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徐向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P16 第2页 认识论在近代哲学中的中心地位绝非偶然;这是某种更深刻、更意味深长的东西的自然推理,这个东西就是人的概念,尤其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思想。

P18 第3页
对于中世纪的主流思想来说,与物理世界相比,人在宇宙中占据着一个更重要和更确定的地位。可是对于近代主流思想来说,自然却比人拥有一个更独立、更确定、更持久的地位。

P24 第11页
正如中世纪的思想家认为自然屈从于人的知识、目的和命运是完全自然的一样;现在,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自然看作是在其自足的独立性中存在和运转的,而且就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完全清楚的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目的是自然以某种方式产生的,他的命运完全取决于自然。

P30 第15页
科学就是自然哲学,那个时期有影响的人物既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又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主要是由于牛顿本人,二者之间才逐渐产生一个真正的区分:哲学逐渐把科学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提出我们的中心论题的另一种方式是:哲学家现在致力于解决的那些问题难道不是直接出自于那种不加批判的接受吗?对牛顿工作的一个简要总结会表明情况很有可能就是这样。

P36~38 第22~24页
首先,在历史上,没有已知的天体现象不是由托勒密的方法来说明的。如果不使用更现代的仪器,托勒密的方法的确能够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那种精确性。天文学事件的预言被做出,从那些事件的实际发生来看,那些预言并不比一位哥白尼主义者所做出的预言误差更大。…………新天文学显然在精确性上毫无收获。根据托勒密的思想正如根据哥白尼的思想一样,都能正确地绘制天体运行图。
其次,感觉证据在这件事上似乎是完全清楚的。…………地球是一个坚实的、不可运动的实体,而在它的不太遥远的极限上,光以太和点点星光日复一日地在它周围漂浮着,对于我们的感觉来说,这必定是无可争议的。
第三,在感觉的这种据说不可动摇的证据的基础上,人们建立起了一种关于宇宙的自然哲学,这种自然哲学为人的思维提供了一种相当完备和令人满意的北京。土、水、空气、火这四个元素就是人们习惯于对无机王国进行思考的范畴。它们上升的等级不仅涉及到实际的空间关系,而且与尊严和价值有关。…………
最后,对这个新理论有某些特殊的异议,在当时所达到的天文观测和力学科学的条件下,这些异议无法令人满意地加以回答。如果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那么其中的一些异议,比如说在空气中垂直下落的一个物体必定落在其起点之西的断言,也必须等到伽利略为近代动力学奠定了基础之后才能予以反驳。其他异议,比如说这一异议,在哥白尼看来,恒星应该显示出一种年视差,因为它们每六个月偏离地球的位置达186000000英里之远,要等到贝塞尔在1838年发现了这种视差之后能予以回答。……
按照这些考虑,我们能够万无一失地说,即使没有反对哥白尼天文学的宗教顾虑,在还没有对人们经过确认的感觉经验进行可靠的归纳之前,就接受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个不成熟的结果,对于全欧洲聪明的人,尤其是那些具有经验主义头脑的人来说,毕竟还是轻率了些。因为归纳毕竟需要常年累月才能逐渐建立起来。当今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经验主义,在对经验主义的强调中,我们最好是提醒自己注意到这个事实。如果当代的经验主义者是生活在16世纪,那么他们首先就会在法庭外嘲弄这种新的宇宙哲学。
然而,为什么在面临如此

有分量的事实时,哥白尼还会建议说,这个新理论是对地球和天体之间关系的真正说明呢?他肯定是被强有力的理由所打动,如果我们能够精确地确定这些理由的出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近代物理科学的哲学的奠基石和基础结构。因为为了反对这些严重异议,他只能申明,他的观念把天文学事实抛入一个比较简单和比较和谐的数学秩序之中。由于取代了托勒密体系的80个本轮,哥白尼体系是比较简单的:他只用34个本轮便能“拯救现象”,所有那些为假设地球静止所要求的本轮现在都被取消了。由于主要的行星现象,除了月球之外,现在能够通过一系列以太阳为中心的同心圆得到很好的表达,这样哥白尼体系就更和谐了。但是从刚才提出的那些牢靠的哲学异议来看,这种高度的简单性与和谐是什么呢?////——在我最近的文章中,我也提到说我们现在之所以以为哥白尼体系比托勒密体系更接近“真理”,仅仅是因为它“更简洁”,在这方面似乎作者也有同样的意思。当然,作者不是像我这样随口乱扯的,他提出不仅是基于详细的分析和举例,并且在“简单和谐”之后,更进一步提问这种偏爱简洁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P52 第34~35页
然而,哥白尼如此轻而易举地回答的问题现在含有一个惊人的形而上学假定。……在天文学中采取任何其他不是地球的参考点是合法的吗?…………宇宙,作为包括地球的一个整体,就其结构而论根本上是数学的吗?

