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Blockchain of Being——这个时代的去中心化哲学(区块链哲学导论)

Great Blockchain of Being——这个时代的去中心化哲学(区块链哲学导论)

我正在构建我的「区块链哲学」——不是用哲学讨论区块链,而是用区块链来构建「普遍性」,就是说是否可能以一种去中心化(反绝对主义,反独断论)的方式追求普遍知识。普遍性是哲学的永恒追求,但在现代陷入迷茫,我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回应方式。下面是我为《区块链哲学》写的前言,或许这本书也可能叫做《存在巨(块)链》、《借假修真》之类。这本书将汇聚我毕生所学所以比较难产,先把这段表达野心的前言贴出来再说吧……

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乃至信息技术的延伸,是始于20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的一个新阶段。“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意义,也是整个信息时代的精神内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哲学风格。麦克卢汉说道:“海德格尔是踏着电子浪潮而来的,正如笛卡尔是乘着机械浪潮而起”(McLuhan, Marshall,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2), p.248)。

机械时代的哲学趋向于中心化(基础主义形而上学)、体系化和普世化,而信息时代的哲学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趋向于去中心化、游牧化、地方化。笛卡尔哲学代表了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的兴起,也预示了机械化时代(工业革命)的开启。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否定了机械论的世界图景,提倡某种非对象化的存在论,世界不再被看作一个单一的和确定的实体,而是被看作每个人实际生活的环境,看作某种动态的“指引关联网络”。

正如笛卡尔是工业革命的先声,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哲学看作电子时代(网络时代)的先声。而当机械化浪潮真正开启之后(以1770年代瓦特蒸汽机为标志),哲学也达到了一个伟大的高峰——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1781年出版,黑格尔在19世纪初活跃)是笛卡尔以来整个现代哲学的集大成。而万物电子化、网络化的浪潮大概在2010年代才正式开启,或许是时候迎来网络时代哲学的新高峰了。

“中心化”是前电子时代的传统哲学的特征,我用“传统”笼统地指称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哲学史主流形态,这难免是以简驭繁、有失偏颇,但是与电子时代的哲学潮流相比,传统的哲学确实有某些共性。我所说的中心化,首先是指某种“基础主义”的理论建构方式,传统哲学家们总喜欢找到某个坚实可靠的“中心”(或者是某种实体或概念,或者是某套公理或原则),从中出发构建出整个严丝合缝的哲学大厦,例如泰勒斯说万物皆“水”,柏拉图理念论,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传统哲学家总需要找到一个中心锚点,支撑起他的整套哲学体系,乃至说支撑起整个现实世界。

而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整个世界一样,是秩序井然的,一环扣这一环构成严密的逻辑链条。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们把世间万物的秩序称作“伟大的存在之链”(Great chain of being),这一链条的至高点是“不动的推动者”、“第一推动者”、“神”或“终极本体”,它是永恒不变而完美自足的,每一种存在者都向着链条上更高的目的存在着,植物供养动物,动物造福于人类,而人类追求永恒。

正如洛夫乔伊在其观念史名著《存在巨链》中提示的:“存在之链”这一观念不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专利,而是贯穿于从古希腊到19世纪,渗透在西方哲学、神学、科学和文学等诸多领域之中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达到鼎盛之后,哲学家们逐渐从旧体系中叛逆出来,最早的代表人物也许是马克思,他同时也试图反抗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不过他尚未遇到新的生产模式和技术环境,所以他只是“批判一切”却没有形成新的哲学范式。

尼采是另一个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用“上帝已死”宣告旧哲学的终结,并在虚无主义的新哲学中等待“超人”——这是信息时代的超人类主义的超前表达。不过他还在黑暗中摸索,并没有彻底走出旧的时代,因而也被海德格尔称作“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

较早自觉和完整地表达出新哲学的面貌的代表人物或许就是海德格尔(影响了欧陆哲学),以及后期的维特根斯坦 (影响了英美分析哲学)。他们的哲学倾向于“去中心化”,不再寻求或许诺一个坚实的中心来为整个世界“背书”,而是让哲学的出发点回归到每一个个体,包括他的现实生活和肉体感官。

但是反体系的哲学通常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比如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几乎就是一部格言集,而不再许诺一个完整自洽的世界观。“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是我们的“后现代状况”,人们发现似乎“怎么都行”,但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也难有共识。

我们是否可能既反对中心化的基础主义,又还要寻求某种稳定的整体秩序呢?失去了“第一推动”的“存在巨链”还有可能维系世界的秩序吗?

我相信哲学的趋势与时代的趋势是互相呼应的,所以接下来我不是纸堆中总结当代哲学,而是先去梳理网络时代技术环境的来龙去脉,我将不止是从哲学出发来讨论和总结互联网和区块链,而是相反,从互联网和区块链出发来讨论和总结一种网络时代的哲学。

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建立一条整体的共识之链,这正是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上达成的事情。而一种在区块链启发下的哲学,或许也可能做到类似的事情——传统的存在之链哲学被“存在之区块链”取代,我们或许可以在坚持去中心化的同时重建哲学的共识体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