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非”的讨论——转贴早前刘老师博客上的文章和评论

关于“双非”的讨论——转贴早前刘老师博客上的文章和评论

那两个帖子我的发言竟将近1万字,几乎和原文与其它留言的总和差不多,自己看着都觉得自己太放肆了。不过好在老师们都是好人,应该能够包涵吧,虽然我不逛论坛,但在博客上写两句评论的同时又能与自己所欣赏或仰慕的人交流的感觉是很不错的。

“双非”原则及实例
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3k7
2006-05-28 18:27:46
“双非”原则及实例
刘华杰

“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几年前我曾表述了类似的意思,朋友们也有引用,但没想到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可能以为这有损科学的形象。不满归不满,但还没有人真正反驳这一表述。

在意识形态意义上或者在科学实在论、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无疑是正确的代名词。科学与正确性之间也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科学与正确之间不能划等号。“1+1=2”、“温家宝是我国现任总理”、“东不是西”等等,都是正确的,但它们不是科学,这表明正确对于科学是不充分的。此外,根据波普尔的见解,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由于它们原则上是可以被证伪的;历史上的科学从现在或者未来的眼光看,通常是错误的,如托勒密的天文学、牛顿力学等,现在看是错误的,但它们确实是标准的科学,有的现在仍然在广泛运用。科学上的许多模型的前提条件,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如理想气体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非常管用,能够用于计算、预测,是最优秀的科学实例。这表明,正确对于科学不是必要的。合理来当然有,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现实社会中,许多联系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它们依然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科学/正确”这件事促使我构想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双非”原则:对于现实世界许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们难以用纯逻辑学意义上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加以刻画;事实上许多似乎显而易见的充分必要关系,细看起来两者均无法成立,于是有“既非也非”的概括。

其实最早考虑双非原则,是多年前在看到《论证》这本杂志并听了陈嘉映先生的一个报告,大意是讲“哲学即论证”。论证,对于哲学,显然十分重要。尤其针对中国当前的哲学界而言更应当提倡论证。但是,按照逻辑经验论对概念下定义的要求(给出“精释”,即充分必要条件),“哲学就是论证”仅仅是一种偏见,不可能是一种精确的定义。因为有的哲学并不讲论证(至少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论证),如老庄哲学(它们显然是不错的哲学),这表明论证对于哲学并不必要。另外,讲论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哲学,如数学非常讲论证,但数学不是哲学,这表明论证对于哲学不充分。综上,论证对于哲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我让我的一个学生下上研究GMO(基因修饰生物)安全性与“实质等同原则”问题。 我曾让他考虑:a)此原则对于GMO食品的安全性是充分的吗?b)此原则对于GMO食品的安全性是必要的吗?c)当不安全的“结果”是由“小量”导致的之时,此原则是否失效?通常的所谓毒素通常都是小剂量但起大作用,如氰化钾,这东西不需要很多。某个有毒的蛋白,不需要很多,就足以致人死亡。此原则对这类情况如何应付?

我们俩讨论的结果似乎是,“实质等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唯一得到FDA等认可的原则,但是它仍然有许多漏洞,它对于GMO的安全性,也存在一个双非问题,即它对于安全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2006年5月25日在北京“家乡亲”聚会,江晓原等大谈婚姻与爱情的关系。也触及了双非原则。我们不约而同地道出“爱情对于婚姻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无奈结论。有爱情的婚姻当然很好,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大量存在。同时,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前者说非必要,后者说非充分。当然,理想上,我们仍然可以要求爱情与婚姻应当紧密联系。但是规范性是回事,描述性(实证性)是另外一回事,这也是传统科学哲学与SSK看待科学的不同视角。

“考上名牌大学”与“成才”的关系如何?显然也是“双非”的。

我猜想,“双非原则”有相当的普适性,当然它不具有必然性。“双非”是从严格的逻辑思维内部导出的一个悖论,它表明逻辑与现实有相当的差别,“重要性”并不等于“充分必要性”,甚至一点关系都没有。连最基本的充分关系和必要关系,在现实社会运用时,都要特别小心,在许多声称的(或者暗示的)逻辑充分或者必要关系实际上并不存在。不信的话,大家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许多领导人的讲话或者名人的若干论述。也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社会生活中“只要……就”与“只有……才”这类十分普遍的句子。

实际上,迄今我还没有发现一个真正的反例。

谁能提供一个反例我们讨论一下?

2006-05-28第一稿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老蒋

2006-05-29 10:21:56
呵呵,俺提一个“元双非”命题:
逻辑推理对于现实实践,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匿名] 古雴

2006-05-29 13:16:48
我的反科学主义立场刘老师应该了解了,不过我还是经常要为科学说好话,我想提供一反例看看:
“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我很赞同,但它对于科学是“重要”的,为什么?我想提的是,“追求正确”之于科学究竟是否“必要”?
“绝对正确”是不可能达到的,但不可能达到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甚至不可能追求,我曾举纯净水厂为例:制纯水的工艺再如何精良,也不可能制出“绝对纯净”的水来,纯水厂的产品总是混有空气等杂质的水,但是如果一个工厂不“追求纯净”,那还配称为纯水厂吗?如果老板说:“得,横竖总是排除不了二氧化碳,干脆我往里头多充点罢了”——那他做出来的就叫碳酸水,而不叫纯水,消费者区分纯水和汽水的能力还是有的。
虽然没有绝对纯净的水来参照,但何谓纯水、何谓不纯,是有相对的标准的,以两百年前的工艺制出的纯水为标准放到现在是不行了,但始终不变的是——如果一家厂不希望它制出的水是“越纯净越好”的话,那就不配称之为纯水厂,顶多是饮料厂,这恐怕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的。
那么,问题就是:虽然没有“绝对正确”,那么有没有“相对正确”呢,这当然是个问题,但是假如我们承认有“相对正确”,那么,如果一项“事业”不以“正确”为“好”——也就是不“追求正确”的话,这项事业能配得上被称做“科学”吗?艺术就不追求正确,所以它一定不是科学;而一部分宗教和哲学也追求正确,所以说追求正确不是科学的充分条件,但可不可以说这是科学的必要条件呢?
我这里指的科学是作为一项事业来谈的,固然有些个人可能并非以“追求正确”为要求而得到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有可能被吸纳进“科学”里,但是之所以某些东西能被吸纳入科学,还是因为科学是“追求正确”的。
“只有追求纯净,才配称纯水厂”、“只有追求正确,才配称科学”——这些算不算反例呢?

