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门聚会——旧文存档

叶门聚会——旧文存档

今天随吴老师参加了叶师公的聚会,去三里屯的法餐厅吃了一顿法餐,量少了点儿,不过牛排是真好吃。坐的西式长条桌,席间没有多少攀谈,除了吴门和叶老师,别人我也都不认识,只是和胜利师兄和韩师兄三个三代弟子一起打包向叶老师介绍了一下,也没自报姓名。不晓得叶老师还记不记得我了。

叶老师也许还是会记得有我这么一个人的,因为在2004年他来北大讲的哲学导论上,我就是那一个敢公然跳出来和叶老“叫板”的大一新生。当然,是在网上。不过叶老亲自回复了两次我的帖子,而且在讲课时还专门反驳了我关于学哲学应当辩论的主张。。

最后我的哲学导论得了97分,不过这个分数显然和当年主管课程的程炼老师有较大关联,至于叶老师究竟对我是何印象就不知道了。。当然,叶老师仙风道骨,想必是不会计较我的冒犯的。

现在回想起来,一方面确实更能理解叶老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论断,以及对哲学辩论的谨慎态度。不过另一方面,我自己的立场并未由于“年老”而有所改变。我仍然认为哲学的入门乃至于深入,都需要有争辩的氛围。当年我所说的“争论的意义,并非在于去改变别人的观点,而是去磨砺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在后来的存同求异等表述中得到了更完整的表达。

当然,除了通过表达和交流深化自己的思想之外,哲学需要辩论,也是因为哲学历来都是一个“争胜”的竞技场。一般人学哲学也许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和意义危机,因此可能是一种完全私人性的活动。但是做哲学的人,那些费尽心血把自己的思想诉诸文字,辩护、修整、完善它,最终希望把它们立于史册,传之于世的哲学家们,如果光是为了解决私人困惑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会有一些布道者,为了拯救时代或拯救他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也有一些利欲者,为了赚钱糊口而写作。但一般而言,典型的哲学家,无论如叔本华般张扬还是如康德般沉稳,他们写作时不会不带求胜之心。当然,这种求胜之心不是简单的虚荣心,它和谦逊和尊重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必须是一致的,因为只有追求胜过自己所尊重的够格的对手才是真正的求胜之心,

辩论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多少结论,甚至也不是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表达。最重要的是,辩论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游戏平台——在这一游戏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你的财产或财富,不是你的权力和地位,不是你的外貌和体力,而是在于你的思想和话语——在辩论中,最空洞的言词变成了意义的焦点。

叶老说,哲学辩论经常是你打东我打西,根本说的不是一回事。这没错。从莱布尼茨到分析哲学家试图设计中性的公共语言,千方百计想要哲学家的辩论能够打到一块,但这一进路既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哲学辩论就应该是你打东我打西,这才对。哲学交流就是在做这样的自我展示。关键在于,在各有各的套路的同时,哲学家们又能够同时身处一个历史舞台之上,相互较量。这就是哲学的交流方式。

 

当年哲学导论课的网站现在竟还残存着,但讨论区已然登不上去了。不过当年我有过备份,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文档也从未在随轩上贴出过,今天想起来,干脆把它也贴出罢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导论”讨论区 → “哲学导论”讨论区 → 精华区 → 

 

主题:第一堂哲导课

胡翌霖

等  级:土人

经 验 值:214

社区金币:50

总发贴数:22

注册时间:2004-9-10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1

我积极地响应号召,先来写写感想吧。(抛砖~)

首先,我感觉这门课是非常好的,是很有意义的:叶老的学问非常深,听他讲入门课对我们来说是机会难得的!不过,我认为,听这门导论课,并不需要我们去完全接受叶老的观念,甚至也不一定非得要完全听懂他的思想、完全了解他所提到的概念;关键在于,在听课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叶老所提的问题,叶老的思想,并最终产生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理解,产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兴趣——这门课的目的,应该就达到大半了!

具体来说昨天的第一堂哲导课:

叶老首先谈的是“哲学的危机”,说到“哲学‘被遗忘’”。关于这方面,我的理解:哲学本是一切学科之源,正所谓“哲学是根、数学是干,科学皆为其枝叶”,可以说任何的学科中都渗透着哲学的影响。而正是因为如此,繁盛的枝叶让我们忘却了真正的哲学之所在;我们只关注到哲学在其他领域中的影子,却把最本质的哲学遗忘。哲学将其影响涵盖到方方面面的领域,当然是好事,但这同时必须始终以纯粹的哲学为核心和根本——这大概就是叶老的意思吧?

关于所谓“纯粹的哲学”的具体所指,我只听了叶老一堂课,还没能完全领会;我觉得,这应该是牵涉到什么是哲学的核心的问题——在历史上,所谓哲学的核心常常是“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也正是有一个别称叫“纯粹哲学”,而到了近现代,哲学的核心可能是转移向知识论、存在论等等。这个问题,应该是在日后会逐渐明朗吧……

还有关于做哲学的方法,叶老所谓“上上下下”,我很同意。哲学与其他非哲学领域的关系是特殊的:哲学精神渗透在各个领域,哲学研究也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如果哲学只下不上,忘记哲学的本,那是迷失的哲学;而如果一味求上、追求超然、自我孤立,同样是不可取的。所谓“哲学不拒绝任何知识”——哲学应当在一切学科中汲取经验与知识,并为一切领城提供灵感与方向……(当然,必须先坚持着某些根本的东西,不能遗忘自已的出发点和原则)

