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论坛第45讲: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12月14日)

科科论坛第45讲: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12月14日)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45讲

时间:2007年12月14日(周五)下午3:00-5:0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主题:漫谈跨国科学史研究

王老师的报告很精彩,不过没有能够如王老师所愿开成“座谈会”,因为大家对于“跨国科学史”的了解不多,今天主要是听王老师做介绍了。

今天的论坛竟没有设“评论人”。只有吴老师提了一个号称“尖锐”的问题——“跨国科学史”的视角对于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而言,究竟“新”在何处?因为打破国界的视角对于美国的科学史研究或许是一种突破,但是中国的近现代科学史本来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史”,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做的跨国史啊。王老师的回答是,虽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讨论的是跨国的科学交流,注意到了海外留学等现象,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分析,没有去挖掘这些留学、移民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我个人的理解,所谓“跨国科学史”其实正是“国别史”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国别史之前,科学史的一般做法事实上是以“科学无国界”的观念为基础的,传统的学科史与其说是“跨国”的科学史,不如说是“无国界”的科学史。在传统科学史的视野中是没有“国家”的,或者说国家的背景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无关宏旨的。而国别史开始注意到国界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背景是极其重要的。到了“跨国史”再来“打破”国界,其实正是在对于国界的重视的基础上的。

于是,之所以说传统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仍然缺乏“跨国科学史”的视野,那是因为传统的做法虽然注意到了“西学东渐”,但是其关注点始终只是中国如何从西方学习科学,但是由于人们相信科学是无国界的,因此人们很少会关心中国从“哪儿”引进科学,而只关心科学的引进本身。然而,一旦重视了科学的“国界”,认为美国的科学、苏联的科学或日本的科学是各有特色的,那么就能够更深入、更细致地考察中国对科学的引入。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