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暑期读书笔记

2006年暑期读书笔记


2006年暑期读书笔记

荒废了好一段时间后,暑期读书计划要正式启动了。不过即便是在完全荒废的时间里,也是读过好几本书的,再怎样颓废也不至于完全不读书哈。今天先把荒废期里读过的书补完笔记,明天开始步入正轨~
[]苏姗娜·保尔森:《吃太阳的家伙》,陈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

这本书光看名字就是十分可爱的不是吗?这确实是一本可爱的书,文字优美、流畅、生动,读着十分有趣。

显然,这本书写的是植物,不过全书没有特定的主题,21篇文章皆可独立成文,分别从科学、历史、情感、环境、文化、宗教等等多种视角展开,内容丰富。

这是本全文字的书,只是每页的中缝处都配上了一幅单色的植物图片。一般来说,我并不喜欢读那些所谓图文并茂的书。现在市面上的许多讲柏拉图,讲尼采的,甚至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都给做成了彩图本,让人感觉画蛇添足,过分精美华丽以至于浮躁庸俗。不过读这一类书时,却更希望间而搭配上好看的植物彩图。但这本书的装帧同时给人以既平和、素朴,又活泼、可爱的感觉,算是不错的!

[]威廉·布罗德尼古拉斯·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朱进宁方玉珍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2

对于这本书就不多说什么了,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不厚的一本书中汇集了大量案例,叙述和分析既清楚通俗也有一定学术深度,我不可能只看这一遍。不过这本书我只推荐给那些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的人,对科学尚无足够了解时就对科学心存抵触也不是太好的事,我希望先已对科学之“美”有所了解的人再来读此类书瞧瞧科学之“丑”,这样才能对科学获得一个较完整的、较清醒的认识。

[]萨缪尔等:《爱因斯坦的圣经》,李斯马永波译,海南出版社200010

海南出版社经常会出一些很特别的科普书。

这本书早在我初三时就听同学介绍过,当时他向介绍的似乎还有《时间简史》和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爱因斯坦的幽灵》。其中《时间简史》我已在他介绍之前读了电子版,而《爱因斯坦的幽灵》稍后成为第一本深深吸引我的科普书(我坚持认为索恩写得比起霍金好多了),至于《爱因斯坦的圣经》,直到最近才因搜罗有关科学与宗教的全部译著而买到。

这本书写得极有创意,将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科学知识按新旧约的形式写出,

另外,其中的漫画插图蛮好玩的……

在前言部分谈到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一句很有意思,摘录在下:

第4页
宗教与科学是无法混合的,它们就像油和醋。但是如果油和醋加以充分搅拌并添加合适的调味品,那么某种既不太苦也不太油腻的东西便会产生。这种可口的调味品是可以想象的。////——这则比喻非常值得玩味。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伊安·巴伯区分出的四种立场:冲突、无关、对话与整合。其中“整合”比“对话”更进了一步。不过究竟如何“整合”?科学与宗教是否真有共通之处,进而可以“互溶”,乃至混合?我想,科学与宗教毕竟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虽然我也会说科学貌似宗教、宗教也讲科学等等,但我认为科学与宗教始终是相异乃至相反的,正像油与水那般互不相容。但即便互不相容,甚至互相排斥,正如油与醋,仍可以借助适宜的“搅拌”以及“调味”被“整合”到一起,最终使整道菜肴色香味俱全。这作为整体的菜肴,于个人而言就是生活,而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文化,正是那作为整体的菜肴,才是油与醋最终的意义所在,所谓科学与宗教的“整合”,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美]约翰·格里宾:《人人可以读懂的故事——宇宙、生命及万物》,张菁蕾译,昆仑出版社2000年10月

格里宾是一位优秀的、多产的、著名的科普和科幻作家,虽说当然不能和阿西莫夫相提并论,但在当今正活跃的科普作家中算得上数一数二的。

除了文字生动活泼、深
入浅出这一顶尖科普作家必备的长处外,格里宾的特点是涉猎相当广泛,他自己在书中也说到:正是因为兴趣如此广泛,不能在某一领域中沉下心来,最终让他决心放弃做科学家而选择做科普。而这一本书,正是格里宾对自己多年来所涉猎的知识领域的一次总汇,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等。

不过这本书虽涉猎广泛,但其精彩程度远远比不上他的的《寻找薛定谔的猫》、《大爆炸探秘》、《双螺旋探秘》等专题性作品,颇令人失望。

[美]R·柯朗 H·罗宾著,I·斯图尔特 修订:《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增订版)》,左平 张饴慈
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二版