[匿名] 古雴

2006-05-29 14:05:09
其实,提科学必须是“追求正确”恰恰正是要反对以为科学是“正确”。可以哲学作比:
哲学正是“爱智慧”,也就是“追求智慧”,从一开始,爱智者就是与智者相区别的,智者——那些自以为拥有智慧、拿智慧炫耀卖弄的人——不是哲学家,或者至少不是好哲学家(他们也以智慧为“好”,不过是自以为已然拥有了)。哲学家恰恰是“自知其无知”的人。恰恰是不知道什么是智慧、甚至不知道智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正因为不知道,所以要追求、追问、追索。
科学源自哲学,哲学所追求的智慧包含真、善、美等各种意义,而科学独从“求真”这一路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说科学、宗教、艺术和哲学殊途同归,也是这个道理。正如哲学是“爱智慧”,科学理应是“爱真理”、追求真理、追求正确。好的科学恰恰不能是以真理、以正确自居的,正如爱智者与智者的区别那样,拿自己作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标准来卖弄炫耀,就不是好科学。所以我认为提出科学是“追求正确”,是相当重要的。

[匿名] ME

2006-05-29 18:49:26
很好。我非常赞成你说的“科学追求正确”,这与哲学爱智慧一样。

你对哲学与科学的对比,我成赞成。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何界定“相对正确”?我以前也想过,但没想好。除了社会学层面定义好与坏、程度不同之外,在认知层面能否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科学哲学曾讨论过“似真”,但好像也不足信。我也考虑过用实变函数的测度理论和概率论来描述这种事情,但均没想好。

[匿名] 古雴

2006-05-29 23:20:08
关于“相对正确”,首先,退一步讲:即便说不存在相对地比较“哪个更正确”的标准,科学也仍应是“追求正确”的,正如哲学家们对何谓智慧的标准各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但是对智慧的定义是什么、智慧的标准是什么这些追问本身也是“追求智慧”的一部分,可以认为科学发展中的真理标准可能是发生着变化的,但对真理标准的调整本身也是追求真理的一部分,总而言之科学以“真理”为向往,这一点即便是在说不清衡量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也不矛盾。
当然,我们感觉到科学确实是在“进步着”的,这种感觉很真实,哲学和艺术的发展则相对而言并不带给人们“进步”感,“进步”——至少是令人感觉到进步,令人感觉到似乎是越来越接近真理——是科学的特色,这一点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进步感”?这个问题难以回避。
我觉得科学至少在两个方面看是有着明显的有方向的“进步”的:
其一是经验的累积总量的扩展,古代人能看到、接触到、观测到的东西,现代人大都也能触及,但现代人所能观测的事物、所能触及的地方,明显要多于古人。如果说知识源自经验,那么现代人的“经验”应比古人丰富。虽然说现代人对自然的视角可能会遗忘掉许多东西,但总的来说难以否认现代人的经验更为丰富这一论断。
其二是对经验的统合力,现代科学希望用更少的理论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各种经验信息被作为一个庞大的整体的科学组织起来,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古代人绝想不到太阳东升西落与苹果落地背后的法则可以是一样的。
以上所说的亮点,也就是以“系统”的标准来衡量科学的进步,越“系统”则越“正确”,系统包含以上的两个意思:“庞大”和“联系性、协调性”。这是从粗的方面说科学的进步,而且,在这里我是用科学来解释何谓“正确”,这恐怕导致循环说明——科学追求正确,而所谓正确却又是靠科学来定的……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科学还有某几条信念为支撑的,例如相信自然的统一性、和谐性,相信越普适则越接近真理,也就是说,相信“科学越进步就越接近正确”——这是一条不错的信念,正如信仰上帝那样,这种信念绝对无可厚非。正因为科学的根基处需要靠“信念”来支撑,所以,科学也应该对例如宗教等其它形式的信念报以宽容和体谅。这是我的想法。
另外,科学的一大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其“进步感”或者说进步性,因为人类的其它事业如宗教、艺术、哲学,其给人的“进步感”远远不及科学,因此科学自然成了人类智慧的一项骄傲的成就。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深邃的星空一样,人类的智慧也是可爱的、美妙的。我本人绝不仇视人类,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赞美人类的智慧,所以科学作为一项可以被夸赞的成就,也是十分可爱、可敬的。似乎跑题很远了…………

[匿名] 李侠

2006-05-29 23:42:39
这是一个很有创见的想法,如此一来,很多被认为神圣的东西,也就被恢复原貌!当场胡乱举两个例子:

名牌服装对于一个人的气质来说即非必要的,也非充分的.(正例)

水(空气\食物等所有维持生命存在的必需品)对于生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反例)

[匿名] ME

2006-05-30 07:01:06
李侠好!

