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中国科学报的约稿《中国科学报》 (2025-03-23 第4版 综合) 此处贴原稿

2025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为 “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Reading: A Bridge to the Future)。

仔细想来,这个说法似乎有些奇怪,因为未来总是会到来,无论我们做什么,时间总会流逝,我们总会走向未来。而相反,阅读总是在触及“过去”,成为书籍的东西总是在过去产生并沉淀下来的。

或许这个比喻的重点是“桥梁”——我们总会进入未来,但是究竟是从桥上昂首挺胸、闲庭信步地迈向未来,还是被时代的巨浪裹挟着稀里糊涂地冲进未来,还是在时间长河中历经沉浮最后筋疲力尽地游向未来,这是不同的结局。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对未来的到来感到茫然失措,我们感觉到时代不断加速更迭,但是我们越来越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只能随波逐流。

AI的发展加剧了这种无力感,甚至有极端者开始怀疑人类 “没有未来” 了。人工智能的领军者OpenAI曾在官网主页上贴出论文,渲染人类的危机: “超级智能的巨大力量也可能变得非常危险,导致人类失去权力乃至灭绝。” 该文甚至说人类灭绝的危机可能在十年内到来。当然,OpenAI宣称可以通过对齐主义的工作避免人类灭绝的危机,但讽刺的是他们连自己的董事会都“对不齐”,上演了各种“宫斗”戏码。

乐观的加速主义者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但他们同样认为人类做不了什么事情,只需要放任技术的发展就行了。乐观者和悲观者在人类的无力感方面达成了一致:他们都认为人类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随波逐流,区别只是一方认为人类最终被巨浪抛入的地方是乐园,另一方认为终点是地狱。

“桥梁”被冲毁了,我们直接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失去了和过去与未来的联结感,失去了走走停停的闲适感,失去了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感。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特别是阅读历史,阅读过去的经典,并不一定是为了让我们加速冲向未来,反而是为了能够闲步漫游乃至驻足片刻,确认我们所处的位置,重新瞄准我们正在迈向的方位。

阅读过去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趣味,哪怕是那些在时代的前沿开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偶尔驻足片刻,阅读那些似乎过时的文献,也是有意义的。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其实并不需要阅读,他们只需要快速检索最新文献就行了。但是伟大的科学突破往往会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入阅读上。

当代诸多科学进步都是重审历史的结果,例如数学家们重新审查欧几里得的公理体系,发展出非欧几何;数学家们重新审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发起了数学基础之争;物理学家重新审视牛顿的绝对空间,回到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然后爱因斯坦又通过阅读法拉第的场论,重新诠释物质和力,用光速不变原理重新发扬麦克斯韦方程。

对于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而言,麦克斯韦的工作是法拉第的升级版,甚至麦克斯韦的文献也不必看,只需要牢记麦克斯韦方程组就够了。但是对爱因斯坦来说,他在法拉第身上找到了更多共鸣,对麦克斯韦方程的意义也作出了新的阐发。更不用说在爱因斯坦之前,马赫、庞加莱等科学家已经在物理学的思想史中建立桥梁了。

人工智能的历史也是某种对经典的回归——人工智能曾经在符号主义的逻辑和语义学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陷入了瓶颈而难以推进。于是开始有人回归20世纪50年代的控制论思想,在诺伯特·维纳那里我们就已经看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看到了把进化论结合进机器训练的构思,看到了“神经网络”的类比。于是,当命题逻辑的方向陷入困局时,像维纳那样拥抱不确定性的进化论模式取得了突破。

维纳本人也受益于广博的阅读。他7岁就熟读达尔文和柏拉图,后来也阅读了大量哲学和社会科学读物,研究领域涵盖科学哲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维纳不仅提出了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控制论思想,也对自动机器未来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冲击有所遇见,他在1950年就预见了自动化带来的失业危机并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在今天更值得我们阅读。

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写了一本书叫《自然与希腊人》,他呼吁科学家去阅读两千年前的思想,他认为他之所以阅读古希腊哲学,并非处于偶然或个人兴趣,而是出于这个时代的要求。

薛定谔说道:“如果你生活得较为舒适和安全,并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一般模式,而且你相信,由于必然的进步,它将传播开来成为普遍的模式,那么你似乎没有任何哲学观点也能活得很好……但如今情况已经令人悲哀地改变了。”薛定谔认为,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促使我们去阅读古代,“人类的持续进步,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当人类开始怀疑未来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过去。薛定谔认为,阅读过去的意义并不只是说要去古人那里寻求智慧,在许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在古人那里发现“偏见”——“一种偏见,倘若表现为最初产生时的那种朴素的原始形式,则比后来容易沦为的那种复杂而僵化的教条更易察觉。”

面对时代的浪潮,我们可能感到渺小无力,但是如果回到这滔滔大河的源头,我们将会更容易看清这些潮流的本来面目,我们更容易发现时代的“惯性”对我们的作用,从而更有机会摆脱这些惯性,亦或顺势而为。 当然,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或许做不到像爱因斯坦、维纳、薛定谔他们那样,通过阅读最终取得划时代的成就。但是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阅读至少帮助每一个渺小的个人建立起与整个人类文明的某种联结,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锚点,确认对自身的处境,从而找到迎接未来的恰当姿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