复旦大学的这套丛书都很好,这是其中最厚的一本,似乎也是最有技术性的一本,其中关于微积分的两章甚至可以独立提取出来做为讲义使用,要是认真读的话我应该一边带着草稿纸才行,不过现在只是匆匆浏览一遍,也已经十分有趣了。

第5页
幸运的是,创造性地思维不顾某些教条的哲学信仰而继续发展着,而如果思维屈从于这种信仰就会阻碍出现建设性的成就,不论对专家来说,还是对普通人来说,唯一回答“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的,不是哲学而是数学本身中的活生生的经验。////——这里有个我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究竟谁才有资格回答“什么是XX”这个问题?如果并不是身在其中,怎么能得到真切的体会呢?在研究“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时这一问题尤其鲜明。关于此,我曾经以“庐山”作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另一方面,只在远处鸟瞰而不亲身到那庐山中的幽径里游一游,也不可能有全面的印象,因此,内与外的视角都是有益的。但是,数学似乎是特别的,因为她太纯洁了、太优美了。以至于我对某些科学社会学家用那套相对主义、后实证主义等等也搬到数学之上感到不满。我并不是站在逻辑主义的立场上的,事实上,本书序言还有一段话讲得很好:“(第3页)目前过分强调数学的公理演绎特点的风气,似乎有盛行起来的危险,事实上,那种创造发明的要素,那种起指导和推动作用的直观要素,虽然常常不能用简单的哲学公式来表述,但是它们却是任何数学成就的核心,即便在最抽象的领域里也是如此,如果说完善的演绎形式是目标,那么直观和构作至少也是一种动力,有一种观点对科学本身是严重的威胁,它断言数学不是别的东西,而只是从定义和公理推导出来的一组结论,而这些定义和命题除了必须不矛盾以外,可以由数学家根据他们的意志随意创造,……”可以看出,作者对哲学的反感针对的是逻辑主义(本书写于1941年)。从我个人来说,虽然尚不认为只有数学家才有资格回答“什么是数学”,但我相信,如果不诚心地听取数学家的意见,是没有资格对什么是数学指指点点的。

第252页
若当曲线定理——“平面上一条简单闭曲线(本身不相交的)C恰好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内部,一个是外部。这意味着,平面上的点分为两类——在曲线外部的点A和曲线内部的B——使得同一类中的任意一对点能用一条不与C相交的曲线相连,而连接一对属于不同类的点的任意曲线必须和C相交。……
这个定理首先由若当(C.Jordon,1838~ 1922)在他有名的《分析教程》里叙述过,这个教程曾经使整整一代的数学家从中学到了现代分析中的严格概念,说来也够奇怪的,若当给出的证明又长又复杂,而更加奇怪的是,后来发现,若当的证明有缺陷并且为了补足他的推理中的这些漏洞必须作出相当大的努力,这个定理得第一个严格证明相当复杂,即使对许多训练有素的数学家来说,也是很难理解的,直到最近才找到一个比较简单的证明。

第521页
利用大量计算得到的结果(仅靠人脑是无法完成这一核对工作的)是否算得上是一个证明?哲学家铁木钦柯说:“如果把四色定理看作是被证明了的定理,那么我们必须改变‘定理’的涵义,更确切地说,必需改变‘证明’的概念。”但是,从事研究的数学家几乎都不同意这种看法,一个原因是,有一些不依赖于计算机的数学证明,其证明又长又复杂,以至于,即使研究了十年,没人敢拍着胸脯保证其中一点问题也没有。例如,所谓的“有限单群分类定理”,它的证明至少有10000页,这是上百人努力的结果,而且,只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学者才能读懂。但是,数学家……

[英]哈里特·斯万 主编,约翰·珀金霍恩 等著:《大师讲述科学中的20个大问题》,李淑惠武玮 刘耀宗
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年1月

这本书总的来说一般,不差也不好,也只是匆匆浏览一遍。吸引我的是第一个问题“上帝存在吗?”,珀金霍恩的文章不算没意思,但可能是这方面的文章我看得多了,没感觉到多少新意。