最后,关于叶老“哲学的权利”的话题,我的体会还不深……所谓“认知、理解权”、“自由、创造权”、“真理的权利”三权,我感觉是任何科学都应当具有的,并不仅是哲学的特点;不过叶老所说哲学“从理性至实践力量”的特点我倒是很感兴趣,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听课和阅读才会更有体会吧。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0 13:09:58  IP:已记录

huangt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10

社区金币:4

总发贴数:2

注册时间:2004-9-12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2

胡翌霖同学说到“我感觉是任何科学都应当具有的,并不仅是哲学的特点”。虽然对于叶老的睿智我也并未完全领会,仅谈谈自己的陋见。所谓“哲学是根、数学是干,科学皆为其枝叶”,其实是个很形象的比喻——真正吸收养分的是根即哲学,所以相比其他科目,哲学的认知理解权应该最为充分,创造探索权亦更为自由,对真理的汲取自然也最直接。

——————————

那是九月雨水 我已經不懂流淚

所謂的疼痛傷悲 我卻沒有感覺

遙望天的漆黑 你是否身在那邊

俯瞰著我的臉 搖頭笑笑說這也是永遠

发表时间:2004-9-12 9:08:36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3

huangt同学说得有理。

我想到,叶老提“哲学的三大权利”,应是有强调的意义在:相比一般的科学,哲学具备的这些权利应当是最为突出的。但现实可能是,恰恰是哲学的当然权利常常被人们遗忘……这大概也是叶老所提的“哲学遇到了危机”这一话题的延续吧。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2 15:56:31  IP:已记录

yuchjd

等  级:土人

经 验 值:202

社区金币:0

总发贴数:18

注册时间:2004-9-14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4

前面的同学都说得很有道理。

补充一些我的想法:

1、我认为“准哲学”应是只使用了哲学方法(就像胡翌霖同学说的只“上”或只“下”) 而 忽视了哲学精神

地应用哲学,于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2、希腊在自由权方面的贡献是:让知识脱离了经验。那么,在脱离经验的时候,实际是在经验中抽象出了精华,才能让知识更自由、更独立、更纯粹地发展,而这种发展的最高目的是应用与创造,它的生存还要靠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抽象精华。于是这种脱离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融合。

3、三种权利代表了“知识论与存在论的统一”,对这里的“存在论”的意思我不太理解,是指真理的存在性吗?

请大家指正。

发表时间:2004-9-14 21:42:19  IP:已记录

 

 

 

主题:第二堂哲学课

胡翌霖

No.1

上了第二堂哲学课,感觉比第一堂时更为激动——第一堂课我知道了叶老是位大师,而现在我了解到:叶老不仅是位大师,更是位与我存在分岐的大师!听这样的大师讲课,我感觉是更有意义的。

今天叶老反驳了我前次在网上写的一些观点,我听着很有感触。不过,或许若干时日后我的想法会有改变,但至少目前,我不会那么容易被动摇:我会更深入地对我的观点予以补充。

首先谈一下关于“阅读”的问题:叶老与论坛上的apeiron一样,把“阅读”提在一个极高的地位上。阅读,尤其是阅读原著,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叶老的经验之谈,我十分地认同。而我的分歧在哪里?在“读”与“思”的地位关系上——我认为,“阅读”为“思考”的一个方面、一个关键的部分;“为思而读”与“为读而思”——这两向的不同不仅仅是玩一个文字游戏,而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歧!我理解的哲学,是一门探索求知之学,而不是一门书籍史料整理之学!诚然,今天的哲学己径非常成熟、非常“老”了,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非常丰厚、令人受用不尽。但是,难道说今后只需要“哲学史家”而不需要“哲学家”了吗?(尽管说哲学与哲学史密不可分,但只是说做哲学离不开哲学史、研究哲学史离不了哲学,并不是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或许是我太天真(哲学是需要一点天真的吧),我感觉,似乎有许多哲学人有这样的方法:为读而思——他们的核心总是在于“读书”,“思考书”、“探索书”、“研究书”……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阶梯”!是工具、是基础、是财富,而不是“目标”!我们之所以顺着台阶往上走,目的是要登上更高的地方!所以,我以为,书是重要的——没有这些台阶我们将难以跳越到前辈的高度。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思”!尽管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成不了哲学家,充其量能成个“哲学研究者”,顶顶高明的同学,或有机会成为“哲学史家”,但真正的哲学家,我们恐难企及,所以叶老在我们尚未入门、未上台阶之时,炸此语重心长的指点,是非常必要的,到这里为止我还没有任何一点是与叶老分岐的:我只是在补充我的思想——即“思”包涵着“读”;为思而读!持这样的观点和方法,才有可能成一家之言,不单单是阐释家、更是思想家!

之前我所说的,或许与叶老所强调的不尽相同,但应该还没有矛盾;而关于“辩”的理解,可以说是我与叶老的分岐所在。

我应该对我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补充:

我把哲学之路分成二方面——“思”与“辩”——这是比较笼统的分法: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辩论”,我同时将“批判”、“争论”、“讨沦”等等与“沉静”、“孤寂”相对的部分归入其下。我以为,这一点是与“沉思”不同,但应并重的部分。

看古时的哲人,经常能看到“沉思”与“激辩”并存,而今日,我们对哲人的印象,却往往是“深居简出”、“清静脱世”的感觉;我以为,并非哲学本应如此,而是哲学被遗忘、被孤立的结果。

