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不是景点——《我星国我街道我散步》后记

街道不是景点——《我星国我街道我散步》后记

感谢未完成书店牵线和叶孝忠老师的邀请,我给这本再版的新加坡本地书籍写了一篇后记。《我星国我街道我散步》ISBN:9789819444915

这本书征集了许多居住在新加坡的文人作家,让他们以个人的视角描绘了新加坡的若干街道或地点,文体多样,有散文、诗歌,也有考证和议论。这部文集和新加坡这座城市的风格一样,多元杂糅,各美其美。

虽然文体和风格有许多差别,但是这些文章还是有些共性,那就是,作者们都是以居住者的视角写作的——而不是以旅行者的视角。换言之,这本书似乎并不适合作为一本“旅游攻略”。当然,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旅游的目的。

2024年2月,新加坡对中国大陆游客开放免签,一次就可以停留30天,比香港澳门的7天慷慨多了。我就是在当年3月第一次来新加坡游玩,随后就决定移居新加坡,最后在年末举家搬来,在武吉知马住下。

30天的免签长得有些奢侈了。事实上在中国人的旅行计划里,新加坡往往只能占据“新马泰N日游”中的一日,有些旅游行程中甚至都不在新加坡过夜,去滨海湾鱼尾狮和金沙酒店之类的拍照打卡,开车路过一下牛车水或乌节路,最后到樟宜机场看看瀑布,就差不多了。即便是专门来新加坡自由行,一般也就是3天到4天的行程。

我第一次来新加坡也就住了4天,除去参加会议的时间,自由活动大概也就2天左右,但我除了走到过牛车水和滨海湾之外,没有去任何主流旅行攻略里的“景点”。大多数时间,我只是在街头漫步——时髦点说就是citywalk,从一个街道走到另一个街道,逛逛商场和小店,在街头咖啡馆和食阁吃吃喝喝。

“景点”和“街道”是完全不同的。新加坡的景点不太多,而且很多都是人为生造出来了。就好像新加坡旅游局的标志——鱼尾狮——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造的产物。把狮子和鱼硬接在一起,就造出来一个拍照打卡的景点来了。金沙酒店和机场瀑布都是类似,它们就是一些典型的工业造物,在旅游工业中充当一个拍照背景版的功能。

“景点”往往只是一个单薄的“点”,它是没有深度和厚度的。逛过若干景点之后,我所了解的不会比在网上看旅行攻略了解得更多,我收获的无非是几张以该景点为背景的照片。如果PS技术足够好,似乎就没必要累死累活跑景点了。

新加坡旅游局似乎也深谙此道,去坐摩天轮前,就有人专门给游客拍照,制作成精美的相片卖给你,如果买了,会收到一大堆照片,无非是把同一张照片PS上各种景色。我就花过这笔冤枉钱,仔细想来也不算冤枉钱,毕竟这就是直击旅游本质的东西。

近几年,PS式旅游达到了某种极致状态:游客甚至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景色了,只需要一块路牌就行了。路牌本身被视作一个景点,以至于一些网红景区专门生造出一些诸如“我在XX很想你”样式的路牌来充当拍照背景,游客们排着队和一块单纯写着一串文字符号的牌子合影留念,可见旅游工业已经发展到多么抽象和荒诞的地步了。

路牌有可能成为“景点”,但“街道”不然。街道并不是匆匆过客们打卡拍照的点位,它是有深度和有历史的。

景点和游客是分离的,就像我在摩天轮拍的那些照片那样——我是我,背景是背景,旅行无非就是把这个不属于背景的东西挪来挪去,一会儿嵌入这个背景,一会儿移到那个背景。但街道和居民是统一的,街道是由居民们(包括长居的和来访的)组成的,而街道也构成了居民们生活和记忆的内在部分,甚至成为他们品格和性情的一部分。

塑造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不是景点,而是街道。塑造老北京和老上海的文化特征的是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而不是东方明珠之类的东西。最近有句戏言说“上海人逛东方明珠会被开除沪籍”其实不无道理,这种景点明显就是“宰乡下人”的,它和本地人的生活毫无关系。新加坡也不会例外,金沙酒店、鱼尾狮公园或机场的瀑布,它们和普通居民的生活没有多少关系。

新加坡的景点是贫乏的、生硬的,但新加坡的街道是丰富的、活泼的。这正是我当初短短两三天的citywalk关注到的。我当时倒不是就奔着定居而考察的,而是因为我本来就不怎么爱“旅游打卡”,到其它陌生的城市我也总喜欢在最普通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走,吃些街头小吃,逛逛路边小店。虽然也都是走马观花,但我认为能够更多地体会到世界的多样性,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许多城市的街道正在变得雷同。现在回上海已经找不到弄堂了,我童年所住的里弄早已夷平重建,变成了现代化的商业区,但这些商业区和我在北京或深圳看到的商业区并没有多少差异,甚至里面的饭馆(基本都变成了连锁品牌)都大同小异。

在这方面,新加坡反而比国内的许多城市保留了更多“底蕴”。虽然模块复制式的现代化进程也难以避免,但许多地方还是多多少少保留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小贩文化仍能够顽强抵御预制菜连锁店的冲击。总之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方面,新加坡是浓郁而丰富的。

新加坡的丰富不止是说有马来人、印度人和欧洲人这些异民族的文化,就是华人文化,这里也显得多元混杂——有广东人和福建人,也有东北人、湖南人和上海人,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格的老式百货店,也有时髦洋气的shopping mall。而共同的特点是,人们大多显得很松弛,很友善。

至今我在新加坡定居还不到一年,谈不上有多么深刻的感情或记忆,本书的其他作者们多半资历深厚,各有独到的见解。文章里不一定追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但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细腻、丰盈而又从容。这种平和与淡定,也正映照出新加坡独特的气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