我对反例很感兴趣。不过,我仍然能够找出小问题。

1)你的括号中用了“必需”两字,有点特别,已经有必要条件之意。

2)水本身对于生命可能是必要的(这也要仔细研究),但不是充分的。也就是说,只给俺家的狗喝水,是维持不了它的生命的。于是,反例根据此条有一半已经不成立。

3)水对于生命是否必要?这事很复杂。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还讲,也许很有道理(也不尽然,见下文)。如果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形式,它们未必需要水。数字“人工生命”则更不需要水。

可以狡辩的是,地球上的生命,不喝水也可以维持。比如喝牛奶!或者多吃包含H2O成份的任何物质。

总之,“水”这一特称,局限性太强。那么换种表述是否可以避免这类事情呢?也不行。语言是有限的,任何限定都有漏洞。以至于我们在最严格的意义上不得不承认“水对于生命不是必要的”。注意这句子并不与下述情况矛盾:维持某种生命时利用了含有H2O的某种物质。

[匿名] ME

2006-05-30 07:04:06
另外,对于李侠括号中的一项内容:

食物对于生命,显然也不是必要的。如可以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因为没有提维持多长时间等。

当然,食物对于生命也不是充分的,食物充足也死人。

[匿名] 古雴

2006-05-30 09:32:16
找必要条件其实不难。改动一下,我说“能量的摄入之于生命是必要的”、“消耗能量之于维持机械运转是必要的”,总没啥疑问了吧~?

[匿名] 李侠

2006-05-30 13:14:51
问好华杰老师和楼上诸位朋友!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上课回来看到大家的建议很好,的确找到一个标准的、严格的反例有些困难,不过还想实验一个,共大家批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双非原则的成立也是基于人类的认识,换言之,寻找反例也局限在人类认识的界限内,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A.基因对生命来说即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

反例的难点在于寻找条件的充分性的满足,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成:存在基因一定存在生命,反之有生命的一定要有基因(充分部分)。不多说了,临时想起一些想法!

问好楼上各位朋友!

[匿名] 古雴

2006-05-30 17:07:07
基因一例明显不妥。关键是基因指什么?如果基因指DNA片段,那么显然病毒等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就没有基因。如果说基因泛指一切遗传物质,那还不如说“遗传对于生命是充分必要的”,否则就说不清“基因”究竟是什么。另外,为什么存在基因就一定存在生命?在试管里把细胞里的DNA分子“抽”出来,那单独一根DNA算生命吗?一根DNA只是一段信息,没有RNA、没有蛋白质,它不能复制,是死的,算不上生命,那它就不再是基因了吗?

在科学中找充分性却也不难,试举一例:“温度差对于热传递是充分也是必要的”

[匿名] 古雴

2006-05-30 17:14:40
以人类目前的认识来说的话,科学上的充分必要的断言还有很多,再举一例:“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不过讨论这些例子似乎没啥意思。

[匿名] 李侠

2006-05-30 17:52:52
古兄举的例子果然漂亮,学习了!

不同意阁下这样的观点:寻找这样的例子在下认为有意义.原因是如果华杰提出的双非原则只是少数,那么这个原则就无法突破传统意识的包围;相反,如果充分必要的是少数,那么双非原则就具有重大意义.它让我们看到,我们认识中对某些神圣事物的认识盲区。如果科学都这样,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们想象中充分必要的呢?

先从科学上做起!哈哈哈哈
问好朋友!

[匿名] 松哥在此

2006-05-30 22:10:45
李侠也来凑热闹:)
俺出了两本书,是你来取呢,还是俺给你寄呢?

关于双非原则,俺补充一个:

肉食对于健康,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匿名] 松哥

2006-05-31 00:15:14
突然想到松哥的胡须,好久不见,很想念,有机会一定一起喝两杯!拜托,兄台大作请给俺寄来吧,最近没有时间到外地,一直在围墙里上课!哈哈哈哈,再次问好!

[匿名] ME

2006-05-31 08:10:47
近似的充分条件在科学中似乎很多。但那没用。我们现在就认死理,严格下去。于是,很难找到。

松哥的例子很好。俺要收入。

古对基因例子的反驳很好。不过,对于你提出的好像颇严格的例子:“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我觉得仍然有问题。

必要性成问题。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自身就能产生了变化的电场?

[匿名] 古雴

2006-05-31 09:54:12
以人类目前的知识而言,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没有错。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之所以有磁场,是因为内部电荷的定向运动——由于磁石的特殊分子结构,内部的电子运转的方向有统一性,因此累积叠加从而产生了宏观的磁场。究其本质,仍是“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之理。所谓电流产生磁场,仍是运动的电场产生磁场的原理。
迄今为止科学并未发现或认可“磁单极子”,若有磁单极子,应不能说是运动的电场产生。但目前而言,这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正确的。

[匿名] ME

2006-05-31 10:58:45
还是可以质疑:)

“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与“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是一回事吗?

按现在的科学,世界上有4种基本作用(弱、强、电磁、引力),对我们人类而言电磁作用最为广泛,我们宏观世界差不多都是它来控制的。理论上,“电荷”及其运动无处不在,为什么不是到处都有磁场?磁现象的微观电子运动成因只是一个管用的假说,对于我们现在谈论的双非条件问题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不能混起来谈。当我们说“场”时,是在同一个平面(层次)上谈问题。一块静止的磁铁所能产生的“变化的电场”在哪里?

老蒋

2006-05-31 11:13:07
古兄非寻常人也。
对于科学这样的实践,描述与规范都很重要。华杰似乎不太涉及规范性。
李侠兄,我在书店里买不到您的大作,是否应该给在下寄一本呀!
华杰的正面主张不够清楚,应该更严格地界定。这篇文章的题目也许可以改为 “充要”与“重要”。

