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哲学:引子

媒介哲学:引子

吴老师曾提起,说小古将来或许可以在媒介的技术哲学做些专研,当然这是将来再考虑的事情了。

确实,对媒介的关心对我而言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趣,而是一种非常基本的、贯通性的视角。

吴老师曾区分过两种“技术哲学”(或一般而言的“XX哲学”),一种是作为一种部门哲学,即把XX当作哲学反思的对象;而另一种是作为一种哲学品格,即把XX作为整个哲学的根基、走向或出发点(鉴于此,我叔叔的说法倒是有道理的,如果他指的是后一种技术哲学的话)。如果是第一种哲学,那就类似于“管理哲学”、“工程哲学”、“财富哲学”、“吃饭哲学”之类,属于整个哲学之内的或大或小的领域,乃至于可以说是哲学的“应用”;而如果是第二种哲学,那就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或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对于那些哲学家而言,“XX哲学”就是他们的整个哲学,古希腊自然哲学不是以自然为对象来讨论的哲学领域,而是以“自然”即“本性”为其根本的关怀和思路的哲学。吴老师指出,一种作为部门哲学的“XX哲学”若要“前途光明”,要拥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那么往往是要起源于作为哲学品格的“XX哲学”。

于是,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尽管似乎有些老朽,但仍是有前途的,年轻的技术哲学当然更是“具有伟大前途”的了。那么,我的“媒介哲学”呢?更准确地说:“媒介的技术哲学”?也就是说,只是在作为部门哲学的技术哲学之下的一个子部门,那这玩艺的前途可堪忧啊……

但事实上,“媒介哲学”非同小可,事实上,它完全有潜力整个取代“技术哲学”,并打通科学哲学,进而成为一种作为哲学品格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要看看:媒介究竟是什么?——媒介属于技术,这似乎毋庸置疑,然而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技术属于媒介。

技术是“服务于目的的手段”?,海德格尔说这种定义不错但也不真。然而若是说“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恐怕过于玄奥,与日常的理解相距太远。一种哲学上的定义最好还是基于日常理解稍作改写而得,比如我们不妨说:技术是“用以接触目标(与目标‘打交道’)的媒介”,如何?

说“服务于目的的手段”,则好像是说我们关心的只是目的,对手段的关心无非也是关心它能否有效地达成目的,而如果达成了目的,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段就是无关痛痒的事了。登楼撤梯,至于上楼之前是走楼梯还是乘电梯更是等价的。这便容易导致“技术中立论”。然而“媒介”却有所不同,针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你通过你的手还是你的眼或是隔着手套用手摸又或是隔着显微镜拿眼看,当然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说,同样是要去触及它,去和它“打交道”,通过怎样的中介去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媒介”而言,不同的“手段”是无法互相等价、互相代替的。

刘老师提到说一切教育无非是教人如何“打交道”,粗略划分的话,一种是与物,与大自然打交道;另一种是与人,与社会打交道。说得不错。

于是,问题正是在于,“打交道”总是需要“媒介”,人与人通过“语言”和其它行动打交道,书写、印刷、电视、网络等等改变了人与人打交道的“媒介”,所谓“媒介即信息”,说的正是这种媒介的改变将会改变人们打交道的“本质”,也就是说,印刷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使得原本通过书写传递的信息更加方便和有效,而且将根本上改变信息本身。

人与物“打交道”呢?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并没有重视人与物“打交道”的“媒介”,而近代哲学所谓的“认识论转向”说的正是:人总是要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人可能跳过感官这一“媒介”而直接接触到事物“自身”。可以说近代认识论的各种问题皆源于这一“媒介的发现”。20世纪哲学则又有了一个“语言学转向”,这正是因为人们发现:所有的“理论”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而表达的。至于所谓的技术哲学、实践哲学,更不必说。

简单来说,近代以来哲学的一系列转折,几乎都可以追溯到那并非中性的、不能摆脱的“媒介”在各个领域中的发现。

由此可见,一种“媒介哲学”早已呼之欲出了,认识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实践哲学、传播学、伦理学等等,都可以由“媒介哲学”贯通起来。

如此一来,我便不太可能去选择媒介问题作为专攻方向了。因为吴老师的本意是想让我早日收敛集中,但这个媒介问题对我而言恰恰是一个最宽泛的领域……

2008年2月20日

最新评论

  • holy

    2008-05-08 20:09:31 匿名 116.228.248.154 

    分析的非常在理,看你的意思,为了早日集中收敛,你想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部门的哲学”喽。
    虽然我对媒介哲学一无所知,可是我觉得大概吴老师想让你做的媒介哲学和你今天文章所指应该是有挺大区别的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