我印象中是有不少哲学家与科学家十分重视“争论”的效用,更有人以“争论”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我时下手头资料贫缺,就不来引经据典了。而许多人以为争论无用,往往是对“争论”的理解不同所致。一些人从结果来看:而一般的争论是很难得到“结果”的,而我理解,这并不是重点,因为对许多问题,你独自思考照样也得不了什么结果!柏拉图的“对话”留给后人的价值,不在其结论,而在于对话本身——争论的意义也是如此,一些人从出发点看,说许多所谓“争论”,争来争去,争什么都搞不清楚,你南我北根本不在一条道上——这个问题,当时我高中时也有老师提过:背景是我们全理班闲下来每遇政治课、语文课提到一些话题,在课上与课后常常都争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尽管那些争论常常真的是南辕北辙,但现在我回想起来仍然获益良多——争论会令人接触到许多新问题、产生许多新想法,并促使你不断地修正与深化自已的观点。如果说争论的各方南辕北辙,为什么不可以想想更深入的原因呢?是对方没有理解?是对方没有表达清楚?还是自己没有理解?又或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亦或是争论的问题根本不能争论?……如果是“争论的问题根本不能争论”,未何不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应争论的原因?如果有了思考,那么你认为不能争论,对方认为可能,这就是下一个争论话题;如果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么就该思考一下为何不能理解,是否是思考不够深入?是否对方说得不对?还是自己缺乏哪些知识?——若你想通了,你就得到了“新的知识”;若你没想通,你就得了“新的问题”;如果是“对方没有理解”,那就该思考一下为何我不能令对方理解:如果你承认对方也是个聪明人的话,你即使不能把他说服,也应该令他了解你的观点——如果说你的观点只有你一个人能理解,这就是孤芳自赏、自我封闭!我们做哲学的,被社会遗忘、孤立得还不够吗?还要再来自我孤立?我以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哲学应该是高深的,但同时应该是开放的、可交流的!霍金在《时间简史》末章提到:科学最终是要让大众理解的——从士科学研究的可能是极少数人,但“科学”本身则是大众的,而不是一群人的俱乐部,科学的秘密是向大众敞开的!——哲学也是一样。所以说,你的争论,别的聪明人都无法理解,这是不应该的——你应该思考其中的原因,改进你的表达、或者寻找更令人信服的论证。总而言之,只要态度明确,争论一定不会是虚度光阴——它或者给你留下思考、留下问题,或者给你带来灵感、带来知识,或者促使你的观点进一步地深入、表达进一步地清晰……或许到年老时我会改变想法,但就目前而言,在这样充满热情的青年时代,“争论”,绝对是一条极好的提高的途径!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6 19:45:52  IP:已记录

yexiushan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6

社区金币:4

总发贴数:2

注册时间:2004-9-10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2

胡同学,哲学当然要“思”,关于“学”和“思”的关系,我曾经说对一般人当“以学养思”,“思”要“有所思”,过去也写过“哲学何所思”,“思”在“哲学”是个大问题;课堂上强调“学”,因为主要听众是“学生”。至于“辩论”,当然对于任何科学都重要,只是也想强调“辩论”“什么”,并非任何辩论都有意义。

发表时间:2004-9-17 9:27:19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3

 

叶老师的意思我是明白的,叶老师所强调的正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

不过我也是有所强调的——我发文的背景是这样的一个论坛:我希望我能在此提倡这一种风气——和平地、有益的“争论”!我想,您也不会希望在这样的论坛里只是重复一下您的讲义,大家只是“唯唯诺诺啊啊是是对”这般——这样的论坛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既然有论坛这样一个好环境,就应该更好地利用起来。

我目前并不能完全理解究竟什么论有意义,什么论无意义;如果就这样担心论这个有没有意义、论那个有没有好处……最终是谁都不敢言、不敢论、不敢交流!故而我要说:任何态度端正的辩论都是有意义的!如果辨到头来发现这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此次辩论的极大意义就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没有意义的辩论(在辩论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相信我——争论不会是虚度时光的!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7 12:23:09  IP:已记录

xushl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34

社区金币:13

总发贴数:5

注册时间:2004-9-12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4

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这样:在有一定积累以后,再对一些问题发表议论,或者说再投入辩论。我不觉得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下判断并争论有什么好处,所以在这个时候,哲学还没入门的时候,我更愿意看,试图去思考,而非马上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当然可能这样子太缺乏青春朝气了……well~~~我选择先积累的路。所以暂时对我无知的事物保持沉默。

——————————

树是美丽的生物。它们清新而纯净

它们可以把一生都专心地用于遐想

以及深深地以根系拥抱大地,努力地伸展枝条向往着天空

发表时间:2004-9-18 1:01:22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5

 

这的确也是一种很好的态度:既然不知道,就不该不懂装懂地空谈。

不过我以为:我们总有知道的东西吧?知道什么就可以说什么,而争论,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究竟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哪些是自以为知道其实一知半解的……不争论,这些往往较难体会。

所谓“先积累”,我要问——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算入门?学海无涯:你现在的知识,或许只有0.000001%,你学到老,或许也就是0.0001%(其实知识是无限的,我只是打个比方)……记得有古人言: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无知!因为无知而不敢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分享,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如果有人因为我们的幼稚嘲笑我们,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我愿意把我并不成熟的观点也拿出来,这是对自己思想历程的一种记录,而且,往往正是在我为了争论千方百计地整理我的思路的过程中,我将我原来不成熟的、零散的、模糊的观点加以不断的归纳、提炼、修正和深入……

不过……事实上,xushl同学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尽管你可能并不愿意争论哲学的问题,但现在我正在讨论着的:就是关于“讨论”的话题——你已经参与了我的讨论,不是吗?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8:46:45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6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其实叶老提倡大家多读原著,我提倡大家多讨论,其实是很类似的!

