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岁月——李奥帕德的自然沉思》,吴美真译,王瑞香审订,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3月
这就是《沙乡年鉴》(利奥波德)的台湾译本,似乎收录的文章也是最全的,应该是最好的版本了。
无论从什么角度说,这本书都是必读的。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圣经,利奥波德则被誉为现代环保之父、生态伦理学的先知与播种者……对于这本书的赞誉不用多列了。
去年写生态哲学论文时早就翻看过《沙乡年鉴》,但是只是很功利地选了最后的那片关于“土地伦理”的哲学性杂文读了一下,而前面的年记和散文都没有读。后来有一次想要通读这本书或者《瓦尔登湖》,但是读了几页就停下了,因为效果不好。
这种书是不能像读学术书(尤其是晦涩的哲学书)那样:憋足了气去“啃”,当时试图读它的时候恰好还处在“一天啃一本书”的凶猛气势之下,将过强的气势用到了这些书上,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读这种书是不能带功利心的,不能指望像啃完一本哲学书那样获得好多段摘记和读书随感之类的,如果非得要“读出点什么”,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沙郡年记”,按一月到十二月的顺序收录了他在沙郡的小木屋的生活和观察;第二部分是“地景的特质”,插入了他在几个地方的经历,其中著名的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像山一样思考”出自“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这一章;第三部分“乡野的情趣”收录了一些更富有哲理色彩的杂文;而第四部分“消失的野地”则收录了“土地伦理”、“野地与文明”和“环保美学”这三部最重要的哲学性杂文。这样的顺序安排正是要提醒像我这种功利的读者——“土地伦理”不是来源于纸面上的论证,而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经历与体验。
读这种书与读哲学书或读小说书都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差异表现在我简直很难“证明”我确实已通读了全文——我可以通过梳理其中的立场观点和论证流程,或者通过叙述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启承转折,以“证明”我确实很好地通读了某本哲学书或某本小说书,对那些知识类的书就更方便了。然而对这种书却很不容易“复述”出什么来。正是因为读了几页后感觉“和没读一样”,让我停止了前一次阅读,我明白那是我的读书状态有问题。而现在恰好连着读了几本文学作品,正是重读这本书的好时机。仍然像前次那样:读毕之后感觉“和没读一样”,但却收获了某些难以言明的“感觉”。没什么震撼(虽然书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没什么激动或兴奋,“清淡”——这本来就是这本书应带来的感觉,也正是“自然”的感觉。大自然时常能够带给人们激动、兴奋、新奇和震撼,但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感觉则正是“平静”。我在注视和欣赏着自然,就好像我从没注视着什么似的——这正是“在自然之中”的感觉,一片野草、一棵枯树、一块秃原都可能引起长久的凝视,而一旦我试图追究我为何要凝视、追究我希望从凝视中寻找到什么时,则会发现我什么也不会找到、什么也不能“得到”;但一旦忘掉“我必须收获些什么”的功利想法时,便将收获到心灵的宁静。
2006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