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自然史</span>

自然史还是自然志?

上周五吴老师作了名为“什么是博物学”的讲座。关于natural history的中译名,很早以前我与吴老师就展开了争论,我主张应译为“自然史”,这个名词之争后来牵涉出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关于现代科学之起源的理解。在这次讲座中,吴老师正式表达了退让,他不再坚持“博物学”是唯一正确的译法,承认我的观点有道理,最终支持在学术语境中使用“自然志”的译法,而在大众语境下可以继续使用“博物学”。 当然我的争论也 …

科学通史讲稿8:印刷术与科学革命

上次课讲了中世纪科学,我们谈了“大学”的出现,以及基督教神学可能为现代科学提供的概念前提。但我们尚未具体介绍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理论创造。 本来考虑这节课再全面地介绍一下中世纪科学的具体内容,但斟酌下来,还是决定不单讲一次课了,因为中世纪科学的主要贡献集中在自然哲学和一些概念的辨析方面,思辨性比较强,如果专门讲一节课似乎会显得比较繁琐。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有一句格言,说:“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 …

媒介的自然史——麦克卢汉的方法

1.引言:文学风格还是研究方法?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2)是20世纪最富影响也最具争议的媒介思想家。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者或缔造者,其声誉曾大起大落,一度被捧上圣坛,又很快被冷落遗忘。随着网络时代之滥觞,他又以“先知圣贤”之名重新为学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所熟知,但仍有人认其为只会用胡言乱语忽悠大众的江湖骗子。 这两种形象倒也并不矛盾,所谓先知、预言家,往往在 …

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博士论文开题计划)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1])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它奠基于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人物的多伦多学派,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博士点。直到1998年,以纽约学派为中心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学会”。 注意到,媒介环境学不仅是一股新兴的思潮,而且试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于是,我的论文之所以以媒介环境学为研究对象,也并不限于归纳和转述相关学者的思想和论 …

关于科通第三次作业:“论培根科学”

临近期末,助教们也都很忙……这次的作业我偷懒了一点,没有挨个同学批注回复。事实上上一次我挨个批注回复的结果是许多人根本也没看我的批注,引注不规范的还是不规范,让我很失望……当然如果愿意与我沟通的,可以主动与我联系。 鉴于这次的作业比较自由,标准也不好定,而且是最后一次作业,我建议给分宽松一点,基本上以8分为主。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作业的题目貌似比较自由,不像前两次作业那么精确,但结果收上来的作业并 …

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引论 本文试图提示出标题中三样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印刷术的发明、自然史的复兴和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三桩事情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以至于要理解现代科学乃至“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必须着手追究印刷术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中,印刷术在欧洲出现的年代最为明确:14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无论中国的印刷术是否间接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但现代欧洲的印刷时代从15世纪中叶算起,这是毫 …

再谈“自然史”(博物学)作为一种编史纲领

以前写过“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提了一下这一想法,注意到我所谓的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虽然与刘华杰老师的“博物学编史纲领”只是译名上的不同(我主张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而不是通常的“博物学”),但是我对于这种编史方法的构想与刘老师的有 …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回应网友问题:知识为什么会从“德性”变成了“力量”。有没有可能从媒介的角度来揭示这一转变的根源? 这个问题好~ 还真是可以从媒介角度来揭示的。 知识之显示的媒介,大致来说,从口语时代,到抄本,最后到印刷书。那么口语时代,显示知识的唯一或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说,在演讲或争辩活动中知识得到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知识的显示总是关系着某些具体的个人,在交流和聆听的过程中,知识作为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卓越品 …

自然史作为一种编史纲领——刘华杰讲座感想

刚刚做完“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的论文,今天正好是刘老师来讲博物学及其编史方法,正好再接着写两句想法。 类似于辉格史、思想史、社会史之类的编史纲领,“自然史”作为编史纲领,是双关的意思。一方面,“科学自然史”可以解读为某种“科学志”,natural history的特点在于注重分类叙述,但并不注重时间性叙述,特别是构建线性时间的因果链条。传统的科学史都注重解说科学发展,旨在说 …

Natural History应译为“自然史”

Natural history一般被翻译成“博物学”,在西方传统中,natural history与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相对立,代表一种更侧重观察、记录、分类,而不是推理或实验的自然研究方式。而在中国传统中,我们虽缺乏自然哲学传统,但却有发达的“博物学”传统。 但是,中国古代真的有一个所谓的博物学传统与西方natural history相对应吗?用博物学来翻译natur …

“博物学”译为“自然史”亦不错

PS:很早很早以前写“博物学与历史学”时开始想到“自然史”译法亦不错,当时是听了吴、刘、苏三老师的博物学讲座有感,觉得吴老师对“自然史”的拒斥有些过于武断。当时是给刘老师和苏老师发邮件提到一些,似乎刘老师回复说他觉得“自然史”未尝不可。不过那时还没敢给吴老师发=_=|||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dc0620100dhwx.html#comment 读《 …

哲学与博物学有何区别?

今天被问到一个乍听莫名其妙的问题:“哲学与博物学有何区别?” 提问者是觉得哲学啥都管,博物学也啥都沾边,于是他俩似乎差不多…… 我的回答是:哲学的研究针对的是问题,博物学则面对的是事物。或者说,哲学追问概念的究竟,比如说“科学究竟是什么”、“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是哲学的提问方式。而博物学典型的提问方式是:指着一棵树:“这是什么”——“杨树。”如此这般。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哲学与博物学的路子是 …