[匿名] 古雴

2006-05-31 11:59:19
蒋老师说过了……我只是仗着年青,有点放肆,希望老师们见谅。各位老师叫我小古就好。
对科学断言的质疑是无止境的,要质疑到底的话一直可以把因果性什么的都质疑了;如果说那些科学解释都是“假说”,那么有什么不是假说呢?那样似乎有点过头了。无论如何,用微观现象解释宏观现象是有效而可信的。之所以不是到处都有磁场是因为大多数微观上的磁效应相互抵消,电磁统一理论就是把一切磁场解释为电场,它确实很成功、很可信,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那样可信。“消耗能量是维持机械运转的必要条件”也能质疑吗?——当然也能,但值得去较真下去吗?我觉得该信服时还是信服吧,在讨论不同的话题时,坚持怀疑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休谟那样对人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时,确实可以一疑到底,但休谟不还是相信习惯的不是?
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常语言中,没有真正严格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要说明这一观点,那不妨适度地承认科学中存在着一些严格的东西,如果整个先把任何意义上的“严格”都质疑掉了,那么再回头来讨论在日常语言中严格性问题就显得没意思了。如果要指出某一种论断是不正确的,应该需要肯定存在着某一些正确的,至少是更正确、更严格、更可靠的论断,如果不限制质疑,把一切“正确”和“严格”都否定掉了,再去说某一断言不正确,就缺乏说服力了,同样是有可能质疑的事情,“电磁学”与“月球不是绿奶酪做的”这两个断言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在一般的讨论中,科学断言当中的一些底线的东西是应该也值得承认的,例如“永动机不可能”等,而微观的电荷运动产生宏观的磁场这一解释看来确实严丝合缝、铁证如山……在一定的时候“停止质疑、接受共识”,应是一种健康的态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对其它论断的质疑不至于陷入混乱;否则质疑一切、否定一切,等于什么也没否定。

wildflora

2006-05-31 12:18:07
你说的都对。但是在讨论哲学问题时我们就得“装傻”一点,最好从某个前提出发一直推论下去,直到遭遇困境无法再前进。事实上,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信仰什么具体的主张,我们只是发问、再发问。休谟同志其实并不信抽象理智(understanding)的推理,在生活中他与我们一样。但唯有这种推理过程的训练,才挂上了哲学的招牌。休谟的人性论反而对后人影响不大,其哲学(他所反对的那种思维)却是后人重视的。我们应当向蒯因学习。但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是哲学的榜样。

辩证法的好处是解放思想。坏处是走不远。

但现实中人们(意识形态更如此)辩证法的解放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走不远的毛病却实实在在。分析哲学一开头就显得荒唐,但它一步一个脚印,确实在细节上丰富了人们的见解。

wildflora

2006-05-31 12:21:11
老蒋:

对不起。李侠兄送你的书一直放在我的车后厢中,好像在去柏林寺的时候我告诉过你,但忘记给你了。下次一定想着跟我要,今晚林先生的讲座你来听否?也向李侠致歉。

[匿名] 李侠

2006-05-31 14:05:31
哈哈哈哈,华杰兄,你这里真热闹啊!可以开沙龙了,老蒋\松哥都在,晚上八点开会!哈哈哈哈。响应华杰老师的建议:向休谟同志学习!想蒯因同志学习!顺便纪念端午节!

另外,古兄的一个说法很好!“追求正确”,在我看来至少这是科学的一个姿态!想到范.佛拉森的说法:科学的目标是为我们提供具有经验适当性的理论,理论的接受仅仅与相信理论具有经验适当性的信念有关。

如果这样处理,那么科学就不具有中国人信念中赋予的的神圣性,反而接近科学的本真状态。科学只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便利的工具而已。没有必要作什么都以科学的名义。我们可以拥有道德的名义、可以有历史的名义、可以有美的名义,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公平与民主的社会。也打破了思想的教条!

华杰的双非原则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能够证明科学既非通常意义上的既必要的又充分的,则从对科学的信念底部瓦解了这个这个冒似正确的断言。所以寻找反例不容易,也是本原则成功的一个标志。相反,如果反例很容易找到,反而证明华杰的双非理论存在严重的困难。

下午上课,先聊到这里!祝各位朋友吉祥!节日快乐!

哈哈哈哈,上课去了!

[匿名] 老蒋

2006-05-31 17:08:45
晚上去不了,因为还要去上课,真是“谁叫你不幸教在清华”?
古君上边的说法似乎搞混了两种不同层次。
1,要想有意义地怀疑,必先肯定。这是正确的,深刻的。从语言的意义立言。
2,“在休谟那样对人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时,确实可以一疑到底,但休谟不还是相信习惯的不是?”这是谈的理论和实践的不同。我们这里玩的是理论,讲究的是逻辑严格性,而非实践的有效性。

[匿名] 古雴

2006-05-31 18:04:45
蒋老师说得不错,“要想有意义地怀疑,必先肯定。”——这正是我想说的。
但是,我还有一个意见:我们不要陷入“理论—实践”对立的二分法,好像我们要么是在实践的有效性上谈问题,要么就是玩理论,而且似乎在理论上谈问题就一定是在绝对的逻辑严格性下面谈问题。一极是讲实用、讲效果,一极是将理论、讲逻辑;讲效果时一讲到底、要讲逻辑也一讲到底,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玩法?这是我不同意的。
即便说是谈理论,逻辑的理论与科学的理论也是两个层面,谈科学理论无法光从逻辑上讲清楚,但如果说这意味着只剩下从实用上谈问题这一种选择,这未免过于绝对。
是否玩理论就必须把逻辑严格性贯彻到底、从不放松?
单玩理论也有逻辑的玩法、科学的玩法、哲学的玩法;单讲实践也有实用主义的讲法、工具主义的讲法、辩证法的讲法等等。
谈逻辑时要求严格性——谈科学时讲究可靠性——谈哲学时注重合理性——谈实践时追求有效性等等——这些是不同的层次,逻辑上的严格性对科学上的可靠性有支持,但是做不到逻辑上绝对的严格,也可以在谈科学时分辨可靠不可靠;并不需要完全遵从科学,也可以在谈哲学问题的合理不合理。同样地,指出某一论断在哲学上不合理,并不必然要彻底地回到逻辑去分析,在逻辑上不绝对严格可以作为一项哲学论断或日常生活的断言之所以不合理的原因,但不用总是执着过深,在讨论的语境和针对的对象不同的情况下玩理论有不同的玩法。
我提休谟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大概是想说不用总是怀疑到底吧。

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3lj
(续)

二、“双非”集普遍存在的根源与意义

我想,先小结一下再往下面讨论。

前一节小结:

