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走罗拉》与游戏时代

《疾走罗拉》与游戏时代

影视鉴赏课的老师和助教多次暗示:考试时会有一道影评题。考虑到老师也多次表示题目都比较开放,大概不至于到时候指定某一部影片来写,但助教也暗示过应该在本学期课堂上看过的电影中准备。选来选去,我还是选这一部准备吧,如果到时候题目出得阴险(比如只能写对中国电影的评论之类),那就只能自叹倒霉了。

《疾走罗拉》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电影——反传统、反深度、颠覆和解构、摇滚化、超现实等等,其剪辑、拍摄以及利用电脑技术的合成和特效等等制作技术也都具有新时代电影的代表性。

这部电影看似颇有哲理意蕴——关于时间、偶然性、可能性之类的话题可以扯很多,但事实上,这部电影与一般后现代电影一样,是去深度的,至少就其创作者的意愿来说,他恐怕并不希望以这部影片去引发多少哲学研讨。后现代电影已经完全走出了书籍文化的思维方式,彻底皈依了所谓的“视觉文化”——再不是让读者掩卷而思、闭目冥想,而是要让观者瞪大双眼、心潮澎湃的。

当然,也有许多人批评这种视觉文化消磨了人类的理性,是一种文化的、智慧的堕落,其实我也是这样的批评者之一。但是,这一批评是就影视对于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而言的,无论如何,保持着清醒的反省意识是有必要的;而如果仅把影视作为“艺术”来看,这种“视觉化”是无可厚非的,或者说,正是这种对视觉的皈依,使得电影的艺术性更为彰显了。

所谓“艺术”,从词源上讲,就是“工艺”、“技术”的意思。但它是一种特定的技术——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生产力、便利生活之类,而是为了“打动人”——艺术也就是一种运用感官冲击打动观者的技术。而人的感官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视觉(据说视觉占用大脑的90%的感知),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以讲求视觉冲击为主业,原是理所当然的。那些抱怨电影缺乏深度、缺乏思想的人们,恐怕是对电影附以某种过高的期望,在他们的头脑中,大概是拿文学来与电影作比较了。然而其实文学本来也算不得一门最典型的艺术,它或许是哲学和艺术的交汇,而对于更典型的艺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又有谁指责它们“缺乏思想”呢?

艺术不是哲学,更不是科学,它们不能互相取代——不能因为沉迷艺术,就丢弃了哲学思考,但更不能奢求艺术去代替哲学。艺术归根结底就是感官的刺激,其使命是触动人的心弦而不是脑细胞。

《疾走罗拉》就是这样一部远离了文学和哲学的,更纯粹的艺术作品(注释:我曾表达过,超女也是艺术,但艺术不等于美,正如科学不等于真,我从没有说我欣赏《疾走罗拉》这部片子)。

当然,虽然说影片本身并不致力于表达思想,但对它的思想性的解读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艺术作品虽然不一定是思想的表达,但一定是思想的“流露”。特别是,每一件艺术品都受到时代、文化及其创作者思想的影响。因此,下面我就来谈一谈《疾走罗拉》所体现着的时代和文化。

“游戏之后也就是进行游戏之前。”——这是《疾走罗拉》片头字幕所引的句子,这也概括了本片的主旨:“游戏人间”。

随后,镜头移向钟摆及时钟,穿越时钟后来到一个人群纷乱的十字路口——时间、人、迷茫……

画外音响起,“人类”……“我们是谁?打哪儿来?又该往何处去?……”这一系列沉重的哲学问题似乎显示着这部影片试图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实则不然,这是某种反讽——最后,警卫拿着一只足球:“球是圆的,游戏得进行九十分钟,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剩下的就是理论了。我们开始吧!(将球踢向空中)”

警卫的这一段话是颇有意味的——“游戏得进行九十分钟”表面上指的是这部影片,但它同时正是对前面那一堆哲学问题的回答!——人是什么?何处来何处往?回答是: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就是“这场游戏”,而那些深奥的“理论”(剩下的),我们不知道,既然如此,尽情地享受人生这场游戏吧——我们开始吧!