我们这些初学者去读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读得懂吗?读得明白吗?——不可能!即便是叶老那样的大师,是不是说完全懂了康德、完全明白了海德格尔?我想不会。何况是我们这些,刚入门来读经典原著——书里的许多概念都还不明白呢,更不用说理解巨人的思想了!既然注定了是读不懂,为什么还要读?当然要读!我们读原著,并不是为了一定要弄懂、搞明白才去读,我们现在读原著的意义在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知识”、“问题”、“启发”、“求知欲”等等。现在我们读原著,并不是要读出什么成果来,关键在于“过程”,这个“过程”会给你带来许多计划以外的好处!

那么,我所提倡的“争论”也是一样——我们不是要求论出什么结果、达到什么层次,而关键也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知识”、“问题”、“启发”、“求知欲”等等!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10:21:07  IP:已记录

apeiron

等  级:野人

经 验 值:61

社区金币:30

总发贴数:14

注册时间:2004-9-15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7

我觉得你太执着于形式意义上的“思”和“辩”的问题。重要的是内容,是究竟“思”“辩”“什么”。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18 10:31:40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8

那么,请教同学,你的见解——究竟该是“思”“辩”“什么”呢?是否我一定要知道“思”、“辩”的是“什么”才能够资格开始“思”、“辩”吗?那么我们是怎么就会知道那个“什么”的呢?在没有“思”、没有“辩”的情况下就知道了?被动地接受的?

每个人对于哲学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以哲学为求知之学,“求”是一个重点,在“求”字之中体现着哲学的内涵。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10:47:56  IP:已记录

apeiron

No.9

我等着你说呢,你到底思了什么哲学问题.

我好跟你辩啊.

如果哲学是求知之学,那么它跟其他学科的区别在哪里呢?哪一门学问不是求知之学呢?比如,探求哲学问题跟探求物理学问题的区别在那里?

[此帖子已被 apeiron 在 2004-9-18 11:56:5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apeiron 在 2004-9-18 12:02:26 编辑过]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18 11:55:30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10

 

如果哲学是求知之学,那么它跟其他学科的区别在哪里呢?哪一门学问不是求知之学呢?比如,探求哲学问题跟探求物理学问题的区别在那里?

等我说什么?我思了什么哲学问题?我现在还不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是“哲学问题”哩!我只是以为:哲学有求知的权利、有思考的权利:有什么问题是哲学不能探求和思考的呢?有什么话题是哲学必须回避的呢?我觉得哲学是精神上自由的,她是没有束缚和局限的。我不知道我需要在哪个范围内去思考才算是思考哲学问题,我只是以为思考是自由的,争论也是自由的,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套上一个框框说我是在思考哲学问题而你不在——但对于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各人又都是不同的,你又如何来界定何为“哲学问题”?所以我不去执着这些烦人的问题。思考就是思考——自由的思考!

我思考过很多问题,当然也应该会有部分是“哲学问题”,但是,你没头没尾地要求我“说”,我一时怎么能讲出什么话题来?话题是要引出来的,争论就是一种引出话题的好途径,我们可以在以后慢慢谈。

关于我所谓“哲学是求知之学”说的是哲学的特点,而没有说“求知之学是哲学”。这里有强调的作用。就如叶老第一堂哲导课所提的哲学的“三大权利”,我说科学不也应有这三大权利吗?——这里就是一种强调。如果一定要说不同的话,哲学的“求”是最理所当然的、最发于自由的、是没有功利的求、不需要结果的求……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科学之根,科学甩不走哲学的影子,说物理学之“求”,就是哲学之“求”,也不算过分吧。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8 13:33:25  IP:已记录

chxr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19

社区金币:16

总发贴数:7

注册时间:2004-9-9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11

其实阅读和思考的关系只是交集,不能说谁包含谁

思考的东西不一定的阅读的东西,我觉得思考是自圆其说的过程,当然这个自圆其说没有贬意.

胡翌霖同学说得对,今天大多数人都是”哲学工作者”,成不了”家”,但能成”家”与否,与思和读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读是大家都能进行的过程且我认为是必须进行的,而思则因人而异了.

“为思而读”与”为读而思”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觉得读和思都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惑”,惑不单从读和思来,更从生活中来,实践中来.

当然或许有人说实践中生活中没有思哪来惑,但汉语的思是丰富的,生活中的思不妨说成发现(find),而前面的思不妨说成思考(think).

现在哲学的典籍是浩瀚的,很难有人面面俱到,因此才会分支,各人有研究方向.

辩论的必要性没人想否定,其重要性也没人想质疑.胡同学说有多少就辨多少,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就会有所提高,这点是同意的.但我想,辨也是需要学习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症结之所在而加以辩论,这是需要思维训练的,尤其是逻辑思维,因此,一开始或许会觉得不对但又不知道如何辨,这就存了疑惑.学哲学无非是疑惑的积累,或许学得越多,积累得越多……

发这篇贴不是想驳倒谁说服谁,只是自己整理一下观点吧.

发表时间:2004-9-24 9:00:36  IP:已记录

lookout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4

社区金币:2

总发贴数:1

注册时间:2004-10-1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12

很有意思。

我觉得在对待“思”和“辩”这件事上,胡翌霖更“存在论”些,apeiron更“知识论”些。呵呵

我们在讨论“何所思”,并且专注于它的时候,是带着认识论的态度的,因为在这背后我们有一种知识上的辨别:有一种知识或关于某种问题的辩论,不是哲学和哲学的辩论。

apeiron签名档中的话很有意思:“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有类似的话:“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或“人在本性上有‘看’(eidos)的迷狂。”这里说出了,在最初的哲学问题或知识问题产生的土壤中,有人本性上的某种冲动。从这个意义上,你怎么能否认那位鼓励“纯粹”的辩论的小伙子的意图呢?