对于“双非”问题,江晓原老师立即提供了两组新的支持案例:“财富对于幸福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天分对于成功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晓原还指出:“从理论上说,应该存在着无穷多个组,组成一个‘双非’集合。”看来,有必要积累一下常见的双非组合,其意义后面再说。

田松补充说:“肉食对于健康,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正好符合松哥当下生态素食的理论与行动。

蒋劲松则提供了一个“元双非”命题:“逻辑推理对于现实实践,既非必要,也非充分。当然很重要。”略有一点费耶阿本德的味道。

李侠则提了一正例一反例。“名牌服装对于一个人的气质来说既非必要的,也非充分的(正例)。”“水(空气\食物等所有维持生命存在的必需品)对于生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反例)。”接着李侠又尝试性地给出一个反例:“基因对生命来说即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不过,这两个反例都立即被相对容易地反驳了。

古雴同学从多角度考虑了双非问题(其中涉及科学本性的部分很复杂,在此不谈了),似乎轻松地总结道:“以人类目前的认识来说的话,科学上的充分必要的断言还有很多,再举一例:‘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不过讨论这些例子似乎没啥意思。”我回应:“必要性成问题。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自身就能产生变化的电场?”

古同学论述说:“以人类目前的知识而言,‘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而言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没有错。一块放在那里不动的吸铁石之所以有磁场,是因为内部电荷的定向运动——由于磁石的特殊分子结构,内部的电子运转的方向有统一性,因此累积叠加从而产生了宏观的磁场。究其本质,仍是‘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之理。所谓电流产生磁场,仍是运动的电场产生磁场的原理。迄今为止科学并未发现或认可‘磁单极子’,若有磁单极子,应不能说是运动的电场产生。但目前而言,这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正确的。”

俺狡辩如下:“‘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与‘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是一回事吗?按现在的科学,世界上有4种基本作用(弱、强、电磁、引力),对我们人类而言电磁作用最为广泛,我们宏观世界差不多都是它来控制的。理论上,‘电荷’及其运动无处不在,为什么不是到处都有磁场?磁现象的微观电子运动成因只是一个管用的假说,对于我们现在谈论的双非条件问题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不能混起来谈。 当我们说‘场’时,是在同一个平面(层次)上谈问题。一块静止的磁铁所能产生的‘变化的电场’在哪里?”

顺江老师的思路,“双非”集确实很多。在纯自然科学中,硬找双非集,可能稍困难一点(但也不是不可以找的!),但在日常生活世界,在自然语言中,双非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

为什么人们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呢?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暂时不回答它,而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何以双非集普遍存在。

我认为双非集产生的根源在科学哲学的层面讲至少有两个:(1)其他情况等同(Ceteris paribus)句;(2)亚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或者多重实现(multi-realization)。

对于(1),由于“其他情况等同”假定通常是没有保障的,于是充分条件很难描述。以划火柴为例,如此简单的事情,却不能说得圆满。无论把前提描写得多么严格,也可以找到漏洞,使得摩擦火柴头后火柴不能够被点燃。理由多极了,如用力不够、潮了、周围没有氧气等等。

对于(2),亚决定性指经验、证据、数据对于假说、理论不是充分决定的,某一时刻的科学假说,可以做到与当时拥有的数据兼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可行的假说不存在。完全有这种可能:还存在若干个甚至无穷多个假说,能够同样兼容已有的数据。这表明,假说对于数据来说不是必然的。原则上,任何一个具体的假说都不是必要的。(现实中当然不会这样,我们是沿数理逻辑的思路前进) “多重实现”是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中的概念,也可借来用以说明非必要性。

综上,Ceteris paribus提供了非充分性的无穷源泉,而亚决定性或多重实现提供了非必要性的多种可能性。两者合起来就可以大致说明为什么习惯中的充要条件其实是不精确的、有问题的。

“双非”质疑的意义何在?

它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批判的方法、一种解放的方法、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创造方法论”。

创造是无中生有,本没有具体可用的切实方法,但方法论还是有的。为什么说双非有利于创新?

创新的第一步是想别人所没想,在不生疑处生疑。举几个例子:

(1)纸-印刷-书;

(2)火箭-飞船;

(3)吃饭-活着;

(4)烧火-取暖;

(5)社会主义革命-过上好日子;

(6)背单词、背语法-学英语;

其中,书可以不用纸来印,如电子书。理论上飞船也可以不用“火”来推动,通过向外喷射压缩的常温气体或固体也可以推动飞船。也可以设想人不吃饭而活着,比如注射营养,再比人让人完全数字化,只供能量(如只给电)就成了。按某种还原论的想法,让人花大量时间吃各种美食完全是瞎折腾,每天给几度电就结了,领导干部吃得多就多给几度电算了。楼房未必要烧锅炉,也可用太阳能。等等。

李侠还讲了其他方面的意义。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古雴

2006-05-31 14:37:35
我想说的问题是:刘老师要表达的立场是什么?如果想表达“双非的实例有很多”、“双非普遍存在”、“人们经常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
——如果想表达的是这个意义,那么不至于说一定要把一切充分必要条件都否定掉,质疑得太过了,把一切都质疑了,等于什么也没有质疑。即便是哲学上的讨论,也讲究与上下文和语境的关系,哲学可以也应该怀疑一切,但不代表说在讨论任何问题时都怀疑一切。
如果说不存在任何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拒绝任何充要条件的实例,那么,要说明为何“人们经常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那就太轻松了——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真正的充分必要条件嘛,那么只要有人提到充要条件,那一定是不妥的。但这样的话,对双非原则原本所要表达的意义反而有所削弱了。
不妨承认:确实有一些场合下,宣称某事是某事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是妥当的——有妥当的用法才有不妥当,要是无论怎么用都不妥当,那就是词语本身的不合理,而不是使用词语的不妥当了。那么,刘老师的意思究竟是要否决掉这两个词被合理地使用的任何可能性,还是主要是想揭示它们经常的被误用的现实情况?如果我们的侧重点在后者,那么适当接受一些关于充要条件的合理提法反而是对我们立场的支持而不是否定。

