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批评者的对话》

[英]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批评者的对话》

[]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批评者的对话》,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

2~3       神学和哲学对话的目的并非一定要达成一致——尽管这是对话者所希望的,有时也真的会达成一致——而是更确切地找出彼此的差异,并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问题,////——希克的对话观我很欣赏。

32  康德认为知觉不是对知觉对象的被动记录,而总是一个选择、分组、关联、推理以及依我们人类的概念赋予意义的主动过程。这就致使康德区分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本质世界的存在是认识不到的,而现象世界就是为人所认识的世界,具有知觉活动所带来的一切差异。我主张将这一洞见运用于我们对实体的意识,从而区分本质的实体即实体本身,以及以不同方式被人理解为一系列神性现象的实体。           康德认为,我们的心灵将一定的范畴作用于我们意(第33页)识经验的形式,使我们意识到自然环境,这样的范畴犹如本质、实在和因果。依此类推,我们的心灵将一定的范畴作用于我们意识经验的形式,使我们意识到超自然环境。两个基本范畴是神(作为人格的实体)和绝对者(作为非人格的实体)。每一范畴都是具体化的,用康德的术语说,就是“图式化的”——然而,各个宗教传统不是依据抽象的时间(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是这样的),而是依据被全部占据的历史之时间,将实体体验为神和绝对者。////——希克对康德认识论的运用是创造性的,他扩展了康德认识论的适用范围,应用于被康德作为实践理性之悬设的宗教对象上面。但这一创造性的“发挥”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宗教经验”的存在性,我们一般相信关于一般的对象世界的“经验”是存在的,哲学家们争论的只是如何看待那些“经验”,经验的可靠性又是来自何处等等。但说我们能够有关于超越者——神——的经验,这即便在神学界里也不是能被普遍接受的。而希克关于宗教认识论的全部探讨都须基于“对于超越者的经验是可能的”(而不是单纯的幻想)这一基础之上的。希克认为这是一个任何宗教信徒的基本信仰,但恐怕并非如此,相信超越者的存在与相信存在针对超越者的人类的经验是两回事。关于这个问题,或许希克在《第五维度》一书中将会论述,那本书我还没看。

48  菲尔:但你的元理论,也即多元主义假设,使不同教义体系从彼此冲突的普遍而绝对的真理观下降到仅仅在既定传统中有效的局部性真理。              约翰:是的。……////——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多元主义的元理论。

53  总的来说,我把康德视为最有深度、最具启发性以及最具影响力的近代哲学家。////——嘿嘿~

57  ……我始终坚持,这个假设之所以提出,是基于它对各宗教史的事实,从宗教的观点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也即最综合、最经济的解释。一个提供出来的“最好的解释”不是一种证明,因为它总是向他人开放,并愿意接纳他们认为更好的解释。所以,那些不喜欢我所提出的解释的人的正确回应应是:不是抱怨我的假设未被证明,而是提出新的可替代的假设。////——我同意希克对“解释”的理解。其实,我之前对“科学解释”即“科学说明”也有类似的想法:我不赞同一些科学哲学家将科学说明规定为同时必须是一个“证明”。解释不同于证明,一套解释固然应是合逻辑,但并不是唯一的定论,最好的科学解释就是运用最经济简明的前提和预设来构建对解释对象的描述。“解释=证明=预测”的要求实在是不切实际的。

57~58    菲尔:“神话意义上符合”是什么意思?         约翰:神话意指不是字面上真的故事,但它具有一种力量,能让听众对神话所指对象唤起一种时间回应——一个真实的神话自然能唤起一种合适的回应。因而,神话的真实性是实践上的真实性,在于在我们生活中正确引导我们的能力。只要天父是实体的真实展示,把实体想象成理想的父亲就是能够以正确引导我们转向实体的方式思考,在我们当中唤起一种信心,这种信心能贯穿我们的生活,并让我们自由地去爱我们的邻人。当然,我要就其他各大宗教所用的终极者的语言作一平行的解释。              菲尔:我想这与蒂里希关于宗教语言具有象征特征的学说具有相似性。……////——在这里希克暗示了对训导与启示的倒置(类似康德对道德与宗教的倒置),传统的情况是:因为启示是真实的,因此人们要奉行启示的训导;而在希克那里,是因为启示能够训导人们去行善,所以那些启示具有“实践上的真实性”。但为什么人们应该去奉行那些善行呢?或许希克又是用“归纳法”——因为各大宗教都劝导人们奉行“金规则”……

60  但所有世界各大信仰都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和受规律支配的过程……           61  所以,你不把现代科学的兴起归功于基督教?    约翰:是的。……////——这里我不能同意希克的主张。说各大信仰都认为世界是有序的和规律的,这是武断的,虽然东方宗教也有“法”、“道”等似乎与秩序和规律相对应的概念,但东方传统的理解与基督教确实大不一样。应该说现代科学的兴起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督教,但我认为这一点并不能证明基督教的优越性。正如希克也提到的,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是可以作比较的,但在作为整体的宗教之间不能比较,我们可以承认基督教在促进现代科学的兴起方面地位特殊,但科学并非一切,而东方宗教在许多其它地方表现优异。

71~72    不是人格的。但否定实体是人格的不等于说它是非人格的,而是说,这种人格——非人格的二元论在此并不适用。追问实体是人格的还是非人格的会导致舞蹈,因为它就预设这是一种实在之物,可能是人格的或非人格的。对其他二元论,情况也一样。