当然,胡翌霖在关于“阅读”和思考,或学与思的关系上的争论,显得过于执着。我非常支持“学”,《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

发表时间:2004-10-1 2:50:27  IP:已记录

apeiron

No.13

我的签名档里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开篇第一句话:pantes anthropoi tou eidenai

oregontai physei.,

我倒不认为我的观点是“认识论”倾向的。相反,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太过于关注“如何才能达到哲学认识”这样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直接面对问题本身。强调“何所思”,恰恰是要求排除对认识论的执著。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10-1 20:29:21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14

关于知识论和存在论的具体涵义,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过初步的印象看,说不定我的确是偏向“存在论”的~~当然,大概存在论与知识论本来就不对立,它们应该是可以统一的(叶老第一堂课似乎就提到过)。

我的执著在于:我认为哲学的核心在于思索,而经典著作是其中的一种辅助,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不是核心的——这是真正的“做哲学”。不过,对我们来说,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不会达到真正“做哲学”的境界,而始终应该是“学哲学”,对于我们本科生而言更是如此——在没有“学”好哲学的时候,我们是谈不上去“研究”哲学的,更毋论“做哲学”!所以说,现在的我们要强调以学为主、以读为主,我都是能够接受的。而我所坚持的,是更深入、更本质的那种态度——学、读,最终的价值一定将要在思、辩上体现的。哲学的使命,是去“探求真理”、“解释世界”、甚或说是“改变社会”,而绝不能停留在归纳总结解释前人著述上面!从学习阅读哲学著述,到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升华,我认为流连于前者而没有超越的志气和勇气是不好的,即便说现实中我们的超越的努力很难有所成就,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但不代表哲学应当退缩!退一步说,即便只是研究经典著作,说“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直接面对问题本身”,那么面对到了“问题”后又如何呢?最终不还是要去“思索”么?不思索问题,只是把“问题”找出来搁那就好了吗?在这里显然思与读是有某种承接关系的、有上下之分的吧。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10-1 22:37:35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5.00.SP1/Licence © 1998-2004

      Script Execution Time:140ms

 

主题:关于哲学讨论的看法:

胡翌霖

No.1

这样的论坛的开设,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论坛不仅仅是交流信息的平台,更是思想交流的平台。

我以为,搞哲学的途径,无外于两条:一为“沉思”、二为“激辩”。此二点在形式上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一般看来哲学家的印象也分此两种,一即隐逸自得的思想者、一即热情激进的雄辩者……而事实上,学习哲学,这两条路是可以并且应该并行的!搞哲学,首先就要有静下心于孤寂中阅读、思考和创作的本领,如果没有宁静自得的心,是学不来哲学的;而同时,哲学也少不了激辩,只有在争论中,才可以激发思想的火花,不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摆出来争辩,仅仅是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哲学,就真的是“无用之学”了。所以说,我们论坛应该有这样的氛围:大家可以把自己并不成熟的见解、自己独特的思想,在论坛上交流、互相指点和争辩,这对大家都是很有好处的。

或许有同学会有这样的顾虑:我们对哲学还没有多少了解,许多书都没读过、许多概念都不了解,恐怕没有资格来摆什么观点、做什么讨论;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现在我们是刚刚入门,而几个月以后呢?几年以后呢?恐怕我们仍难说是真正跨入哲学之堂的。学问是没有止尽的,正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果总是怕自己的想法幼稚而不敢拿出来分享,恐怕永远没有机会享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所以说,无论我们学了多少,都可以来交流体会和想法。

另外,或许有同学还有那样的顾虑:大家都是用实名上的,生活中都是同班同学,或许我不认同他的观点,但又不好意思去批驳或争论。这也应该是不必要的。正所谓“君子贵和而不贵同”,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志同、道合,但观点和理念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越是交流得深入,就可能发现越多的分歧。(即便说志不同、道不合,应该也不会妨碍到和平的学术争论的)。思想上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对待分歧的态度——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总会以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并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他人分享,但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他人;在包容分歧的同时,如果只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互不搭界,也是不好的,有了不同的观点,就应该摆出来争论:尽管很多时候争论并不会有什么结果,要说服一个人改变思想是很难的、很多问题要得到圆满的结论更加困难——而争论的价值,往往正是在争论的过程本身就得到体现;争论的意义,并非在于去改变别人的观点,而是去磨砺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对别人的观点,既要敢于质疑和辩驳,又要善于理解和包容——这就是我所赞赏的学术及生活的态度。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3 21:31:06  IP:已记录

chenglian

等  级:社区区长

经 验 值:32

社区金币:10

总发贴数:4

注册时间:2004-9-11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2

我非常同意胡翌霖同学所说的。论坛的设立,是这门课的新尝试,以前没有做过。如何激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对教师而言,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哲学的核心不是一堆教科书和形形色色的理论,而是隐藏在背后的论证。持有一些观点、理论,掌握一些哲学思想并不困难,只要看些书、听点课、做些笔记,总是可以做到。但是,要掌握理论和观点背后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忆只是人类心灵的能力之一,我们还有想象、推理和分辨好坏对错的能力,千万不要浪费了它们。