[匿名] 古雴

2006-05-31 15:11:36
如果说在自然科学的众多论断中仍找不到一则“充分必要”的合理使用的实例,对我们的立场来说是不利的而不是有利的!
如果说不存在“充分必要”的实例,那么,我可以这样说:我承认,日常语言中的“充分必要”在逻辑上可能是不严格的,说“充分必要”只是一种习惯用法,我说“肉食之于健康是充分必要的”所表达的意思与“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我承认,它们都不是绝对严格的,都可以质疑,但我说“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挺科学的不是?挺可靠的不是?说“肉食之于健康是充分必要的”不是绝对可靠的没关系,反正我的意思是这和“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差不多可信嘛!或许充分必要这词儿不好,但反正你说变化的电场与磁场是什么关系吧~?你说它们是什么关系那么我说肉食与健康就是什么关系……
——但这是我们的立场所希望达到的意义吗?我们是要质疑电磁学?还是主要只是想揭示日常中那些不妥当的用法?
我们应该承认,说“肉食对健康是充分必要的”比起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合理性是不同层次的——刘老师也谈到“层次”,即便宏观与微观之间没有明晰的界限,但刘老师还是能说那是“两个层面”,那我这里更需要强调“层面”的问题,“肉食对健康是充分必要的”与“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问题正是不同层面的。当我们要强调揭露出“肉食对健康是充分必要的”的不合理和不妥当时,承认“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分必要的”之合理性和妥当性是重要的,否则将陷入立场的混乱。

[匿名] 老蒋

2006-05-31 17:23:49
[蒋劲松则提供了一个“元双非”命题:“逻辑推理对于现实实践,既非必要,也非充分。当然很重要。”略有一点费耶阿本德的味道。]
俺“元双非”的意思是:
1,在逻辑层次上支持小古同学。
2,在科学实践层次支持华杰,即[我认为双非集产生的根源在科学哲学的层面讲至少有两个:(1)其他情况等同(Ceteris paribus)句;(2)亚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或者多重实现(multi-realization)。]
3,方法论层次上支持华杰,应该打破常见联系的必然性,当然也承认常见联系的某种高盖然性。 (这个层次是看到华杰的新表述后才想起的。)
*****************************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充要条件是一种逻辑联系,而我们常说的重要联系则是一种实践性的关联,有与境、背景,有相对性的功利性的判别标准等等。华杰突出二者的关系的不一致性是有功的。

这就是我要标榜我的双非是“元”双非的原因所在。

[匿名] 老蒋

2006-05-31 17:34:09
俺再构造一个“自反双非”命题:
证明“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以及证明更普遍的“重要”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这些结果对于批判科学主义而言,
既非必要,也非充分,虽然很重要。

[匿名] 古雴

2006-05-31 18:45:50
我并没有任何与刘老师相反的主张,事实上我的目的是想支持刘老师。
我提出的是:
诸如“财富对于幸福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天分对于成功既不充分也非必要。”——这些命题以日常语言来探讨足矣。
而诸如“DNA之于生命既不充分也非必要”之类的命题,则以现有的科学认识来探讨足矣。
而“能量差是热传递的充要条件”、“变化的电场是产生磁场的充要条件”等,是现有的科学所支持的命题,只能从逻辑上不绝对严格去反驳它们(我认为不必非得反驳)

刘老师说——大家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许多领导人的讲话或者名人的若干论述。也可以用双非原则分析一下社会生活中“只要……就”与“只有……才”这类十分普遍的句子。
——如果说是分析那些社会生活中对“充分必要”的误用,则大可不必杀鸡用牛刀,祭出休谟之叉来。
认为“在那些最成熟的科学论断中说充分必要也是不妥的,那更何况在日常生活中呢”——这种思路似乎很合理,但事实上,对成熟的科学论断的过度质疑非但无助于阐明“日常中经常误用”这一主张,反倒使此主张的力度有所削弱了。
“财富多一定更幸福”与“能量守恒”两者在严格的逻辑下都是“可疑的”,但如果把两者放到同一层次上,都用逻辑的严格性去反驳,则反而是削弱了对“财富多一定更幸福”之反驳的力度。对两者分别提出质疑都是有益的,但是最好以不同的方式谈。而在我们刚才的讨论中,并没有注意区分。我的意思是在反驳“财富多一定更幸福”时不用过多地在逻辑学里钻。

[匿名] 古雴

2006-05-31 22:39:58
关于“为什么人们把本来不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说成是或者暗示成充分必要条件呢?”我随便谈些看法。
我觉得这里头反映了现时代的某个问题,具体说不好,姑且称之为“唯逻辑主义”(逻辑至上主义?),可以理解为科学主义的一部分,或者一种形式。
就像科学主义总是有意无意地用科学的视角看任何问题,唯逻辑主义的特征是陷于逻辑学的思维而不可自拔。
比如科学主义会不能接受难以测量、不能定量定性分析的,也就是科学上讲不清楚的东西,对那些东西要么拒斥、要么强加简化。而唯逻辑主义的思维是,一切语词都要往逻辑学上套,对逻辑学说不清的概念则经常被强加简化。
例如“重要”,“密切联系”这些概念,在逻辑学上怎么讲?讲不清楚!逻辑学上讲得清的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非此即彼”等等,这些概念较容易进入人们的思路。所以,人们自然会经常不自觉地用那些逻辑上很清楚的、容易接受的概念,去理解那些逻辑上说不清的关系。什么叫“重要”关系?搞不清!“充要关系倒是清楚得很,于是人们便更倾向于、更习惯于用“充要关系”来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啦!
尤其在数理逻辑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情况下,唯逻辑主义更是特别盛行。正如科学上的“还原主义”——强调把各种现实问题先还原为科学问题、把生物学问题还原为化学、把化学还原为物理学,似乎只有还原为物理学的理论,才算深刻,只有用物理学来讨论问题,才最高级。而另外一种还原主义的路线正是以逻辑学为终点——把各种现实问题、哲学问题统统朝逻辑学,尤其是朝数理逻辑上还原,似乎不还原到逻辑上去,便不够深刻,便不算玩理论。
我不反对还原论,科学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物理学是基础,确实是极重要,把其它理论向物理学上还原的努力并不错,只是不宜绝对化。而谈论哲学时,要保证观点环环相扣,也需要把思想组织起来,形成体系,逻辑学则是最根基的、确实很重要,但也不宜绝对化,好像对任何一个具体话题不扯向逻辑学就不够劲,那就过头了。
充分、必要、如果则、只要就、只有才等等,原来都是日常的语言,而在逻辑学崛起之后,这些概念似乎成了逻辑学的专利!似乎“充分必要”只能在逻辑学或数学上谈论了,在日常语言上合理地使用这些语词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了!
“只有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这些日常语言都是多么“健康”啊,这里的用法不妥当吗?在日常语言中,甚至在科学理论中,竟都找不到一则“双非原则”的反例?这是件悲哀的事,这表明对“只要就”、“只有才”、“必要”等概念的使用权已被逻辑学独霸了。
我觉得,双非原则所揭示出的,与其说是日常语言的错误,不如说是揭示出了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匿名] 古雴

