子养育成人或许是父母最大的“成就”。那么,如果这就是意义之所在,那么对于子女而言,他们的人生究竟该追求什么呢?难道说子女的存在只是为了成为父母的寄托?只是为了让父母的人生具有意义?这样的话,做父母的是不是又过于自私了一点呢?如果说子女应当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追求,那么,他们可以追求什么呢?只是为了继续养育下一代以便把希望传递下去?这样的话,说到底,只是把这伤脑筋的事情丢给后辈,这是不是过于偷懒了呢?
如果说除了吃喝拉撒以外,人生总还应该有一些别的东西来追求。是什么?内心的愉快和充实?睁着双眼多瞧瞧这个花花世界?出人头地或成名成家?又或者只是悠闲地享受平凡的生活?
做一个哲学家,恰好可能同时实现以上的每一条。
读哲学是愉快和充实的,当然,读哲学也可以让自己陷入痛苦,不过即便是思考的痛苦,也是痛快的。至少,哲学可以用来充实心灵,从某种意义上,也只有哲学的思考能够充实精神的饥饿或空虚感;
除了司机和导游之外,学者恐怕是适合旅游的一种职业了。每一次所谓学术会议都是一次变相的旅游活动,而且是公费的。每年还有漫长的寒暑假,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还有什么职业更为便利呢?一年到头只是办公室到家两点一线的工作难道不闷得慌吗?赚的钱再多,没有机会花有什么意思呢?攒起来留给后代?之前已经说过,那无非是把“包袱”丢给后代而已。
如果希望出人头地,乃至青史留名,哲学之路当然是最便捷的了。在这方面再怎么赚钱的职业也比不上哲学家——比尔盖茨无疑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但他凭的是划时代的视窗系统,世界第二富是谁?50年代的世界首富是谁?古典德国的首富是谁?古希腊的首富是谁?谁会在意他们呢?百年之后无非一钵黄土。即便是改天换地的科学家和革命家,那也往往只是在青史上留了个“名”,现代的科学家不会再研读牛顿的著作。然而,哲学家的成就确是真正不朽的——柏拉图、孔子、康德、朱熹……不仅是他们的名字,而且是他们的言说、理念和著作,皆可以千古流传,沉淀了几百上千年而毫不退色,这才叫光耀门楣呢。这么样的地位恐怕也只有哲学家可能享受了。当然了,选择学哲学离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实在距离遥远,但是,至少那不是没有希望的,几率再小也总有可能中到头彩,而如果你根本不买彩票,那就想也别想了。要是选择做一辈子小公务员或小公司职员,那就根本没得想。
当然,除了搞哲学之外,还有许多可能成就伟业的途径。然而,前面已经说到,往往越是安稳的职业——也就意味着变数越小——越是难以成就大事。不过哲学却是个例外:哲学之路既有可能成就出其它职业想都不敢想的千秋伟业,但却又是一个极为安稳的职业。刚才已经提到,学者的生活是自由和悠闲的——当然,如果接的“项目”多一些,也会变得非常忙碌,不过这种忙碌也是充实的、丰富的,而不是机械和枯燥的。而且这种职业也是最稳定的。
当然,要当上一个衣食无忧的学者为职业并不容易。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哲学道路上的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投入——这并不是说做学者不必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事实上我就注意到一些学者的关系网广大地令人惊叹。但学者的生存相对而言不怎么受制于权力——只有不学无术之辈才会靠权力谋名誉,而泡沫也总有破裂的一天。而在许多其它职业上呢?那么一项至少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诚如我父亲时常强调的——“关系”。在现在的社会中混,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哪些父母认为现在找工作主要靠本身,有没有关系没什么重要,那么我可要僭越地说他们过于天真了。这里分两种情况说:第一种是那些一般的家长,他们并没能在社会中混出多少名堂,没得多少关系和资源能够提供给子女。那么,与其绞尽脑汁挖出一些实在不怎么样的“关系”来帮助子女,何不让孩子自己选择更宽阔的道路呢?孩子没有利用上父母的那一点可怜的关系难道会让父母难堪吗?是觉得没有面子,还是为子女惋惜呢?难道孩子的独立选择不是令父母光荣自豪的事吗?而做学问恰恰是不靠关系,全靠自己而最容易取得成就的领域之一;第二种情况是条件好一点的,要关系有关系,要门路也有门路。然而,孩子没有用上父母所建立的关系,这是一种遗憾吗?或许是。不过孩子能够脱出父母的领地自己开创天地,难道不是值得欣慰的事吗?