P56 第38页
对于哥白尼来说,向新世界观的转变,只不过是在那时复兴的柏拉图主义的鼓舞下,把复杂的几何迷宫在数学上简化成为一个美丽、简单、和谐的体系的结果。

P71 第50页 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开普勒做出的殷实而进步的成就体现在是他的这个强调中:有效的数学家说必须是在观察到的世界中能够严格地加以证实的假说。

P80 第67页 直到伽利略的时代为止,人们还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不可分离的部分,在这个更大的整体中,人的地位更为根本。

P93 第71页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对象是延展的而论,空间不是支撑一切对象的东西,也不是为它们所占据的某种东西;而是,空间是在任何对象和把该对象围起来的那些对象之间的界限。对象本身是一个性质实体,而不是一个几何物体。……然而,新柏拉图主义的复兴,以及那个时代在哥白尼的天文学中达到顶峰的数学进步,已经促进这一思想的发展,物理空间被假设等同于几何王国,物理运动正在获得一种纯数学概念的特征。因此在伽利略的形而上学中,空间(或距离)和时间成为根本范畴。真是世界是处于可以在数学上化简得运动之中的物体的世界,这意味着真是世界是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体的世界。

P103 第80页
他(伽利略)抛弃了作为一个基本的说明原理的目的论,剥夺了那些关于人与自然的决定性关系的信念的基础,而按照这些信念,自然是依赖于人的。他把自然界描绘成为一部巨大的、自足的数学机器,这部机器由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质运动构成,而具有目的、情感和第二性质的人,则被推离出来作为一个不重要的旁观者,作为在这部伟大的数学戏剧之外的半真实的效应。从这些极端而多样的成就来看,伽利略必须被看作思想史中的一位巨人。在每一个方面,他都为在这场不断发展的思想潮流中能惟一与之匹敌的两个思想家——笛卡尔和伊萨克·牛顿——开辟了道路。

P186~187 第153页
所有这一切对玻义耳的教训是,绝不要因为事物超越了我们的智力而对之加以拒斥,而是,我们应该转过来问,这是否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太有限而把握不住事物。这一点对科学和宗教都同样适用,但尤其是适用于后者。
主要就是因为这种气质,在他的思维中,玻义耳偏爱我们已在伽利略哪儿指出的科学概念,这个科学概念在后来被称之为实证主义。

P208 第177页 在科学发现和设计上,牛顿都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可是,作为一位哲学家,他缺乏批判力、粗糙、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一位二流哲学家。

P208 第177页
在《原理》的前言中,牛顿注意到“一切哲学困难似乎都在于这一点:从运动的现象来分析自然之力,再从自然之力来证明其他现象。”

P212 第180页
甚至于最草率的牛顿研究者也会明显地看到,牛顿是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就像他是一位完美无缺的数学家一样。同开普勒、伽利略和霍布斯一样,他认为“我们工作于可感觉到的效果的原因”,在对其方法的每一个陈述中,他都强调说,我们努力要证明的正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试验指导和证实必须陪伴着这个说明过程的每一步。

P218 第184页
拒斥假说的那个经典声明出现在《原理》的末尾。“凡是不能从现象中推导出来的东西都称为假说;假说在实验哲学中没有任何地位,不管它们是形而上学假说还是物理假说,是关于神秘性质的假说还是关于力学性质的假说。在实验哲学中,特殊命题要从现象中推导出来,然后通过归纳变为一般。由此发现出来的东西,正是物体的不可透入性、运动性和冲力,以及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P226 第191页
于是,对牛顿来说,科学是由只阐述自然的数学行为的定律构成的,这些定律可以从现象中清楚地推导出来,在现象中得到严格证实;而且,我们要把任何进一步的东西都从科学中清扫出去,这样一来,科学便成为关于物理世界之行为的一个绝对确定的真理体系。

P238 第201页
伟大的牛顿的权威丝毫不差地成为那种宇宙观的后盾,这对于后来的思想来说,具有最伟大的后果。按照那个宇宙观,人是一个庞大的数学体系的不相干的渺小旁观者,而这个体系的那些符合力学原理的有规律的运动构成了自然界。