2006-05-31 23:05:46
总结一下,然后去赶论文……
刘老师的双非原则可能想说“充分必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严格”的,在这方面我赞同刘老师。
但我在谈论的却是“充分必要条件”经常被“不妥当”地使用了。
用“不严格”来论证,打击面太大。而在我看来,尽管不绝对严格,但“充分必要”是有许多“妥当”的用法的。
例如我认为说“正确之于科学是充要的”不妥当;而说“追求正确之于科学是必要的”妥当。
“DNA之于生命是充要的”不妥当”;而“能量差之于热传递”、“变化的电场之于产生磁场”妥当。
“金钱之于幸福是充要的”不妥当;而“知足之于常乐是充要的”妥当。
“天才之于成就是充要的”不妥当;而“努力之于有所收获是充要的”妥当。
“逻辑上绝对严格之于妥当地说话是充要的”不妥当;而说,“要想有意义地怀疑,必先肯定。”妥当。
……

[匿名] ME

2006-06-01 01:41:27
哈哈,言重啦!

我没有指望自己能够碰巧撞上一条什么十分普遍的东西,俺只是练习一下。我也相信充分条件可能存在,但是我眼前见到的大多经不起推敲。

我当下的任务就是挑骨头,没有骨头也要找!如果真有哪几个经受住了挑剔,回过头来大家可以研究一下这样的命题是啥样子,有什么特点。

我也真希望,人们轻松举出一堆反例,把双非原则只限制于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但现在看,还没限制住。

[匿名] 古雴

2006-06-01 02:26:29
关键问题是您想用什么来推敲?要是用休谟之叉、用彻底的怀疑主义,那天底下还有啥玩意能经得起推敲的?甚至排中律也可以推敲呢!把一切都推敲了,反而把推敲的意义大大降低了。谁能反驳得了休谟之叉?太困难了!要是您不对您用来“推敲”的工具自我限定一下的话,那就太霸道啦,别人连提反例的机会也没有。
“知足之于常乐是充要的”“能量差之于热传递是充要的”——这些命题如何推敲?(我知道可以推敲,要我推敲我也会,问题是想知道您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推敲?这样的推敲是否只是倒向怀疑主义?质疑到底究竟对提出建设性意见有何助益?)
彻底的怀疑主义是永远驳不倒的。挑骨头挑绝对了必自陷于怀疑主义,刘老师所谓“没有骨头也要找”的立场,是否已经倒向彻底的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不好玩。

wildflora

2006-06-01 14:01:27
无非是坚持讲道理,不讲横理。如果人们认为哪一步有问题,要停下来,随时可以停下来,细细考虑。不能事先决定该不该停下来了。

“知足之于常乐”在现实生活中颇有道理,但它显然不是严格充要的。大家可以自己检验一下。

“能量差之于热传递是充要的”的充分性不合适,比如A、B两个容器,A与B中气体的温度不同,但A与B中间有一不导热的隔板。

如果认为这有点不讲理了,那么还可以提出更强的反驳:能量差在物理意义上也确实不必然导致热传递,如电子绕核运动,各电子的能量不同,它们之间有能量差,但稳定的原子中一般并不发生热传递现象。

你可能说了,这是特殊情况。但是这样原情况可能很多。如果不加限定的话,随便说说,在严格的意义上就有问题。

偶再次重复:挑骨头并不意味着在日常意义上我怀疑一般的命题。我只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对于声称毫无问题的命题才硬挑毛病。如果人们不是以严格的意义讲绝对正确的大话,我们自然没必要找人家的麻烦。

另外,要注意提出双非原则的同时,我一再强调“双非,但关系仍然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不是一味地怀疑和否定。

以上我们讨论是做一个小实验。做实验当然就要彻底。

[匿名] 古雴

2006-06-01 18:02:01
刘老师的双非质疑我是很支持的,小小的异议只是在于希望在于希望刘老师站稳立场。刘老师关于双非质疑的“意义”的理解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在最后那段说它是“批判的方法”、“有利创新的方法”等等那些意义中,把双非原则用“怀疑精神”一词置换,意思几乎丝毫不改。
问题就是:提倡双非原则是不是就是提倡怀疑精神,不过是提倡怀疑精神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那不是什么新观点,很多科学家都提:怀疑精神是批判的、创造的、是科学精神。当然,许多人在提怀疑精神时也提到“接受”对于科学也同样重要。
怀疑精神很重要,提倡怀疑精神我非常支持;提倡对人们对“充要”的误用的反思我也非常支持;但把两者混起来提倡我就不支持了,那样的话何不直接提怀疑精神来得痛快?
双非说的是既非充分也非必要,那么只要是提出充分的或者必要的命题就是反例:“消耗能量对于维持机械运转是必要的”仍不是反例?
我是感觉到刘老师说“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条真正的反例”,颇有点独孤求败的味道,与怀疑论者“找不到一句话是真正严格的”的感叹颇似。
既然是做实验,既然双非的实例有无穷组,既然已经找出了不少双非实例,那么再多提供几组正例也贡献不大,所以我努力为老师提供反面意见,希望您谅解。