发表时间:2004-9-14 5:42:57  IP:已记录

apeiron

No.3

至少还应该加一条:读书,特别是读哲学史上重要的原著。这对于“沉思”和“激辩”都有好处。因为,第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通过读前人的哲学原著,我们才能真正进入问题;第二,我们要知道前人在这些问题上已经作了哪些探索,用chenglian老师的话说,就是已经有哪些相应的“论证”;第三,并不是所有的辩论都是哲学式的辩论(比如一般辩论赛里的就基本上都不是),我们要通过读原著学会以真正哲学的方式“激辩”。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15 12:51:01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4

 

我补充一下:我提到:“搞哲学,首先就要有静下心于孤寂中阅读、思考和创作的本领”,在这里,我是把读书归入“沉思”一块的;当然,我没有把阅读提到最高的地位:诚然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还是将其划入“思考”之下——因为如果有“阅读”而无“思考”,则“阅读”毫无用处;而“思考”,却不单是思考前人的著述,还包含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本身的“思考”,可见“思”的地位是在“读”之上,“读”是从属的关系,这就是我做如此分类的理由。

另外,关于apeiron同学提到的“哲学的辩论方式”,我不是很理解。我自己的看法是:“既敢于质疑,又善于包容,以磨砺和深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以改变别人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就是很好的争论态度了,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的辩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需要争论的~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5 13:34:46  IP:已记录

yexiushan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6

社区金币:4

总发贴数:2

注册时间:2004-9-10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5

胡同学,很高兴你能有如此系统而清楚的想法,我昨天在课堂上主要强调了读原著的重要性,这方面,你可以参考我新近写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总论——上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时间:2004-9-17 9:18:07  IP:已记录

00423034

等  级:小野人

经 验 值:11

社区金币:6

总发贴数:3

注册时间:2004-12-15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6

论坛上是否可以讨论一些哲学方面的问题呢?期待大家积极参加.

发表时间:2004-12-29 19:32:22  IP:已记录

 

主题:退一步的补充:

胡翌霖

No.1

在抢先发出那三个帖子后,我受到了很多压力。或许是我之前的表达过于激动了,其实我的初衷,只是想提倡些什么……我提倡“交流”、“讨论”、“争辩”……这里既是“论坛”,栏目叫做“讨论区”,在这里也要迴避讨论吗?如果说,只是学生提问老师答疑,这样的“讨论”是不会活跃的——更何况,我们的同学们可能连提问都不太愿意,因为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束缚: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必要提,这个话题是不是有必要说……当然,说(写)之前经过仔细的思考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要求一定要思考得十分透彻、每一个概念都考虑清楚、再去啃了原著书,才能有发言权呢?我所提倡的,就是一种“自由”的讨论——不要去顾忌什么目的、意义、范围,不要因无知而胆怯:哲学的起源,不正是源于无知、源于好奇吗?

再来谈一下我自己:大家见我在网络上似乎很活跃,但在现实中,我是很不喜欢说话的,对一般生活中的所谓”争论“更是极力回避的——属于“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老实人。不仅是生活上的争执我从不参与,那些有功利意味的所谓“争辩”我也极不善长:比方说派我去搞思想工作,去说服别人什么,那就大大地不合适——我是十分尊重别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想法,乃至不同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只要你遵循自己的本心、做问心无愧的事,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行为,但不需要与你争辩;另外,所谓“辩论赛”那种“辩”,我也不很喜欢:高中时倒是有次代表班级参加过校辩论赛:“你不是很会讨论吗?上啊上啊~!”——我太老实,没推掉,便上了,结果是除了读过段准备好的材料,整场都没插上话!一方面是我太迟钝,另方面是我并不喜欢这种辩论方式——预先就有了不容改变的规定答案,千方百计只为把对方说倒,容不得意见的调和……我所提倡的,是没有束缚的、自由的、以修正和深化自己的思想而并非改变对方的思想作为出发点的“争论”。

当然,我与一些师兄在争论“争论”的意义时,也并不希望改变你们的思想。如果本来就是要做个孤寂脱世的学者的同学,我是十分佩服的。做哲学需要“执着”,需要“恒心”!条条道路通哲学,而每个人对哲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只是提出我个人的观点与大家分享、和大家交流。

今天先写这些。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19 17:09:05  IP:已记录

 

主题:对同学们的建议

胡翌霖

No.1

这回我不想写“第三堂哲导课”了——总是我写也没什么意思……

我想就如何学哲学导论、如何走近及走进哲学,来谈谈我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叶老说:“……哲学也需要这类的(引论、导读等)教材读本,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弱一点。”——《西方哲学史(总论)》第22页。而我对此的理解,恰恰相反!哲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正是尤为需要“导论”的!——可以先来作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当初开始接触数学时、以及我们开始接触高等数学时,并没有什么“导论”、“引论”之类的概念;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稍好些:有一个“绪论”,想必大家中学里都上过:往往就是一、二堂课了事(其中还有大半堂课是老师作自我介绍^_^)……而我们学哲学,却有整整一个学期用来上“导论”课,而日后的学习中,还将遇到各样的“引论”、“导读”课……

为什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乃至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都不需要那么长的“入门课”而哲学却有?——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我们很容易地就能想到:它们“学什么”、“怎么学”;而哲学不同:对哲学的概念、领域、意义等问题,很难能有个直观的认识。这就需要引导了。

我以为,我们本学期最大的任务,就是去“了解哲学、走近哲学”——虽然说对于“哲学是什么”,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我们看到,给我们上导言课的叶老师,与为我们编写教材的张老师,他们对哲学的表述就很不一样。不过,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并不代表我们不用去思考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应该依循自己的理解去做哲学,而对哲学的印象与理解,应当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建立、开始清晰化、系统化的。