P239 第201~202页
从前人们认为他们所居住的世界光彩夺目、鸟语花香,充满了喜悦、爱和美,到处表现出有目的的和谐和创造性地理想,现在则被推挤进入散乱不堪的生物的大脑的小小角落中。真正重要的外部世界是一个坚硬、冷漠、无色、无声的死寂世界;是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按照力学规律可以从数学上加以计算的运动的世界。具有人类直接感知到的各种特性的世界,恰恰便成了外面的那个无限的机器的奇特的、渺小的结果。在牛顿那里,解释得很模糊、且被剥夺了进行认真的哲学考虑的要求的笛卡尔形而上学,终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成为现代最主要的世界观。

P283~284 第237~238页
上帝不是与科学试图理解的世界相分离,实际上,自然哲学中每个真正的进步,都使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第一原因的知识(《光学》P345)。由于这个原因,这样一个进步值得高度重视,而且它也将扩大道德哲学的界限,因为“通过自然哲学,我们能够知道第一原因是什么,他对我们有什么权力,我们从他那儿得到什么益处。由此,我们对他的责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责任,都由于这自然之光而向我们显现出来。”(《光学》P381)所以,虽然宗教和科学是对于宇宙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解释,但每个都以它自己的方式生效,可是对牛顿来说,在最终的分析中,科学的领域有赖于宗教的上帝,它引导这个虔诚的心灵更充分地确信上帝的实在性,更乐于服从他的命令。因此,虽然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可通约的,虽然他很成功地把宗教偏见从实证科学的定理中取缔掉,这位写神学论文写得几乎与经典科学著作一样多的思想家,却绝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及其支配权。在可能已被他称为纯粹科学的立场上,这个事实有其强烈的、重大的影响。

P322~323 第227~228页
为了以对其他科学的对象进行预言和控制的方式来精确地预言和控制心灵,人们想使心灵物质化。即使我们同意这种动机的合法性,古代人和中世纪人却认为,与庞大的物理自然相对,心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有特权的、优越的实体,在这一学说上难道他们完全误入歧途了吗?…………

P324 第278~279页
假使自然的秩序永远是那么深远、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它仍然还是一个理性地进行想象的心灵的对象。至于目的,难道我们没有在经验上指出心灵的每个对象同样也是实现进一步的目的的一个手段吗?在一个未知事物的不可还原的关系中,难道它与一个它所服务的更有价值的目的没有关系吗?如果情况就是这样,那么目的就是一个甚至比知识和感觉都更基本的功能。至于心灵,这个词本身就包括认知、欣赏和目的性活动,因此必须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对它的完整说明。心灵似乎是一个不可还原的东西,它能够知道具有广延的物质世界,热情地爱这个世界的秩序和美,并且按照一种更有吸引力和支配性的善不断地改变这个世界。心灵具有这样的能力,它能感觉、知道和理想化这个世界,并把它再造为某种更美好的东西。

P324 第279页
也许要等到神学的迷信完全灭绝之后,我们才能没有误解地谈论这些东西。与古希腊的思想相比,这是现代思想的不幸。但是在这些双方面的考虑中,暴露出现代形而上学的重大困难,只有当一门合适的心灵哲学已经出现时,一门合适的宇宙学才开始被谱写,而且这样一个心灵哲学必须充分满足行为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的动机,前者想对心灵物质进行实验处理和精确测量,后者则想在两个宇宙之间看到惊人的差异,这里,一个是没有心灵的宇宙,一个是通过得到合适说明的心灵而被组织成的一个生机勃勃、感觉敏感之统一体的宇宙。我希望一些读者将看得出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调和会如何产生。对我自己来说,必须承认,那并非我的能力所及。我只想强调,不管这个解决最终是什么,其基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要对我们目前的思想世界的前提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洞悉。////——作者的这个希望已经为比如后现代主义者们实践着,当然,对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反思乃至反驳是需要极其慎重的,若是不小心则容易矫枉过正,陷入误区。而且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或许并不像作者所说的是完全“不经批判”地就被现代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简单地接受的。另外,究竟是先有了这些形而上学的预设作为思想基础后近代科学才得以发展,还是说这些形而上学的预设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呢?又如新近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也改变了许多固有的形而上学预设,似乎不能说是形而上学基础的改变让了新物理学得以建立,而更像是形而上学观念与新物理学的理论和结论的发展是平行的、同时的,在相当多的时候也是由于科学的发展而促使科学家们改变他们的形而上学思想。总之,科学的发展似乎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所形成的新的形而上学观念不是在缺乏科学的支持的情况下说反驳就能反驳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以信任科学的态度去破除科学的迷信,并且额外地,以新的方式确立人的尊严。

2006年2月14日

最新评论

星空
2008-11-18 22:35:36 匿名 124.205.78.86 
两年前就看啦,太猛了。。。佩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