我们看到,导演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洒脱不羁的方式,“一只足球”,最终“解决”了那些严肃、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不知道理论的答案,但我们知道“球是圆的”,还管别的干吗,踢起来,开始玩吧!这就是“游戏时代”的人生态度了。

“罗拉”也是一个著名的游戏角色,而该片的导演汤姆·提克威正是一个狂热的电脑游戏迷,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游戏高手。据说他对别人对其电影的称赞不以为然,但如果夸奖他电脑游戏打得好,他会非常得意。而《疾走罗拉》这部影片,正是展现了“罗拉闯关记”这一个游戏。

许多人都偏爱把罗拉的三次奔跑解读为人生的偶然性、可能性等等意蕴,这些人一定不是电子游戏的老手。如果是个游戏玩家,看完影片一定会马上联想到电子游戏——“靠!Game Over了!不爽!重打一盘!”——这才是作为游戏老手的导演想要宣泄的主题。

人生就如游戏,是丰富的、刺激的、“好玩的”,而人生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又是游戏所不及的。但唯一的缺憾是,人生只有一次,而不能像玩电子游戏那样,Game Over了可以重打,不爽了可以读档——看到最后一次罗拉在赌场里狂赢10万这一幕,游戏迷一定会联想到著名的“SL大法”(也就是不停地“Save-Load”,“存档-读档”,可以使任何概率极低的事件成为可能,是电子游戏中最无赖的必胜绝招)。然而,现实的人生却不允许“SL”,一切都只有一次,这也是游戏人间的“玩家”们内心中的一个矛盾吧。

总之,《疾走罗拉》表现的是“电子游戏的一代”的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流露了他们对刺激好玩的渴望和对无限可能性的向往,也暗含了人生毕竟不是游戏的内心矛盾。它不是想表达什么哲理,而是要宣泄一种激情。

2006年12月28日1时6分

羊肉泡居

最新评论

 
unic

2006-12-28 23:33:13 [回复]

这样的人生…… 
         MS终究是消极的。 
这是人生观的问题。会不会娱乐致死呢? 
>最近想到,也许宇宙是:无序——有序——无序 的轮回,比如,我们诞生前是杂乱的元素,组成我们之后,有序了,人死了之后,又化作无序;然后我们又回到大自然的轮回。 
有没有终点? 
纯感官,抛弃思考,会不会把人带入无序社会呢? 
……还有问题,再想想……

  

2006-12-29 10:18:14 [回复]

我提到:“我从未说过我欣赏《疾走罗拉》这部片子”,对于游戏至死的人生观,我向来是持批评态度的。 
但对于“游戏”这一理念本身我很欣赏,游戏精神是人生成为完整所不可或缺的。席勒说“只有当人在充分的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有一定道理。令人崇敬的“希腊精神”是什么?除了哲学、科学、民主以外,我想很关键的就还包含一个游戏精神——奥林匹克是什么?中国翻译成“运动会”,其实就是“Game”啊,而这个作为希腊人基本生活方式的“Game”(甚至希腊人的纪年体系也是说“某人生于第XX届奥运会的第2年”之类)是希腊的艺术、哲学、科学、民主之兴起的土壤,没有“游戏”精神下的自由、洒脱、激情、超功利、好奇心等等元素,我看古希腊最终也开展不出那么辉煌的哲学来。

  
unic

2006-12-29 20:08:29 [回复]

呵呵,学到了.谢谢! 
不过,我的问题你没有回答完啊. 
还忙呢吧?

  

2006-12-30 12:03:44 [回复]

你的“无序——有序——无序”就是一种耗散结构的思路吧,把生命看成一股熵的逆流,看成一个“漩涡”。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关键是这意味着什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还是需要追问。 
无论如何,人是追求有序的,死亡才是无序,社会的无序也就是社会的死亡。一方面,只要人类存在,社会也总会存在;那么,社会应该朝有序发展还是朝无序发展呢?我觉得,还是要追求有序的,但这种有序又不能是强而为之的,例如种姓制、贵族制来人为造成差等,而是希望以某种“自组织”的自然和谐的方式,既不营造差等,也不可以抹平差等,又需要不停输入力量来维持社会的某种流动性的稳定结构。具体怎么搞,我不知道,我只是说说空话而已…… 
如果只释放感官,而摒弃思考,当然,这个社会是堕落的,因为那样的人就与动物没什么分别了,如果有分别,也只是技术(而不是科学)的分别,当支配着强大技术的——或者说被那强大的技术所支配着的——是一群动物的话,后果将是可怕的。我一直以为,人的感性是重要的,但“感性”要从的感官借助理性的超拔而升华,理性并不创造感性,但人必须依靠理性来掩藏兽性,感官去除了兽性,才升华为感性的。

  
UNIC

2006-12-31 23:35:47 [回复]

“……但“感性”要从的感官借助理性的超拔而升华……” 
“超拔”是什么? 
能否再多对理性和感性的关系问题谈一谈? 
还有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成熟”? 
谢谢!!