73~74    唉,你知道,我并没有把实体本身描述成良善的、仁慈的。但在与我们的关系中——即依它对我们造成的差异——实体作为转变状态(我们最高的善)的基础是良善的。所以,说实体是良善的、仁慈的意思就类似于从我们的观点说太阳是良善的、友好的和给予声明的。太阳给予声明的温暖是我们生存和繁荣的基础,或者说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样地,实体是我们生存和至善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实体是良善的、仁慈的。但当我们用这些术语描述实体本身时,我们只在神话意义上而非字面意义上说的。

80  是的。我把这一知识论和逻辑的原则运用于宗教经验,用圣托马斯的话说:“根据认知者的方式,被认识的事物就在认知者之内。”这接近于批判实在论。批判实在论不同于素朴实在论,素朴实在论认为世界就是它向我们呈现的样子,而批判实在论认为有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我们只能通过特定的感觉器官和概念认识向我们展现出来的东西。因而,批判实在论考虑到由知觉本身的活动所造成的差异,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宗教,就认为有一个超越的实在,它极在我们之内又在我们之外,既在我们之上又在我们之下,但我们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认识。……////——在科学哲学方面,我也较倾向这种“批判实在论”。在批判实在论下,“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能够证明的,而是一个预设,之所以这一预设是合理的和必要的,是因为这个预设能够最经济地解释我们的经验。

63  可是坚持终极者的唯一性不是很独断吗?              约翰:严格地说,我们不应该说终极者的唯一性。因为,甚至“数”也是我们概念的一部分。不可言语者或无相者并不可以以数计算。但我们的语言就是这样…………实体依然超越于我们的概念范围,包括数的概念。

90  约翰:……我们叫他们为圣人、解脱的灵魂、阿罗汉、菩萨和圣雄。在我们肯定他们时,我们的依据主要是广泛意义上的伦理标准。           菲尔:“广泛意义上的伦理(标准)?”         约翰:哎,有些人喜欢用“灵性”一词,另一些人则喜欢用我所称的“伦理”一词。我视之为圣人的人明显不关心自己,相反,他们专注于对上帝的服务或在生活中实践法、道或觉悟普遍的佛性,我们在其生活中看到一种无私的爱和慈悲,我们认为这种爱和慈悲具有内在的价值,事实上是常常令人敬畏的。              菲尔:是,但你怎么知道爱和慈悲(用你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对实体合适的回应呢?           约翰:因为世界上各大宗教传统都是这样教导的,我把它们视为对实体的真实回应。它们都教导“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呵呵,看来我在第57~58页处的猜测是对的,希克正是用归纳法回答这一问题。

91  菲尔:好。但你现在不是在作循环论证吗?你是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的:这些不同传统都是对实体的回应,然后你把它们的道德教导作为一个标准,通过这标准又判定它们都是对实体的真实回应?这显然是一个有缺陷的循环论证,不是吗?              约翰:我同意这是一个循环论证,这种循环论证是任何综合性观点都不可避免的。例如,如果你对宇宙持自然主义的观点,你就必须运用自然主义的种种假设去支持它。如果你坚持基督教是唯一真实的信仰,你必定运用它自己的特殊标准确定它。我们若要建立基本的观点就无法避免循环论证。////——确实如此,循环论证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的体系也同样是某种意义上的循环论证,每个理论范式都有其种种假设,而基于这些假设推导出的丰富的结论反过来又是都对假设的支持。对“循环论证”的较顺耳的说法是“自圆其说”。

103       因为现代宗教概念——即把宗教视为独立的社会宗教实体,与其他这样的实体相对立——还没有发展起来,正如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宗教的意义与目的》一书中表明的,……////——终于知道传说中的史密斯指谁了,那本书确是经典,但比较难啃,我曾翻了几页就搁置了……

110        有一句归于耶稣的话是这样说的:“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之外,再没有良善。:(《马太福音》1018)他最有可能认为自己是最后一位先知,是由上帝派来传扬天国即临的消息并让以色列人为此作好准备。

111        约翰:依我之见,耶稣毫无疑问是个人,但这人朝上帝的临在异常开放并保持着强烈的上帝意识。正是这一意识才使得上帝对其他人具有真实性,并改变了与他相遇的许许多多生命,召唤他们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自然地生活在上帝的临在中,过一种信和爱的生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治愈创伤,带来和平。倘若你我在公元1世纪德加利利见到耶稣,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应该是他那惊人的灵性权威以及惊人的易被接受的爱,它们向我们提出挑战,也呼唤我们,让我们有能力进入耶稣所要求的新生活。

113        任何杰出而虔敬的以色列子民自古至耶稣时代直至以后都可以在隐喻意义上说成是上帝之子。所以,耶稣自然在一种熟悉的隐喻意义上成了上帝之子,这样一种观念在耶稣时代是流行的。

116        我们不应把基督教的创建归于耶稣,而应归于那些为耶稣的影响所推动和改变的人的灵性需要和习性。这个具有超凡魅力的人为神圣的圣灵所充满,渐渐为人类的虔敬所提升,并被夸大成当前存在的基督、永恒的逻各斯,万物因他而造,也因他而得以治理。但发现耶稣自己没有这样的教导后,我们就需要有其他理由来支持,以便在当今可以继续相信并坚持这是人类最后的,也是最圆满的真理。////——以上几段基本概括了希克的耶稣观,不过要进一步理解他的耶稣观,还需要追究“朝上帝的临在开放”、“为神圣的圣灵所充满”等说法是什么意思,或许这些也要看希克的《第五维度》。

147       格雷斯:所以,你要我们放弃皈依性宣教,但又鼓励每个传统的经典和次于经典的一些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获得有关它们的准确知识以及与不同信仰的人们进行和平对胡。              约翰:正是。

152       虽然可能有那么一天,甚至在遥远的却可预见的未来形成单一的世界宗教,但它的真正意思是,继续存在的个传统开始可以把另一方视为对同一超越之实在的不同回应方式。

2007121212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