最后,客观地讲,无论如何辩解,如果真的以哲学为职业,毕竟总是要穷酸一点的。当然无论怎样温饱决无问题,干得好一些的话,年入六位数还是盼得到的。当然,读哲学并不一定意味着以哲学为专业,关键在于,哲学意味着更自由的学习方式、更广阔的未来和更丰富的可能性,以哲学系为基础,无论是到硕士转投其它专业或者到职场打拼,都有着更大的可能性成就“非凡”。而且就全国总体而言,哲学系的就业率毕竟算是最高的——当然,这是由于开设哲学系的院校太少,如非一流大学没有能力建设哲学系,不过这也显示了哲学专业学生的稀缺,再减去其中大半荒废学业混日子的毕业生,真正优秀的哲学系毕业生是少之又少,他们即便不再继续哲学之路,别的出路或退路也决不会缺。
2007年6月22日
可能是在羊肉泡居(冬冷夏热居)最后一文,如一切顺利下周即将搬家
最新评论
mist
2007-06-22 16:26:25 匿名 124.17.16.176 [回复]
你也要知道,各大学培养的哲学系毕业生为数不少,成名成家的为数不多
如果有一份总人数与毕业去向的数据表,那么或许更加能够消除家长们的顾虑
古雴
2007-06-22 21:02:59 http://epr.ycool.com/ [回复]
那样一份数据表是不会消除家长们的顾虑的。因为在事实上,哲学系毕业出去的人大多数确实真不怎么样。所以我说,事实上许多人并不适合哲学系,因为哲学系太好混了,什么也没干就晃过四年出去的,肯定成不了什么大事。因此家长对子女进入哲学系抱有顾虑是很应该的。然而,关键在于,如果是真正喜欢哲学,愿意为哲学系而投入的人,又或者那些有主见,能够独立自主地寻找自己的理想的人,那就适合来哲学系。
依芜
2007-06-22 21:45:23 [回复]
我来”把关”了….
“子女吗?当然,子女是父母希望的寄托,将孩子养育成人或许是父母最大的“成就”。那么,如果这就是意义之所在,那么对于子女而言,他们的人生究竟该追求什么呢?难道说子女的存在只是为了成为父母的寄托?只是为了让父母的人生具有意义?这样的话,做父母的是不是又过于自私了一点呢?如果说子女应当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追求,那么,他们可以追求什么呢?只是为了继续养育下一代以便把希望传递下去?这样的话,说到底,只是把这伤脑筋的事情丢给后辈,这是不是过于偷懒了呢?”——这段还是删掉吧~~有可能反而点火,说服力差了些。我自己删掉好了……
还有……有些家长根本从来不指望孩子成名……
古雴
2007-06-22 22:52:2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这不是希不希望子女成名的问题,我针对的就是那些不希望子女成名的家长。如果他们要说他们是“为了子女好”、“为了子女的将来”,那么,这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呢?是说子女是父母的希望和寄托?也就是说,子女的生活只是为了让父母的生活有意义?这便是将追寻意义的难题甩给后代了,那么子女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报答父母?这个当然,但毕竟一般而言父母要比子女更早离开人世,子女也将有自己的生活。那么子女自己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呢?再把意义丢给后代考虑吗?说到底,这是偷懒。应该自己独立寻找生活的意义,更应该允许子女独立去寻找自己的意义。寻找意义不一定是要去追求成名,我只是顺便提到了成名的可能性,追寻意义还有许多方式,比如内心的愉快和充实、睁着双眼多瞧瞧这个花花世界、只是悠闲地享受平凡的生活,又或者是追求权力、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等等,都可以,但关键在于,应该要自己独立地去追寻。
如果说追寻意义是一件蠢事,是幼稚的幻想。那么也很好,那么,如果不谈论什么是“好”,那么又怎能谈论“一切为了孩子好”呢?孩子的“好”是什么?说到头来,终究是将自己暗藏的的缺乏反思的价值观强加于子女头上,说到底,名义上是为了孩子的好,实则还是为了自己的好。