至于如何入门,叶老的建议是“阅读(德国古典时期的)经典原著”。我觉得,这是针对研究哲学而言的——要做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应当作为立足点与出发点!——这是叶老的经验之谈,大家应当重视。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同学们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很多都是对哲学了解极少的入门者,即便是我们这些哲学系的新生,选择哲学时很多也都是盲目的。很多人对哲学并没有什么认识和理解——这是家长、社会、中学教育及历史现实所造成的,并非同学的错,更不表示这些同学就学不好哲学了。对于这些并未走近哲学的同学,我并不鼓励你们上来就去啃“原著”!哲学固然是门高深的学问,但她与其它理论科学一样,也是充满乐趣的——只要你投入其中。绝大多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不都是在那高深的学海当中自得其乐的吗?我们不用急燥,我们完全可以慢慢来……如果你阅读原著时感到头晕目眩、疲惫痛苦,那就先把书放一放(当然,不要丢掉!而是放在你随手可以拿起翻看的地方),“退而求其次”(吴国盛老师语),从导读书、通论书等看起,从有兴趣读下去的书看起……要“循序渐进”,不要硬着头皮、逆着兴趣来——就好比学数学:我们说“微积分”可算是做数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那是不是说我们在小学、中学这刚刚走近数学的时候就要看微积分呢?给一个小学生看微积分:这不是在启发、不是在引导——而是在“吓唬”、在给“下马威”!我要对同学们说:千万不要畏惧哲学!我在刚入初中时也曾见识过高中数学奥赛的题目,就险些为之唬倒——一堆一堆的畸形符号,整张整张的眼花缭乱的演算……还好我赶紧把那些忘掉,只看眼前那些简单有趣的初中数学题,一步一步学……不知不觉就到了高中,突然发现我也开始大量地使用那些奇形怪状的符号了、也开始一叠一叠地消耗草稿纸了、也开始写密密麻麻的演算了……这些在当初想像是极为恐怖的景象,循序渐近地走过来后,变得很自然,而我依然是很有乐趣……我举这个体会,是想要告诉同学们:不要畏惧、不要痛苦、不要退缩、也不要硬闯,完全可以去把握自己的兴趣,循着兴趣,自然而然地……

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我还是强调思考与讨论,另外,我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退一步”阅读的建议来互相参考:先来说说课外书吧,学哲学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读任何学科的书都是有帮助的:我首先推荐的是前沿科普类著作,霍金《时间简史》、格里宾《寻找薛定谔的猫》、B·格林《宇宙的琴弦》、彭罗斯《皇帝新脑》等等——这类书以“第一推动丛书”为最佳,“哲人石丛书”也不错。我在高一时集中阅读了这批书,感觉到我原先的世界观、物质观、时空观像是被整个地颠覆了一般,你将被迫对以往一些似乎理所当然的认识重新进行思考……当年正是这些书将我带近哲学(尽管在表面上看关系不大,这其中还有许多的机缘,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聊);文科方面的课外书,我推荐读一些历史方面的,正所谓“经天纬地”、“博古通今”。这方面的好书非常多,我重点推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还有黄仁宇的系列著作……;言归正传,说说哲学方面的书:首先是叶老的推荐读物(《纯批》千万不要买商务出的那版@_@),如果读得进,最好;读不下去了,可以缓一缓。我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些较通俗的哲学史书籍,对古今中外的哲学好有一个概略的了解,这类好书很多,我这里就只拣通俗几本来介绍:罗素《西方的智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挪]G·希尔贝克

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最后就是导论类的书籍,我们上这门课,首先就理应读读叶老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总论)上篇,以及手头那本张世英老师的《哲学导论》——而且,你会发现,两位大师对于一些问题的阐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叶老昨天提到的关于黑格尔的认识,就与张老师所表述的不一样,大家可以两相参考……另外,我再重点推荐一本书:[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http://www.joyo.com/shopbook/bkbk406333.asp?source=w-90003370

!这本书是我四天前刚买到的,感觉像是找到了靠山~~~因为其中的不少关于学哲学的想法与我非常类似——许多正是我想表达的……当然,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深入浅出”,是启发式的:在每篇的头尾及文中都会列出许多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也十分提倡讨论),这里面有有趣的问题,更有着许多深刻的“大问题”——而在文中,作者会基于这些问题,找出各大哲学家的解答,并且往往能看到不同哲学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当然,对各哲学家、哲学名著的介绍会适时地在讨论中穿插……

最后,我来抄写几段在《大问题》中作者的观点来支援我所想表达的想法——“第6页:大哲学家……他们帮助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澄清我们到底相信哪些东西。…………但哲学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观点,而是努力………………本书正是要帮助你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把以往哲学家及其伟大的思想作为启发,作为一种组织你自己观点的方式去学哲学,去表达你的想法,唤起…………。你应当独立思考,澄清你所倾向的是哪种观点,以及………………”“第11页:哲学是由我们的见解,即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态度所组成的。因此,做哲学首先是这样一种陈述活动,这种活动要尽可能清晰和有力地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此外,哲学还要尽力去评价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同其他观点之间的区别,能够与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争论,并且尝试去解决他们可能留给你的一些困难。…………哲学也是尝试把若干各不相同的意见协调成一种观点,并且坚持用你自己的想法去回应那些反驳意见。的确,一种无法与其他想法相联系而且又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相信。”“第14页:哲学首先就是反思,它要求你后退一步,倾听自己和他人(包括那些大哲学家)的声音,并试图………………。明确表达——是哲学的首要步骤,坐下来写出你的想法是明确表达他们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但大多数人选择的可能是一条使人轻松愉快的更佳途径,那就是就这些观点与他人(比如与同学、好朋友……)进行讨论。的确,与另一个人进行交谈不但会迫使你在表达自己想法时更加明确和具体,而且…………”“第22页:有风格地做哲学卜…………但他们之所以会成为大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雄辩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出色地为之做了辩护,并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建成了一座宏伟壮观(同时也是艰深的)大厦。……哲学应当有说服力。……”“第38页:这就是哲学问题背后的一般旨趣:它教给我们怎样去思考、澄清和论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让我们亲自把这些想法澄清,然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们呈现给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哲学经常是当两个哲学家或学习哲学的学生相互辩论时凭着意思的不同而有所推进的。”……^_^……最后来一个广告:找小古代买卓越网上任何书籍比卓越原有折扣价再折85%~!