第十三章:干预自然是否正确,第156~157页
对新的科学发现的恐惧确实有它们的原因。例如,科学家认为镇静剂是安全的,可以开给孕妇以控制晨吐。第一个镇静剂婴儿降生于1956年,而在1961年它则被认为语言中的出生缺陷、高几率的流产和大约1岁以前40%的死亡率有关之后,这种药被请出了市场。但是,另一些最初被流行的看法蔑视和拒绝的科技后来却被证明是有益的,并且越来越被主流接受。1798年,爱德华·詹纳发现给人类接种少量的牛痘可以使他们对天花产生免疫力。这种“接种疫苗”已经挽救了数百万生命。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了这种疾病。然而,在这个发明之初,政治漫画家曾发表漫画讽刺接种了疫苗的人长出了牛的头。一些人害怕被注射牛的物质,说他们不愿意用来自于更低级动物的物质进行治疗。当接种牛痘的疫苗在1853年成为强制性行为时,人们还进行了抗议游行。////——对牛痘的恐慌似乎与现今人们关于转基因、克隆等新技术的态度有相似之处。我个人的态度可能与当时的刘华杰老师比较接近:首先在目前而言并不支持克隆人,但对于如何“反”克隆,却需要持理智和冷静的态度,而不是学漫画家玩讽刺或者学愤青搞游行,做学问是要讲道理、就事论事的。

许光明:《摘冠之谜——诺贝尔奖100年统计与分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4


这本书买得有点后悔,因为实在没多大用处……翻了几翻搁下备查吧。

苏贤贵田松刘兵刘华杰:《敬畏自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5

刘老师送我的,这本书还真的不好买,不知道是不是都内部流通完了啊……其实早就看得差不多了,只差最后一章关于女性主义的没读,前些天终于读毕。

一直都觉得这几位老师与我特别亲切,我感觉我能加入他们的讨论中去,因为有许多旨趣爱憎都是相近的。当然,几位老师之间其实各有特色,立场也不尽一致,但分歧也恰到好处,总而言之能够凑到一起,有共同语言。

说起女性主义,我虽然对女性主义哲学没有多少了解,但我与田松老师一样,也愿意自称女性主义者,我是十分崇尚和赞美女性的。不过,我并不主张女性高于优于强于男性。这些强弱高低的概念、那些的争强好胜、那种以强为荣、以弱为耻,其实都属于男性的性格。如果衡量强弱的标准仍然是由男性的思维制定的,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承认女性比男性。男性确实更,所以需要担负起更重的责任,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我的女性主义,或许是某种大男子主义的女性主义……

[法]塞吉·兰:《做数学之美妙——三次公开讲演》,李德琅 译,郑秋成 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虽然据说甚至是针对妇孺而不欢迎数学家的讲演,但还是有一定技术性的。挺有意思。不过不如我的期望那样精彩,或许是关于数学美的著作也看过不少,有点麻木了。但这本书的特点是,不仅是讲演的实录,而且作者在讲演中包含大量的与观众的互动,所以看着比较活泼。

[美]约翰·R·塞尔:《自由与神经生物学》,刘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很薄很薄的书,很快就能翻一遍,读后没啥启发,也没觉得有意思。我个人不欣赏把自由问题与神经生物学之类的扯在一起。

2006年7月19日

· skydream

2006-07-20 00:40:50 http://blog.sina.com.cn/u/1241100182

看了你的回复~~很想笑啊~一下子说不清的~
新文章又让我自惭形秽喽~你的荒废实在是比不上我的荒废啊~~呵呵,我一本还没读完呢.
这让我决定一定常来看看,向您靠齐.您身上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谢谢.

· skydream

2006-07-20 00:44:30 

PS.我最近申了博客,地址在上面,如果你什么时候百无聊赖~也欢迎来看看.

· JA

2007-05-07 17:27:30 匿名 124.17.16.168

不愧是传说中床板底下都是书的人啊.严重佩服.

· 古雴

2007-05-07 19:53:54 

床板底下都是书并不足以形容我目前的藏书量……
书多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能够说明两点:1、我喜欢买书;2、我家庭经济条件不错。
其实我买书,一直都还有一个愿望:除了我,我的个人藏书有朝一日还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帮助。虽然真正的好书毕竟总要自己买来觉得痛快,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买和放那么多书的,某些领域内的图书我这里可能比图书馆还要全,而且我可以提供推荐和参与讨论,我希望有人乐意到我的私人图书馆来浏览借阅,这样我的藏书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 UNIC

2007-05-07 21:48:48 匿名 220.171.181.230 

………………………………MS是共同的愿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