[匿名] ME

2006-06-01 19:49:43
正是,在这里贴出,就是希望各路好汉扔砖。小古很优秀,大家对你印象都颇好,作业也写得非常好。“青蛙”U的老蒋对你更是欣赏。

提怀疑精神不错,在一定意义上提保守精神俺也不反对,科学这玩艺既讲保守(我曾写过一则《科学也有保守性》,见“殿佛”一书)又讲创新。

“双非”是想把怀疑具体化到某一个方面,笼统讲怀疑精神人们似乎无从下手。还可以从别的许多侧面具体化怀疑精神。“何不直接提怀疑精神来得痛快”,在我看来,那就不会吸引人们讨论了!也许,人们听“怀疑精神”已经听得麻木了。

怀疑不是目的。“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条真正的反例”,不敢这样说。这件事比较复杂,我相信一定有反例(没反例那就怪了),而且会相当多,只是一时举出一个干净、漂亮的不容易。对于某反例是不是真的反例,我要先说服我自己。以上讨论有狡辩的成分,也只是先怀疑,如果不成则转而接受。

我会把大家尝试的反例均列出来,供进一步讨论。当然,对支持案例也得一视同仁。

[匿名] 古雴

2006-06-01 22:06:17
谢谢老师们鼓励:)
关于我提的反例再强化说明一下,
“能量差之于热传递是充要的”——属自我传抄失误,我最早提的是“温度差对于热传递是充分也是必要的”——此例较妥。因为“温度”、“热”都是宏观的统计的概念,对单个粒子谈论温度、热是无意义的。因此讨论热传递时不考虑量子世界是合理合法的。不传热的理想物体是不存在的,有能量差的、距离并非无限远的物体之间必有热传递,也可以附加“相接触的物体”,后面把热传递改成热传导。这一论断其实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当然是可以质疑的,我自己质了先: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统计的规律,只是“极大几率”,一屋子空气突然集中到一个角落里、热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理论上都不是不可能的。
“消耗能量之于维持机械运转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永动机不可能,以第一类永动机来说,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提法,这条信念相当可靠,一般情况下不宜质疑。强要质疑当然也可,我也自我了断了罢:首先能量守恒定律在量子力学中是“时间平移不变性”的推论,即在此时做实验与在彼时做实验若其他条件等同则结果等同;又有空间平移不变性推出动量守恒,空间旋转不变性推出角动量守恒。然而那些平移不变性并非不可质疑,例如空间镜像对称性的结果“宇称守恒”已被推翻,许多人正是不敢质疑看似不可动摇的空间镜像对称性,因此想不到宇称竟会不守恒,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正是源于大胆质疑的创造。另外,迈尔那时代的能量守恒实质上已被质能守恒取代。
“变化的电场对产生磁场是充要的”也颇可靠,但若磁单极子存在,应该无法用变化的电场解释。
加一条“受力不平衡是变速运动的充要条件”。如果局限非量子力学上看此命题颇可靠,我还是自我了断了吧:事实上这里在文字上玩了巧,使得很难反驳,因为经典力学下头“力”的概念是颇为神秘的,非常含混,事实上恰恰是看着物体的变速运动才来说力的,所谓力的量度就是由“1牛顿等于对1千克质量产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来定义的。力的概念在公式里很清楚,但究竟力是个什么东西?讲不清楚。“力”的概念本身的暧昧性和神秘性就值得质疑质疑。
再提供一个正例:“排中律(矛盾律及同一律)对于逻辑体系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其实应该先提反例:“某命题不是假的,是该命题是真的的充要条件”这可以当反例提,但我也已经自我了断了:“┐┐p←→p”凭什么不能质疑?就是有人质疑了,并且进而提出了所谓直觉主义逻辑、多值逻辑等等不同的逻辑体系,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对逻辑哲学的思考也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连“A←→A”都可能质疑,真也有逻辑学家质疑,但那实在太狡辩了,没啥意思了:例如怎么能说“1=1”呢?一个在等号左边,另一个在等号右边,左怎么能等于右呢?左≠右,所以1≠1……

[匿名] 古雴

2006-06-02 19:51:56
之前我提供的即便都自行了断了,但我仍旧认做反例。可质疑的不代表错误的,没有“绝对正确”,也少有“绝对错误”。
“‘可质疑’之于‘错误’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相对论、热力学、电磁学都可以质疑,但它们(至少目前),并不是错误的。而有些断言根本不给你质疑的机会,例如:“只要你绝对相信我说的,那我说的就会实现;只有你绝对相信我说的,我说的才会实现。——信是灵的充要条件。”对这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断言,一旦怀疑,便是不信,于是便失去了怀疑他的资格……但他说的仍是错误的!

再提供一条颇有意义的正例,“达尔文主义对于进化论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进化论科学并不全是顺从达尔文主义的,而顺从达尔文主义的学说也不一定是科学,刘老师一定理解这里的意思,在现今,达尔文几乎成了进化论的代名词,人们确实经常把达尔文主义混淆成生物进化论的充要条件。提供的正例之意义需看是否人们真的普遍地将某两者视为充要条件,同时说那两者之间有充要关系确实是错误的——如果某个被普遍持有的观点不仅是可质疑的,而且确确实实是错误的,那就是一个精彩的正例。

wildflora

2006-06-03 00:09:52
同意。于是对于某些人一质疑达尔文就好比挖了他家的祖坟一般。达尔文很聪明,有一些天才的猜测,但他毕竟属于19世纪。而不幸的是,在19世纪,人们接受的进化论基本上不是达尔文所说的那种进化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