[此帖子已被 胡翌霖 在 2004-12-30 18:38:36 编辑过]

——————————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

——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

发表时间:2004-9-24 15:23:58  IP:已记录

chxr

No.2

严重支持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真是好书,我这样的菜鸟都看得明白

老师要求看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忍了,晦涩生硬(更严重的是我买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蓝公武译的,不知道版本怎样,总之是半文半白,更晕了…)

发表时间:2004-9-26 1:26:51  IP:已记录

apeiron

No.3

从准确性的角度来讲,蓝公武译本并不差,只不过他的语言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的习惯——其实那还不能算是文言。今年《纯粹理性批判》有了邓晓芒和李秋零两个新译本,单就语言来说,后一个译本可能更好一些。

不过我并不赞成学哲学的一上来就读《纯粹理性批判》,因为如果不知道他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谈的话,肯定会觉得不知所云。我倒是觉得商务出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不错,应该先通读一遍,对哲学史有个基本的概念,再来读康德才会有效果。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发表时间:2004-9-26 11:42:23  IP:已记录

00423034

No.4

我很遗憾,直到现在才有机会看到大家对哲学的看法,我非常同意胡翌霖的一些观点。但我却是浅陋之辈,直到大学才知道哲学这回事,更不用说读哲学原著。现在感到确实应该像同学们一样多读书。希望以后大家不吝赐教。同时也多一些机会讨论,探讨一些哲学的问题.

发表时间:2004-12-29 19:21:54  IP:已记录

胡翌霖

No.6

非常遗憾,这么多时间来都没有参与过什么讨论,感觉自己似乎变懒了、钝了,有点失落。为什么在全国理科班的时候都常可以有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自由的讨论氛围;怎么反是理科时书生意气,转到文科倒成了只要一个人埋头啃书本了?与想象相反呀!……的确,哲学的问题没个标准的,你我每个人理解的问题都会不一样,于是一旦讨论起来就要南辕北辙毫无意义?我不赞同!正是因为没框框没标准南辕北辙讨论才有意思:理科问题往往比较明确,顶多是说讨论一下能启发思路而已,而许多时候不用讨论,看看答案、自个儿演算演算就结了;而哲学不一样,哲学关注的永远是问题本身而非答案。

说自己是“浅陋之辈”……当然,谦虚是极其重要的,但谦虚并不一定要极端谨慎畏首畏尾的,有句老话说得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样看来,谁不是“浅陋之辈”?要是什么都通了,也用不着讨论了(成上帝了~)!

其实,我感觉某些时候的“谨慎”——认为自己没资格谈哲学,其实与其说是“谦虚”,倒不如说是某种“自大”的表现——自以为哲学高高在上,当他们自我感觉自己进入哲学之门后,便容易要自以为是,瞧不起“普通人”、甚至瞧不起别的没有他“高深”的哲学同仁的思想了:“他根本还不懂我在谈什么问题,我也没功夫没兴趣跟他讨论!”。我不希望哲学陷入封闭——不赞成去强化哲学与所谓“普通人”的界限、与其它科学和学科的界限、甚至哲学派哲学人之间的界限——大家面临的问题都一样,也都有权思考、有权发言;所谓“哲学家”,并不是说他的问题要高深得别人不能理解才算厉害,而是哲学家能够理顺各种思想,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并明确地阐释出来!

尼采说:“一个理论的优点之一就是它是可反驳的。”——不要害怕我们自己的观点被驳斥,相反,我们应欢迎别人对自己的观点予以反驳,这有助于使我们观点的深入、完善和清晰,

我理解的哲学,是一门包容和沟通的学科——只有哲学可以做到:沟通人与自然、联结科学与人文!下面帖出我哲学期的哲导论文和大家交流。这次的论文写得比较急,只是点一下我的思路而已,上帝看了肯定要笑,不知大家看了怎样~^_^~。

 

yuchjd

等  级:土人

经 验 值:202

社区金币:0

总发贴数:18

注册时间:2004-9-14

体 力 值:

在线状态:

No.7

1.对于“死”是时间的度,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生死”作为一个合矢量在时间的某个边界发生跃变,在这个边界上,“死”这个分量切向连续,“生”这个分量法向连续,也就是所有的人都有死的一天,所有的人死后他对这个世界发生过的影响仍然生生不息。

那么经验科学在研究边界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也找到一个突变的量,从而找到世界的本质?

2.老师论证哲学史一门科学的时候,我觉得我近年来部分人文学者论证宗教与科学的相似性的方法部分类似。

A,有一些预设条件(经验世界一定有规律)B,概念上相似C,方法论上相似,包括整个理论体系的相似。

但我总觉得这些论证只是抓住了一部分相似的性质,属性能决定本质吗?它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发表时间:2004-12-31 8:34:54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5.00.SP1/Licence &copy; 1998-2004

      Script Execution Time:93ms

 

One comment

  1. Pingback: 随轩 » 悼念叶秀山老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