  

2007-01-04 13:15:19 [回复]

“超拔”一词,按照我的用法,首先,它与“超越”类似,但又有不同。 
曾经看过一本《超越与超拔》的书,将超越与超拔分别作为西方宗教与东方宗教的不同气质,作者的解释是:“超越,意味着不断选择外在的目标,战而胜之,超而越之,于是,发展起客体化的科学和知性的哲学;超拔,意味着不断挖掘内在的人性,修而养之,超而拔之,于是,发展起主体化的伦理和理性的哲学。”        
按我的理解,超拔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越过另一个障碍、边界或什么东西,而是自身境界的拔高。 
理性与感性的问题慢慢地再谈。 
至于“成熟”,就某一思想或理论而言,成熟就是某种完善,能够自圆其说、站得稳立场,就是成熟了。 
就一个人来说,就不好说了。我觉得,当你哪一天感觉到根本不需要再对自己究竟成熟与否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时,你就真的成熟了~

  
unic

2007-01-06 15:40:23 [回复]

当一个农民不再寻思自己是否有文化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不关注这个问题了,你就能说他有文化了吗?或许不能. 
现在的许多中年人,他们早就放弃对”成熟”这个问题探讨的时候,你就能说他们成熟了么? 
成熟是多元的么? 好象是. 
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心中”成熟”的概念. 
“当你哪一天感觉到根本不需要再对自己究竟成熟与否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时,你就真的成熟了~ ” 
这好象是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不过,也许是非充要条件.

  
unic

2007-01-06 15:53:24 [回复]

对了,那天偶然看到罗素对理性和感性的说明.是在他那本关于人类伦理与政治的书的序言(好象是序言)里. 
他说:理性是提供对达到即定目标的手段有效(好象是”有效”这个词)的选择,而目标本身则不能有其决定,决定权是我们的感性(他并没有说出”感性”这个词,而是在后面的文字中引用了”我们只能是激情的奴隶”这句名言). 
这个就象你那个”为什么要跑”的追问,到最后,还是不能有理性来解释. 
你可能早就明白了,也看过了,但我还是在这里随便说说. 
这么能得出感性必然高于理性的结论吗? 
我们语文老师说他坚持认为”情感是高于理性的精神活动.” 
我也猜想两者会不会像是两条并行线…

  

2007-01-06 16:10:16 [回复]

你觉得“成熟”是件好事吗?我看未必。 
谈论主观意义上的成熟的感觉还是客观意义上的成熟的标准,是谈论人格和个性的成熟还是思想与立场的成熟?这些是不太一样的。但也有类似。 
当我说有一个成熟的一个观点时,意思大概就是有一个成形的、确定的观点。当我说人格成熟时,意思大概就是:他的人格是基本确定的、成形了的,而不是幼稚时:不确定的、不成形的、成长和变化中的。 
你在说的,似乎是“成熟的人”,也就是个格的成熟,即心智上的成年。我认为,在这方面,每个人注定都会成熟,逃也逃不掉,到了发觉成熟的到来和天真幼稚的离去是势不可挡的时候,再怀念青春也无济于事——但成熟不一定是好事。成熟意味着成长的终结,意味着完成和定形。当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基本定形,不再成长的时候,就是成熟了。所以我说,放弃了对成熟这个问题的思考的中年人,无疑是成熟的,因为他们的成长已经完成。而你无疑是不成熟的,因为你的心智还在成长中。 
你为何对于寻求判断何谓成熟的问题如此在意呢?这就是你没有成熟的表现。 
青春只有一次,不成熟正是青春的特色,成熟迟早将到来,不要去刻意追求,多珍惜眼前的幼稚吧。

  
unic

2007-01-06 20:04:49 [回复]

曾经有很想成熟的时候,不过早已过去. 
现在似乎是在考虑关于身边成年人的认识问题.就是做人的方向问题.或者说,也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你可能看过我写的<对”牛”谈”情”…>了吧?就包含这方面的探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