当然,这些话说出去,确实有点火的可能。然而,这一个问题还是值得问的:如果说一切是为了子女好,那么究竟什么是“好”?如果说平安稳定的生活就是好,那么这种安稳显然不是子女自己的安稳,因为子女将一辈子背负着遗憾,将永远不能安分于被他人强迫走上的道路,说到底只不过是父母追求自己内心安稳罢了。
当然,如果碰上有些父母说我就是不为了孩子好,只是为了养儿防老,为自己服务,那就没办法了。
古雴
2007-06-23 01:06:1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我并不指望能说服一般的家长认同哲学,但让他们逐渐适应,逐渐妥协,还是有可能的。和家长谈论“意义”、谈论价值观,确实是南辕北辙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拷问全无作用——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有哪个人从未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毫无疑问,家长们往往逃避了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没有人真的会对这个问题无动于衷,没有人会对生活与死亡无动于衷。另外,没有人事实上厌恶“自由”,尽管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逃避自由,没有父母会认为将子女囚禁一辈子是对子女好,他们只是觉得子女还不懂事,到将来自然会想明白的,然而这是一种幻想。即便不是学哲学的,现在这个时代的子女与父母的代沟也是极其显著的,指望在全新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子女总有一天会认同父母的想法,恐怕是太乐观了一点。无论怎样,即便不能认同,家长们也该想开一些:沉迷于哲学,怎么也比沉迷于网吧、沉迷于赌博要好得多吧?对比那些怎么也劝不回来的不良青年们的家长,总还是幸运的不是吗?再比方说,如果孩子天生残疾,啥都干不了,那么做父母的又会怎样呢?总而言之,有一个有能力热爱哲学的孩子,多少也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啊……
依芜
2007-06-24 21:58:57 [回复]
呵呵。我都不知道该说啥了……
如果有一份总人数与毕业去向的数据表,那么或许更加能够消除家长们的顾虑
古雴
依芜
“子女吗?当然,子女是父母希望的寄托,将孩子养育成人或许是父母最大的“成就”。那么,如果这就是意义之所在,那么对于子女而言,他们的人生究竟该追求什么呢?难道说子女的存在只是为了成为父母的寄托?只是为了让父母的人生具有意义?这样的话,做父母的是不是又过于自私了一点呢?如果说子女应当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追求,那么,他们可以追求什么呢?只是为了继续养育下一代以便把希望传递下去?这样的话,说到底,只是把这伤脑筋的事情丢给后辈,这是不是过于偷懒了呢?”——这段还是删掉吧~~有可能反而点火,说服力差了些。我自己删掉好了……
还有……有些家长根本从来不指望孩子成名……
古雴
如果说追寻意义是一件蠢事,是幼稚的幻想。那么也很好,那么,如果不谈论什么是“好”,那么又怎能谈论“一切为了孩子好”呢?孩子的“好”是什么?说到头来,终究是将自己暗藏的的缺乏反思的价值观强加于子女头上,说到底,名义上是为了孩子的好,实则还是为了自己的好。
当然,这些话说出去,确实有点火的可能。然而,这一个问题还是值得问的:如果说一切是为了子女好,那么究竟什么是“好”?如果说平安稳定的生活就是好,那么这种安稳显然不是子女自己的安稳,因为子女将一辈子背负着遗憾,将永远不能安分于被他人强迫走上的道路,说到底只不过是父母追求自己内心安稳罢了。
当然,如果碰上有些父母说我就是不为了孩子好,只是为了养儿防老,为自己服务,那就没办法了。
古雴
依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